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2010(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举行,半封闭论坛:新能源汽车的冷与热于12月5日上午举行,论坛上,对于技术革命带来的能源革命,以及节能减排要求下的汽车行业变革与会嘉宾讨阐发了自己的观点。以下为本次论坛的实录。
孙健(主持人):各位早上好!
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题目也很有意思,我们的题目是选择太热还是太冷,可能从现在听众出席的情况也能够反映出一点问题,前一阵是非常热,现在是不是冷了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今天我们的主题还是很有意义的,尤其今天能够请到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负责人参与今天的论坛,我觉得也是很好。所以我想不管下面参加的人数有多少,我们还是就这个主题来展开我们的讨论,哪怕就是我们今天有一个机会让在座的这些专家互相交流一下意见,我觉得也是很好的。
在开始之前,我也想很快的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与会嘉宾,他们是:北京汽车控股公司副总经理林逸先生,他也是北汽控股新能源汽车的执行董事和副总经理,待会儿林总会给我们讲一下在北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和路径;任勇先生来自长安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总一会儿也会跟我们分享一下,长安汽车作为央企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的一些思考,尤其是发展路径;宣奇武先生,他们阿尔特汽车技术公司在业界也是非常有名的,特别在汽车设计方面,会前我们做了简单的交流,待会儿我想请宣总在汽车设计方面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还不想太多的涉及到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是让大家看到目前业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热点话题展开讨论;罗威先生是我的同行,他是博世咨询公司的高级顾问,罗威先生在汽车行业也有很多年的经验,特别在产品规划方面,所以我想请他谈一谈,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展情况;我是孙健,来自科尔尼咨询公司汽车咨询方面的负责人,我也是科尔尼公司全球合伙人,在汽车行业咨询方面已经有很多年的经验。我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特别给媒体发了一个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自己的想法,也是想借今天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我们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些思考。我想在10:30以前肯定会给大家一点时间跟我们台上的嘉宾进行互动和交流,也请大家在过程当中举手,我是比较喜欢这种互动的形式,每位嘉宾在发言的过程当中如果有问题的话都可以提出来。我觉得人少的话就有人少的好处,我们的互动可以做得更有效,更快捷,希望大家随时有问题提出来,希望嘉宾也同意我这个方式,随时有问题举手,比如说李总我有一个问题我想打断一下都可以,我们都可以进行一些比较有效的互动。
下面我想给每一位嘉宾5分钟的时间,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今天我们讨论主题的几个题目,当然为了严格的控制时间,也为了对每一位在座嘉宾和听众的公平,我也会控制时间,比如5分钟到了,我肯定要打断你,如果你有很多话要说,就是下来还会给你机会,请大家先做一个简短的评述,关于我们今天这几个问题。
林逸:首先简单做一个自我介绍,刚才孙总也说了,原来我们叫北汽控股公司,从9月28日我们正式更名为北汽集团,我是北汽集团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研究总院的工作和新能源的技术工作,我们新能源汽车公司是去年成立的,我也兼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因为没有董事会,我就代表公司做法人,相当于董事长,我们还有经理层,还有总经理、副总经理五六个人。
本来应该是我们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亲自参会,他因为临时有别的重要事情,今天在外地赶不回来,那就委托我代他把我们北汽的情况,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情况向各位做一个介绍,大家做一个互动讨论。北汽是在金融危机之后重新修订了发展战略,我们现在的产品战略就是四句话,一是商用车为先。北汽下面一个福田公司,是全世界商用车最大的汽车企业,按照产销量来算。二是以越野车为本。北汽是靠越野车起家的,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到处越野车都是北汽造的212,我们要继续以它为根本,大力发展。三是要以乘用车为重。就是大力发展乘用车,特别是自主品牌的轿车。四是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北汽按照产销量现在在全国排第五,我们是试图通过这样一个产品计划,通过集团化战略,跨越式发展,特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方面,能够争取尽快的得到比较快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去年11月份正式注册成立了一家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是1亿人民币,在北京大兴区采育镇买了200多亩地,现有3万多平米的办公楼和厂房。到上个月为止,我们已经有300多员工,因为我们的公司下面还有一个电池公司,主要是做锂离子电池的成组生产以及电池管理系统的生产。新能源公司大概有160几个人,电池公司有140多人,现在那里有300多人的队伍。今年年底已经实现了纯电动轿车小批量生产,我们大概有30几辆,其中有10辆已经在做测试,并且像北京科委有2辆车已经开始做小范围的试运营。我们这个车主要是基于瑞典萨博的平台,因为我们去年年底已经成功的收购了萨博的技术。北汽下面有一个研究总院,有一个动力总成公司,有一个乘用车事业部,他们在那里消化吸收萨博的技术,最早的一款车明年应该能够下限。我们的新能源公司就会在萨博的平台上开发纯电动的轿车和混合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我们现在正在建一个2万平米的厂房,是一个总装车间,原来有4栋厂房,2万平米,分别是电池车间、电机车间、试制车间和电动力系统车间,把我们北汽自己的车运过来,把我们的电驱动系统装上去,这样的话,明年会形成一个单班2万辆生产产能的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我们是一个实体,是一个独立的二级子公司,具有研发、生产、销售的功能,所以应该是一个整车厂的性质。
孙健:下面请任总介绍一下长安的情况,当然我也更希望听到一些观点,不单单是介绍情况,就是对于今天我们这个问题的观点,不然的话我等会儿还是要问的。
任勇:大家好,我是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任勇,现在是公司的副总经理兼支部书记,因为我们公司现在没有总经理,所以说现在这个公司的运作主要是我在负责。
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是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跟重庆市科委下面的一个风险投资公司一起组建的一个合资公司,长安汽车股份公司占65%的股份,科风投占35%的股份。这个公司主要是承担长安汽车股份公司新能源汽车系统及零部件开发为定位的设计公司兼零部件公司的定位,这个公司是从08年6月份成立,到目前有2年多的时间,目前公司的员工有300人,准确地讲是297人。主要是以设计、开发、试验为主的一个类似于设计公司的这样一个实体。我们这个公司主要承担长安新能源汽车的业务和重庆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的指南。所以说重庆市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主要是我们在牵头进行组建。长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计划是在2012年将在重庆的两间新区里面,有一个1千亩的地,来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目前长安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发展的情况,我们有两款车型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和批量销售,这两款车型一个是在去年6月份上市的杰勋中混合动力车型,另外一个同样是中混合动力系统的平台,从杰勋这个车平台上一直到我们志翔车上面的中混合动力,志翔混合动力车是在今年7月份上市销售,目前从11月底统计的数据,我们这个车的销售量主要是在国内的示范运行城市里面一个出租车领域进行示范运行,应该说实现了新能源汽车批量性的销售突破,另外我们在纯电动轿车方面,以及Plug-in方面有进行产业化的开发,这两个车型投放市场的话,将会在后续的两到三年之内,将投放市场,进行示范运行。我主要是想介绍一下长安汽车股份以及长安汽车的一些情况,谢谢!
孙健:我想先请嘉宾介绍一下他们的现状和观点,下面请阿尔特技术有限公司宣总介绍一下他们的情况。
宣奇武:大家好,我叫宣奇武,是阿尔特汽车的董事长。我们阿尔特机车是一家汽车设计公司,其中有两个业务,一个是机车设计,另外一个就是技术咨询。实际上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在2011年就对中国目前最著名的混合动力车进行了一个咨询工作,帮助开发了这款车,现在我们是中国营业额最大的汽车设计公司,也是中国唯一能开发发动机、变速箱以及电动汽车的设计公司,到目前为止已经为中国四家企业开发了6款电动车,目前也在跟日系的这些电池厂合作,我们跟日本的电池还有中国的国家技术中心,还有我们在上海成立了一家锰酸锂电池的公司,我们还成立了专门生产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的公司,整车控制器目前也在跟国外的公司谈合作生产。新能源汽车我们作为一个比较小的公司,也是不遗余力的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资金来搞这个事情。所以我们对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是深信不疑的。就今天会议的主题来讲,新能源汽车的冷与热,我们应该冷静的思考这个问题,全身心热情的投入新能源汽车这场改变中国将来大的运动,我是这样一个看法,谢谢大家!
孙健:下面请罗威先生谈谈他的观点,特别我想听到的是关于中国现在是过热还是不够热,中国是超前了还是落后了这样一个判断。
罗威:我在汽车行业有20多年的经验,其中有6年半的经验是在中国,接下来我会讲讲我对于中国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潜力,谈一下我的观点。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基本上汽车行业就是以内燃机技术为主,在世界上很少有一个行业,100年的历史主导的技术没有发生变化,仅仅过去发生的变化就是在数字性和动力性方面进行一些提成,整个行业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发展几乎没有,这是很少见的,这应该就是过去100年整个汽车行业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基本的情况。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发现所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多的,比如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像中国,过去大家都生活在农村,大多数人都在农村,现在很多人都生活在城市,我们其实现在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污染,包括现在全球大家面临的形势是气候的变暖,面临着这样一种形势,我们是不是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们怎么样来控制我们人员的消耗,我们知道中国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在石油方面对外依存度是非常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挑战一下自己的汽车技术,我们是不是需要或者是能够替换掉新能源的技术,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不仅仅是我们汽车行业所要面临的问题,其实作为人类来说也是共同面临的话题。
中国在未来应该会引导这样一个新能源汽车的走向,主要原因是两点。第一点是中国现在在汽车行业发展这么久,中国自主品牌想要差异化自己,相对来说就会花很多时间去做,会投入很多的能力去做新能源汽车,或者在这一块投入会很大。第二点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本身也是希望能够减少对于能源的依赖,从国家需求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希望能够实现这种转换。基于这样一个愿望,我们希望这个转换不光是国家的,还有包括我们产业的,都希望能够实现这种从传统的内燃机技术转化到新能源技术。基于这样两点主要的原因,我相信中国在未来应该能够引领这个行业,如果没有很大的投资可能就很难实现。尽管在新能源汽车开发过程当中还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我还是相信,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驱动力,那么这个会促使中国在未来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
孙健:我觉得刚才罗威先生的发言实际上给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场。接下来我的问题实际上还是要回到嘉宾这边,因为各位都不给我表态,我现在要逼着他们表态。我们先定义一下新能源汽车这个概念,我们一讲新能源汽车都是比较泛泛的概念,现在除了传统的内燃机之外的,所有替代能源的都能够称之为新能源车,不是我们比较窄义的新能源车,比如说纯电动车,Plug-in混合动力车和插电的动力车。我们今天讨论范围之内的新能源汽车,在这一方面请大家用一句话来告诉我,你认为今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是过热了还是关注不够?
林逸:过热。
任勇:我觉得一句话不好说,既热又冷。
宣奇武:我认为还是关注不够。
罗威:目前也许是关注度太着急了,我认为这个转换应该是未来10到20年的事情,目前中国整个发展态势有点太着急。
孙健:他是偷换我的概念,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他是说过于乐观了,可能就是对于预期过于乐观,实际上一定程度上也是过热的一种表现,就是因为过于乐观导致了过多的投资和关注。但是我想再回过来问一下任总,我们不谈这个部分,你认为关注度不够的是什么?
任勇:因为新能源汽车是当今汽车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方向,全行业都应该来关注。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家对于新能源汽车可能有些偏颇,比如说有些在电池方面的投入,罗威先生针对的可能就是这一块,投入的可能确实比较大,这个投入过多。
孙健:重复投资。
任勇:而且这个投入能够收到多少效益是最关键的。如果效益收获很大,我觉得这个投入也值得。从目前来看,谈到很多技术问题,所以总的来讲,我觉得在这一方面,中国在电池制造方面的投入我觉得偏大,应该在电池的研究方面加大投入。
(责任编辑:施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