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封闭论坛之:金融创新的民间力量【实录】

2010年12月05日 13: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12月5日,2010(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举行,半封闭论坛:金融创新的民间力量于12月5日上午举行,论坛上,对于中国金融业正在经历的基础变革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讨论。以下为本次论坛的实录。

  主持人:大家好,这场金融的创新力量正式开始。今天的破这个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从民间力量来看,后面可以加很多的内容,但是如果跟金融创新连在一起中间会有非常大的难度,我需要让学者帮着破一下题,先请教一下朱教授“金融创新的民间力量”如何破题。

  朱武祥:已经破了很多题了,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对我国很多企业来说是很不利的环境,但是对金融恰恰是好的机会,由此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推出了很多政策,原来没有的一些机构,比如小额信贷,村镇银行、担保租赁这两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形成了金融的生态的多样性,在这个多样性下很多的民间力量得到发展。

  主持人:金融有民间力量吗?很快就会改成“金融创新的地下钱庄”(笑)。

  朱武祥:现在机构是正规了,由于生态多样性金融之间的合作已经很多了,包括我们也做了很多的东西,和大的机构对接,包括民生银行等等都在推出中小企业贷款,因为每个机构的评价的标准不同,交易的结构也不同,所谓民间的概念是推动多样性的生态,让这些机构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收益状况来设计有针对性集成化的个性化的交易结构,我们现在有很多标准结构,比如说银行信贷有标准的结构,比如说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转债这都属于标准的工具,但是需要大量的非标准的个性化的集成化的,这需要众多的机构利用他们的专业的知识去设计,跟目前的其他的工具去对接,这样使得很多的企业可以各自找到自己相适合的金融工具。

  主持人:朱教授的讲话是告诉我们,现在从金融的生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分层更多,它的“食物链”会比过去有更多的方式,渣打银行做的调整,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江浙、福建、广东调查了之后有一个数,有70%的企业从来没有做过直接融资,如果实在缺钱是互相之间借借,这样的局面对应今天的题目,对应洪崎行长给我们设定的方向这意味着,三种现状如此,制度如此,但是创新力量大家还希望更强烈您是如何看的?

  洪崎:我看到这个题目以后其实我也在思考,什么叫民间力量,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力量,因为我想进入“十二五”之后有几个大的变化从经营方面,第一、从金融的结构上一定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应该说直接融资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二、资本市场的层次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元化;第三是场外金融会逐步扩大。这都是因为在市场过程中整个市场的结构会越来越合理,我看今年马上要开经济工作会了,我也听说,去年是信贷规模增长9.5万亿,今年增长7.5万亿,明年增长6.5万亿,越增长越小,显然这不是仅仅是因为要治理通货膨胀,现在必须是全社会的所有的信用一揽子信用要考虑,因为现在仅仅是控制一个信贷规模已经不行了,必须考虑在直接金融这块在明年应该扩大多少,间接金融的比重在缩小,直接金融比重在增大,明年显然在债市、股市、场外交易和企业的短期融资券这些方面会逐步放开;第二大变化是融资的方式,“十二五”规划中我们的产业转型,产业转型实际上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资源配置问题,这些资源配置如果说总量控制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进行总量控制,但是一到结构调整就要靠市场的力量和民间的力量,显然民间的简单地说民营企业或者非公有企业的发展可能会越来越快,比重会越来越高,因为“十二五”中看出来国有企业从竞争行业逐步退出,这些竞争行业恰恰又是新兴的战略性的产业是需要支持的,这些产业在竞争性的产业中民营企业在中间起主导作用。

  我们作为银行来说在里头,作为整个资本市场以及银行这些投资中多元化,包括创投、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信贷整个服务的链条会越来越长,融资方面是更加多元化层次会更多,我们来谈这个问题最直截了当就是民营企业的银行,民营企业的银行在谈民间的力量,我们在后面谈我们的改革可能都是民间创新,还有是管理方面,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

  主持人:我觉得刚才洪行长还是帮着我们在破题,如果谈到金融创新,民间力量未必是来自于金融机构很有可能是企业的壮大,企业不断的成长性会推动前面提供服务的金融的创新,那么冯总也帮我们破一下题。

  冯戎:我看到这个题目稍微地想了一下,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关键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之中,特别是重点谈一下民间企业在其间的创新。创新非常同意洪崎行长讲的,创新不分民营和国有,对应的民间就是所谓的体制内的国有,我想创新应该是不分的,它是市场的创新,洪行长点题我非常赞成。首先是金融的创新,我觉得无论是财政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如何,这些都是政策的导向,金融我是觉得必须要有一个大力提倡的创新,这个创新一定不止是民营的还是国有的,国有企业需要创新,创新包括很多方面,特别是我们的金融体制机制也需要创新,只有在这种基础之上,体制、机制的基础之上才能谈得上具体的金融的创新,比如说产品创新,比如说组织创新,比如说机构经营模式的创新,这种东西创新是一个非常大的如果细分起来,是有很多方面可以创新的。

  如果今天简单说点滴,按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现在在国内国际,非常的复杂,又是竞争激烈,又是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但是从金融的角度来说,创新点出来应该是大力提倡的,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刚才也提到了一些,比如说直接金融、间接金融等等,我觉得都应该用创新的理念来重新地阐释。

  为什么说是民间力量呢?对应的是不是体制内的国有的创新就不给予希望了呢?还是谈所有的创新一定会产生于民间呢?这一点我不太理解,我是觉得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围绕着特别是提一下民间企业的创新的民间的力量,比如说现在民间创新它对我们的金融体制的贡献,它面临着很多的障碍,它对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的将来的贡献,包括将来如何地把它纳入所谓的非正规纳入正规的渠道。

  主持人:是融合的意思,谢谢,我们掌声谢谢台上几位嘉宾。陈先生面临着回答一个更艰难的话题的任务,不管是朱教授,还是洪行长都是把方向放在这儿,我们看到中间有很多的难点,创新从媒体关注的角度,08年10月以后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创新两个子,当时是面临两级,国内的金融机构对创新是什么态度,另外我们对于发达国家的创新用什么词汇去评价,最后跟今天看到的货币政策几乎一样向左和向右走是分的泾渭分明。上个礼拜参加另外一个金融年会的时候提到,中行的李行长上中国外汇储备2.65万亿,每年的出口贸易额1.2万亿,我们银行海外收入占比五大行加起来6%,中行稍微好一些15%左右,但所有的国际大行海外营业收入占比35%,第二个数字是所有的银行业务,金融机构当中的银行类中间业务的占比跟息差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个民生银行会特殊一些。所以在谈到金融创新的同时是巨大的数字是一个鸿沟,谈到民间力量又有很多其他的障碍在不同的地点指向你,所以陈先生的问题是,你认为如果是金融创新能够从民间当中得到更多的力量的话,那么这些力量面临的反作用力换言之障碍是什么,他们做过一些创新吗?

  陈杭生:客观地说创新都是不愿意的,都是被迫的,一个人活得很好的时候总想很舒服地活,整个国家的金融创新也是一样,面临着巨大的矛盾不得不做出改变,大的因为整个资本化,资本的高速发展以后对传统的金融业有影响,对民间机构也一样,民间因为整个的由于金融危机来了以后,国家就慢慢地把对民间金融逐步放开,做了一些小的股份公司等等,让它们浮出水面来,这些原来在底下的机构,特别是江浙一带,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全部是依赖于民间金融起家,它们的产生的土壤就是民间资金的相互的金融支持,一旦浮出水面来以后又会面临了新的问题,特别是像小额贷款公司,让它有很正式的渠道可以做销贷款,这样它的规模就有限制,这个时候它就不能像过去这样到处再互相的拆借,它需要规范,规范就有要求希望跟主流金融机构对接,它是不是可以从银行里贷款,原来有50%的贷款,但是50%的贷款不够,这样是放大0.5倍的效益对它会有影响,它有进一步的呼声希望更高,这个时候推动主流的金融机构来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给它们,怎么给它们,而原来所有的贷款都是实业的代表,现在有同业之间,还不是银行之间的拆借,这样冒出很多新的问题,这是所谓推动金融创新的市场的力量,市场的需求需要对过去的很多的做法做出调整。

  主持人:市场有需求,当然当对接的时候还是在过去的框架中寻找出口,我再解释您的话,您认为目前创新最大的难度还是在体制上?

  陈杭生:对,所谓创新就是原来的规则,破坏规则,因为规则是有滞后性的,所以在整个的创新过程中必须按照现有的框架和规则小心地探索。

  主持人:我们把小心这个词交给朱教授,朱教授原来在证监会就很小心,现在看到这个问题更小心,创新永远是小心的,最后大家对于创新的力量的要求是非常激烈的,小心和激烈结合起来非常的痛苦?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