>>>>点击进入提问讨论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中经在线访谈”。本期节目由中国经济网与东方财富网联合播出。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是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英茹。王英茹,2001年12月任中国 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技术总监,2002年6月任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005年4月兼任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党委委员。 节目一开始,我们首先为大家介绍一种概念,就是光学薄膜。这是一种广泛利用于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材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熟悉的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的液晶显示屏,它依靠的核心技术就是光学薄膜。但是,这与我们今天介绍的乐凯公司又有哪些关系?可能这还要从乐凯的转型之路说起。首先我们来看一段短片。 [12-09 10:19]
直播员:(视频播放中) [12-09 10:20]
主持人:可能通过刚才的片子,大家也了解到了什么是光学薄膜。也了解了乐凯集团的生产流程。下面我跟大家先分享一组数据。乐凯集团1-9月份以平板显示用光学薄膜为主的膜材料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02.3%,占集团的20%,利润却占同期集团利润的40%。这个奇迹是怎么产生的呢?还有光学薄膜在集团目前业务上的定位是怎样的? [12-09 10:31]
王英茹:我们取得这样一个结果来之不易,这是乐凯集团这几年一直在推进结构调整取得的初步成效。光学薄膜属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领域,难度很大,但是,同时附加值也很高。所以,我们才能实现利润的增长超出收入增长的效果。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家都知道乐凯过去是做胶卷的,数字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原有业务下降非常快。 [12-09 10:31]
王英茹:为了适应这种挑战,乐凯集团在对市场、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身的优势,最后确定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产品结构调整,通俗一点讲就是纵向的调整。就是对原有业务向数字输出材料进行调整,这其中包括民用、医疗、印刷。实际上大家对数码相机取代胶卷很熟悉,但是,数字化不仅仅在民用领域,在医疗和印刷领域都有数字化。 [12-09 10:32]
王英茹:这是医疗领域用的,你看到这张片子可能觉得很普通。实际上这个片子经过加热以后会形成我们看到的影像,大家拍X光的时候都知道拍了片子以后要经过显影、定影一整套的冲洗才能得到我们用的片子。现在的数字技术在加热以后就可以形成影像。这个数字给医疗带来很大的优势就是方便,第二个就是环保。因为它去掉了加工过程。 [12-09 10:33]
王英茹:数字在医疗领域发展得也很快。同时,还有一个就是印刷领域同样也在数字化。过去的印刷也是要经过显影、定影,最后形成印刷的版面。现在的数字化可以从电脑中直接输出,形成印刷用的版面。实际上数字化在各个领域进行,我们的产品结构调整就是要将乐凯原有的业务向数字化进行调整。这是我们在民用里面做的数字输出材料。过去我们的相纸都是单面成像的。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双面成像。用户可以把自己的照片做成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纪念册。 [12-09 10:36]
主持人:也非常节能,以前一张纸只可以打印一张照片,现在可以打印两张。 [12-09 10:37]
王英茹:这就是我们要将所有的技术数字化,这就是我们的产品调整。除此之外,我们确定的第二个调整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一种横向的调整。就是将乐凯几十年从事感光材料积累起来的核心技术,比如成膜技术、涂层技术,在经过提升以后进行横向拓展进入新的领域,比如现在的平板显示。光学薄膜在乐凯产业调整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起到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周期作用。 [12-09 10:37]
主持人:您刚才说乐凯的产业链通过横向的扩充发展了光学薄膜这样的产业结构。当时乐凯是中国的胶卷之王,为什么考虑做光学薄膜这样的产业呢? [12-09 10:37]
王英茹:应该讲一个企业的这种调整是非常艰难的。我一直把乐凯进行的这种调整比作浴火重生。在乐凯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也在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比如我们从电影胶片转到民用胶片,从黑白胶片转到彩色胶片。现在数字化的发展是一场革命,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非常震惊和迷茫。 [12-09 10:37]
王英茹:我们发现一种技术在发展一百多年以后,突然要被取代。而我们一个企业几十年来赖以生存的行业就要不存在了,没有亲身经历的话是很难想象的。乐凯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对乐凯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字化带来很大的变化是它的生命周期缩短很多,大家知道数字产品价格的下降非常快,这需要企业进行调整。仅仅做产品结构调整,它创造的利润不足以维持企业的发展,或者说是更高的发展。 [12-09 10:37]
王英茹: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乐凯的核心技术,选择光学薄膜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光学薄膜应用领域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属于朝阳产业,就像大家看到的平板显示。第二,因为它属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高附加值产品,这种产品比较适合乐凯。因为乐凯过去一直从事这种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12-09 10:38]
王英茹:最后一点,我认为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光学薄膜技术跟乐凯的核心技术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基于这三个方面,在我们仅仅做产品结构调整不能满足产品发展需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进入光学薄膜领域。这是经过一系列考虑的。 [12-09 10:38]
主持人:我们发现国外以前做胶卷的企业也在转型,比如像柯达,可能更注重民用行业的相机,乐凯有没有想到过做相机呢? [12-09 10:38]
王英茹:我们也想到过,但很遗憾我们最后失败了。 [12-09 10:39]
主持人:是缺少技术。 [12-09 10:39]
王英茹:对,这是最主要的因素。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们也想到了,而且是首先想到的。因为它的市场跟乐凯是相关的,所以我们想到要先做相机,而且付诸于行动,成立了合资公司。事实证明我们乐凯不具有这个能力,因为乐凯的核心技术能力在材料,而相机是电子产品,两者之间从技术到流程、成本控制等各方面是完全不同的,而乐凯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后来这个企业经营比较困难,乐凯为了集中资源实现我们在结构调整中重点领域的突破,最后我们把这个企业关掉了。 [12-09 10:40]
主持人:当时关掉这个企业的时候,我们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吧? [12-09 10:40]
王英茹:对,确实像你讲的。实际上,有的时候做这种决策不比我们做一个新的业务的决策容易。因为有的时候退比进更难以抉择,但是,没有办法。为了集中资源进行突破,企业也必须这样做。 [12-09 10:40]
主持人:您认为支持企业转型的必要条件是必须要有核心技术。 [12-09 10:41]
对。:对。 [12-09 10:41]
主持人: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12-09 10:41]
王英茹:因为一个转型是一个系统,首先比较重要的就是科学的决策。也就是说去调整,往哪儿调?应该讲这是方向的问题。如果方向选错了,不可能有好的结果。我觉得这也是最难的。因为这种方向的选择既需要有胆识,还需要有智慧。第二个就是一定要坚持。因为调整结构也好,转型也好,会碰到各种问题,各种困难,有的时候是超出你的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坚持,才能抓住机会。假如说你犹豫、徘徊,可能就会错失良机。当然,第三个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否则你的转型和结构调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12-09 10:41]
主持人: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乐凯的转型算是成功的吗? [12-09 10:42]
王英茹:目前来讲,我评价乐凯的结构调整是初见成效,未来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企业内部来讲,新业务在企业的规模和企业效益方面的贡献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如果从客户的角度来讲,目前我们产品的质量、品种、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讲,对于我们国家的产业,我们还没有在产业链上形成比较明显的贡献。我评价是初见成效,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09 10:42]
主持人:有一个网友是乐凯迷,他总结说曾经的中国胶卷之王在光学薄膜的用途上把我们中国市场带向了世界的舞台,而且让我们在世界舞台上即将掌握这种主动权和话语权。 [12-09 10:42]
王英茹:我希望我们未来能够做到这一点。 [12-09 10:42]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提到了转型的重点就是提高技术水平。在转型过程中,光学薄膜是比较高端的液晶平板显示制造技术之一。您觉得我们面临最大的技术壁垒是什么? [12-09 10:42]
王英茹:就像你刚才讲的,在高端的技术领域里面,技术壁垒会是很大的难题。乐凯在过去几十年从事感光材料的发展中积累起来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就是我刚才讲到的成膜技术、涂层技术。这种技术跟光学薄膜有一定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领域里不是从零开始。 [12-09 10:43]
王英茹:我可以利用一些技术积累。负责完全从零开始,技术风险会非常大。当然,仅仅靠过去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乐凯这几年在建新项目的同时,一直在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就是要配合结构调整,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新技术。我们现在每年投入到研发中的经费都要达到上亿元。 [12-09 10:43]
主持人:占生产成本的多少? [12-09 10:43]
王英茹:占销售收入的3%左右,应该也是比较高的。 [12-09 10:43]
主持人:我们的技术都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2-09 10:43]
王英茹:对。乐凯一直非常重视自主知识产权,我们目前开发的技术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系统,从立项、开发,一直到产品的上市,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 [12-09 10:43]
主持人:我们的技术在世界上来说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比如光学薄膜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12-09 10:44]
王英茹:应该讲我们目前已经掌握了光学级的PC薄膜和PT薄膜的关键配方技术。从整体来看,我们的产品品种还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另外就是我们对大尺寸的技术还需要突破。 [12-09 10:44]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了需要超越别人的东西。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12-09 10:44]
王英茹:你讲的都是很尖锐的问题。应该说光学薄膜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一是属于高技术领域,另外乐凯也是后来者,我们的难度确实很大。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策略就是一定要利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或者形成比较优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成本控制能力和价格的竞争力。 [12-09 10:44]
主持人:就是说我们的成本在世界来说,我们的成本还是控制下来了。 [12-09 10:45]
王英茹:一定要控制。 [12-09 10:45]
主持人:这是一个硬指标。 [12-09 10:45]
王英茹:对,否则我们没有竞争力。 [12-09 10:45]
主持人:提到我们刚才所说的传统产业,就是感光材料这一部分,我们的技术在世界来说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12-09 10:45]
王英茹:因为感光材料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就像大家看到的,它已经在逐步向数字化发展。感光材料在最后进入到下降时期的时候,我评价乐凯感光材料的技术,从世界水平来讲,我们应该是在第一梯队里面。我们是这么评价。 [12-09 10:45]
主持人:不管是从外界来讲,还是从我们自身来讲,我们的转型应该说还是很成功的。能不能请您回顾一下在转型过程中有哪些重大的事件,需要跟我们的网友分享的? [12-09 10:46]
王英茹:乐凯集团从2005年开始全面推进结构调整。现在回头去看我们这几年走过的路,有一些事件确实有标志性。第一个是我们在2005年开始投资建设第一条PC光学薄膜生产线。这是标志乐凯真正进入平板显示上游的关键材料领域。2006年我们在合肥开工建设光学级聚酯薄膜基地。这标志着乐凯大规模进入平板显示上游的关键材料领域。这两个事件都是乐凯发展新业务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2008年对不盈利的业务进行了收缩,就包括刚才讲到的相机公司。 [12-09 10:47]
主持人:就是有取有舍。 [12-09 10:47]
王英茹:对,一个企业不可能什么都做,而且不可能都做得那么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集中资源取得突破就必须有取有舍。 [12-09 10:47]
主持人:在光学薄膜上有没有一些重大的事件,在转型过程中,高层是怎样的决策,才让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产业?是看到了它的哪些商机? [12-09 10:47]
王英茹:主要是看到平板显示的高速发展。其实就是刚才讲到的,因为我们经过了几年的探索,虽然在一些领域有市场,但我们没有能力。有一些领域,可能市场与我们的相关性不是那么强,但我们确实有技术优势和竞争能力。这对我们来说也是艰难的选择。 [12-09 10:48]
王英茹:人很习惯于在熟悉的领域做事情,我们当初并没有想到会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恰恰是在我们基于希望很大的与市场相关的领域没有取得成功。这对决策层来说是很大的转变。 [12-09 10:48]
主持人:就是观念上、思维上的转变。 [12-09 10:49]
王英茹:对,因为不能再用以前的思维。 [12-09 10:49]
主持人:只做熟悉的。 [12-09 10:49]
王英茹:对,认为我们不做不熟悉的。这是经过我们探索以后,事实证明,原来的想法需要调整。在决策层面这对我们的冲击是最大的。 [12-09 10:49]
主持人:做光学薄膜也是一种机遇,一个机会。 [12-09 10:49]
王英茹:对,我现在评价它是一个机会。当你发现在熟悉的领域不能做的时候,逼着你进入不熟悉的领域。我认为恰恰是进入不熟悉的领域,给你带来更大的空间。实际上正是因为这种转折,才使乐凯有了在光学薄膜领域的效果。 [12-09 10:49]
主持人:您刚才说乐凯是被逼出来的,这也是乐凯的特色,就是一直生存于市场环境当中,一直在主动进行转型。 [12-09 10:50]
王英茹:我一直认为世界上很多的事情既不公平,也公平。乐凯从诞生那天开始一直从事高技术领域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在一直不断提升。如果乐凯哪一步的技术提升跟不上,有可能早就不存在了。这也迫使乐凯在几十年过程中形成一种体系,就是不断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去适应它。 [12-09 10:50]
王英茹:当数字化到来的时候,乐凯很自然地考虑进行调整。因为不调整就很难进行生存。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乐凯的能力。实际上作为一个新的业务,它是一个系统能力的综合体现,哪一个环节的能力跟不上,从研发到生产、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一直到营销,可能这个链条都没有办法成功。我评价乐凯在这几十年的竞争中培养了这种能力,才能在这次的调整中走出来。 [12-09 10:50]
主持人:市场培养了乐凯的应变能力。 [12-09 10:51]
王英茹:对。 [12-09 10:51]
主持人:也是促使乐凯转型的能力。其实乐凯在转型的过程中起步比较早。您刚才谈到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跟踪数码产品和新型材料。我们中国也是电视机的消费和生产大国,您觉得从中国的市场来说,光学薄膜的软环境是比较好的? [12-09 10:52]
王英茹:中国是电脑、电视的制造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这给乐凯带来很大的优势,就是市场。任何一种技术和产品如果没有市场,是很难发展的。这对乐凯来讲是非常难得的机遇。 [12-09 10:52]
主持人:目前我们的市场是专注于国内吗? [12-09 10:56]
王英茹:目前是专注于国内,但也在进行国际市场开发。 [12-09 10:56]
主持人:您认为国内市场未来的潜力还有多大? [12-09 10:56]
王英茹:我们国家这几年对平板显示的投资力度非常大。我们也注意到大型面板生产线在不断投产,未来市场空间很大。我认为也给乐凯带来很大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有市场空间,并不等于这个市场是乐凯的。所以,乐凯必须要加快速度提升自己,满足客户的要求。这样才能将未来的市场空间变成现实的销售市场。 [12-09 10:56]
主持人:就是说市场是有潜力的,但同时也有竞争。 [12-09 10:57]
王英茹:对。 [12-09 10:57]
主持人:刚才的宣传片里的园区和生产基地都非常干净,乐凯做的新材料和新产业也是符合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要求。您觉得乐凯可以从哪些方面受益呢? [12-09 10:57]
王英茹:我相信我们国家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会让很多企业受益,乐凯也是其中之一。乐凯一直从事高技术领域的产品。我们现在进行结构调整的领域都是新材料,而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就是新材料。这与乐凯结构调整的领域有非常强的相关性。 [12-09 10:57]
主持人:在“十一五”期间乐凯的发展目标是发展光学薄膜。您刚才说光学薄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乐凯的“十二五”规划是怎样的? [12-09 10:57]
王英茹:“十二五”期间乐凯将继续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刚才已经提到我们这个调整还在进行的过程中,未来将重点发展三个板块。第一个成像信息、印刷材料、膜材料和涂层材料。成像信息主要是民用和医疗材料。 [12-09 10:57]
王英茹:印刷领域主要是将传统的印刷感光材料转变成数字印刷的输出材料。在膜材料和涂层材料将重点发展光学级的PC薄膜和PT薄膜,要进行产品品种的系列化和规模化。我们希望2015年光学级的PT薄膜在集团的销售中超过30%,PC薄膜的产能要扩大4-6倍。 [12-09 10:57]
主持人:在三个产业结构中有没有侧重?比如更着重于发展传统产业,还是发展新兴产业呢? [12-09 10:58]
王英茹:这三个业务都应该属于新兴产业。虽然我们前面讲到的图像信息和印刷的业务是原来的,但内容已经完全转变,它已经完全转入数字材料的输出。 [12-09 10:58]
主持人:我们现在主要着重于数字材料。其实乐凯的身份也是央企,能够在新技术领域实现转型,对于其他的国企和央企来说,您觉得有什么经验可以跟他们分享? [12-09 10:58]
王英茹:实际上乐凯的结构调整还在进行中,我相信未来还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难。每个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各个企业的情况也不同,我跟大家分享的只能说是乐凯进行结构调整的一点体会。第一个就是科学的决策。其实刚才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就是怎么调整?如果方向选择不好,很难有很好的结果。确定方向以后就是怎么做的问题。 [12-09 10:58]
主持人:方向的问题在决策过程中应该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呢?这个方向就很难确定。 [12-09 10:58]
王英茹:对,是这样的。可能主要是两点。向外是要看它的市场空间,要跟企业相匹配。如果选择很小的空间,跟企业的规模不相匹配,就很难有发展的空间。第二个要看它处在生命周期曲线中的哪一段。其实一个技术和一个产业跟人是一样的,人从儿童到青年、中年、老年,是一个曲线。 [12-09 10:58]
王英茹:一个产业也有投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就要选择与企业相匹配的处在生命周期的产业。这样才能保证既有发展的空间,又不至于承担更大的风险。如果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够强,投入过早,有可能会变成劣势。因为不是所有的技术最后都能取得成功。 [12-09 10:59]
主持人:乐凯在选择这条路的时候,有没有走过弯路? [12-09 10:59]
王英茹:当然走过了。刚才已经讲过了,我们是从跟踪开始,然后进行探索。其实在那几年,我们在跟踪以后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包括刚才讲到的光学薄膜是探索的内容之一,相机也是探索内容之一。我们还做过立体影像的产品。最后最成功的是光学薄膜的。因为当时我们确定两个原则,市场相关或者技术相关。 [12-09 10:59]
王英茹:最后发现市场相关,虽然很熟悉,但没有核心技术很难成功。所以,我们最后调整到主要是技术相关,而对市场没有进行那么强烈的限制。所以才进入到了平板显示。很多人一听说乐凯进入平板显示,觉得很奇怪,乐凯怎么会走入这个领域里面。其实最主要的是它与我们的核心技术相关。 [12-09 11:00]
主持人:方向选对了,就是怎么做的问题。 [12-09 11:00]
王英茹:对。 [12-09 11:01]
主持人:您觉得我们应该怎么把这个方向走得更稳、更好呢? [12-09 11:01]
王英茹: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 [12-09 11:01]
主持人:可能看上去是很简单的事情。 [12-09 11:01]
王英茹:对,第一就是坚定不移,要坚持。这么大的结构调整会涉及到整个系统的调整,要求所有的系统都成功才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坚持的话,可能就会出现犹豫、徘徊,可能就会错失机会。因为任何一个机会不能等到企业调整好以后再发展,它也会不断发展。 [12-09 11:01]
王英茹:在这个过程中乐凯遇到很大的问题就是,过去我们做感光材料,属于精细化工,我们自己认为我们的进化已经很不错了,我们的工厂像花园一样漂亮,我们的职工都是很自豪的。当我们进入平板显示以后,它属于电子领域。 [12-09 11:01]
王英茹:我们过去的产品叫照相级,现在的产品叫光学级,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要求产品质量和环境的进化要上很大的台阶,这给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带来很大的挑战。其实人最难的是自我否定。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痛苦的过程,才能让员工和系统适应超进化的管理过程。 [12-09 11:01]
主持人:让企业上下都具备这种观念。 [12-09 11:02]
王英茹:对,而且要做到。每个人,每天,每时都做到。是很难的。 [12-09 11:02]
主持人: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做到呢?我觉得这种事情影响起来是很艰难的一步。 [12-09 11:02]
王英茹:是这样的。首先我们是进行培训。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洗脑,包括高层。其实都有这个问题,我们也要洗脑。因为必须把原来的东西放掉,才有可能吸收新的东西。我们专门请了清华大学和我们电子行业做进化的专家,从高层到员工进行培训。我们自己还编写了教材进行学习。第二是在装备上要进行提升,乐凯才引进了新的生产线。第三就是要靠我们的制度。这个过程确实是很系统的。 [12-09 11:02]
主持人:乐凯能够走到今天必不可少的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进行创新的关键。作为创新型企业,您是如何看待我们国家的创新环境的? [12-09 11:03]
王英茹:我们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评价乐凯现在的技术创新体系,应该说是更加完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乐凯这样一直致力于技术的企业,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12-09 11:03]
主持人:在节目的最后,有一个网友的问题。这个网友是摄影师,他对专业问题一直感兴趣。他说之前一直用乐凯的黑白胶卷,这种传统的感光材料涨价的原因是什么?以后会不会停产? [12-09 11:03]
王英茹:首先感谢网友对乐凯的关心。在数字化以后,感光材料用量下降非常快,企业生产需要经济规模,当生产没有达到经济规模的时候,制造成本就会上升。另外就是原材料大幅度上涨,最近白银价格上涨非常快,而白银是我们做感光材料最主要的原材料,白银已经涨到了650万元一吨。 [12-09 11:03]
王英茹:用量的下降使我们的生产成本上升,而原材料价格又大幅度上涨,企业在经济效益上很难承受,我们迫不得已提高了价格。总体来看,乐凯还会综合平衡企业的效益和用户的需求。目前短时间内我们没有停产的打算。 [12-09 11:04]
主持人:还有一位网友,他对乐凯的历史非常了解,他说有人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乐凯属于第三次创业阶段。第四次是什么时候呢?现在吗? [12-09 11:04]
王英茹:我相信乐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现在进行的叫做第三次创业。我们自己在内部是这么定位的。我相信在乐凯未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还不止进行第四次,有可能进行第五次。因为乐凯要把自己的品牌延续下去,把我们的企业做成基业常青的企业。而技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12-09 11:04]
王英茹:数字化的变化对我们的冲击虽然很大,但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新的技术在发展,像我们现在做的平板显示,大家现在用的LCD,我知道OLED也在发展。新的技术会不断出现,乐凯肯定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地通过创业来提升我们自己,使一个企业能够长久地发展。 [12-09 11:05]
主持人:在刚才的访谈过程中我也记下了很多关健词,我发现一取一舍、市场竞争力、坚持和方向,这也是乐凯前进的精神和力量,也希望乐凯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真正发挥出民族向心力来,为我们的民族品牌再添一份光彩。 [12-09 11:06]
王英茹:也谢谢你的祝愿,我们会努力的。 [12-09 11:06]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总今天作客我们的节目,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12-09 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