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位一体”和建设绿色铁路的要求,中国正在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推进大规模高速铁路建设。
——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起点站为北京南站,终到站为上海虹桥站,全长1318公里,共设24个车站,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7省市,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沿线7省市人口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0%。2008年4月18日开工建设,预计列车最高运营时速将达到380公里,全程直达运行时间4小时。这条铁路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工程地质复杂,全线桥梁244座、隧道21座,桥隧长度占全线正线长度的81%,无砟轨道线路约1298公里。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这条铁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之一——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全长9.273公里,是中国首座按六线轨道设计的铁路大桥,也是世界上设计荷载最大的高速铁路桥。大桥主桥为两联连续钢桁梁和六跨连续钢桁拱桥,通航净空32米,能够确保万吨级船舶顺利通航。丹阳至昆山特大桥全长164公里,是世界铁路最长的桥梁,所经地区软土分布广泛,除少数特殊跨度外,大量采用32米箱梁结构。
——北京至哈尔滨高速铁路哈尔滨至大连段。京哈高速铁路哈大段起点站为大连站,终到站为哈尔滨站,全长904公里。2007年8月23日开工建设,预计列车直达运行时间3.2小时。共设24个车站。全线桥梁162座、隧道8座,桥隧长度占全线正线长度的74.42%。哈大高速铁路是在北纬42度以北严寒地区修建的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北京至广州高速铁路北京至武汉段。京广高速铁路京汉段起点站为北京西站,终到站为武汉站,全长1125公里。北京至石家庄段2008年10月8日开工建设,石家庄至武汉段2008年10月15日开工建设。全线共设20个车站,正线桥梁236座、隧道39座,桥隧长度占全线正线长度的80.6%,无砟轨道线路约1107公里,是北京至广州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东环高速铁路。海南东环高速铁路起点站为海口站,终到站为三亚站,2007年9月开工建设。
——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贵广高速铁路起点站为贵阳站,终到站为广州站,全长857公里。2008年10月开工建设。
——南京至杭州高速铁路。宁杭高速铁路起点站为南京站,终到站为杭州站,全长249公里。2008年12月开工建设。
——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南广高速铁路起点站为南宁站,终到站为广州南站,全长356公里。2009年3月开工建设。
——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高速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起点为兰州站,终到站为乌鲁木齐站,全长1776公里。2010年1月开工建设。
——大同至西安高速铁路。大西高速铁路起点站为大同站,终到站为西安站,全长678公里。2010年3月开工建设。
——合肥至福州高速铁路。合福高速铁路起点站为合肥南站,终到站为福州站,全长810公里。2010年4月开工建设。
——上海至昆明高速铁路杭州至昆明段。沪昆明高速铁路杭州至昆明段起点站为杭州站,终到站为昆明站,全长2091公里。2010年4月开工建设。
此外,一批城际高速铁路也正在建设中。目前,中国在建城际高速铁路总长1427公里,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江汉平原、中原及成渝等地区。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工程建设进度,到201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达到1.3万公里。
届时,北京~上海、哈尔滨~大连、北京~石家庄、石家庄~武汉、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杭州~宁波、天津~秦皇岛、蚌埠~合肥、厦门~深圳、汉口~宜昌、南京~安庆等高速铁路将建成通车,我国高速铁路网将初具规模。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例如,1小时内能到达天津、石家庄等城市;2小时能到达郑州、济南、沈阳、太原等城市;3小时能到达南京、合肥、长春、大连等城市;4小时能到达上海、杭州、武汉、西安、哈尔滨等城市。除海口、乌鲁木齐、拉萨、台北外,北京到全国省会城市都将在8小时以内。
到2015年,覆盖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的“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基本建成,城镇密集地区建成城际铁路,客运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2万公里左右,其中新建高速铁路1.6万公里。铁路“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铁路在综合交通骨干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突显,为国家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届时,中国发达完善铁路网将全面建成,铁路运输能力总体上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施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