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概念急需推广----蓄能产业蓄势待发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绿色新概念急需推广----蓄能产业蓄势待发

2010年12月22日 15: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21世纪能源科学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类获取电能的手段,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氢能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多种多样的手段让电力的生产不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是这仍然掩盖不了人类在电力存储端技术短缺的难题。电力无法像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一样实现物理储存,要想储存必须转化成其他形式储存。例如:利用夜间多余电能将水抽到蓄水水库,白天再放水发电。除此之外,全球一直没有很好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大面积存储电能。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及能源利用率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克服能源紧缺的手段之一。

    蓄能空调技术的出现使得电力储存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所谓蓄能空调,是利用夜间低负、低价的电力制冰,储存在蓄冰桶中,在白天高负荷、高电价时,将所储存的冷量融化释放出来,给建筑物供冷。从而起到了平衡国家电网,移峰填谷的作用。

  发展蓄能产业的意义

  随着生产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整体用电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电网负荷越来越大。特别是每年夏季和冬季的某些时段,用电矛盾十分尖锐。电力管理部门常常不得不对企业拉闸限电,以保证基本的居民生活用电。在粗放用电管理模式下,这种年复一年的阶段性用电紧张造成的矛盾,迫使政府加大电力设施投入。与此同时,电力短缺又具有时效性、季节性、暂时性的特点,即在白天高峰时段电力供应紧张,而夜间时段,电量供应却相对宽裕。宽裕的电量若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实际造成能源的浪费(我国电力83%来自燃煤发电),大量的排放物也使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高灵能源首席执行官戴思嘉先生分析说:“2009年中国发电总量为36506亿千瓦时,按照发一度电需要0.37吨标准煤、排放30KG二氧化硫、200KG的烟尘算,那么全国一年要发电燃煤13.5亿吨,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5403万吨,排放二氧化碳364695万吨,排放烟尘27014万吨。这与“十一五”提出的节能目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对此国家能源部专门成立了电力需求侧管理中心,其主要职能就是抑制高峰时段用电,鼓励低负荷时段的电力利用,争取将用电低负荷时段的电力填补高峰时段的电力不足,即“移峰填谷”。

  蓄能空调避开高峰用电,消耗低谷时多余的电量,可解决夏季高温期间主要由空调负荷“爆发性”增长引起的电力供需矛盾,这在发达国家早就有了数十年成功的应用,亦成为电力部门平衡用电结构、移峰填谷、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戴总介绍说:“每增加一千瓦的供电能力,国家建设电网需要投入7900元,而采用蓄冷技术转移一千瓦的电力,用户的投入只有400元。冰蓄冷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在用户端的源头蓄能是解决电力供需矛盾,提高能源效率、保护能源的重要手段。

  我国蓄能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蓄能空调系统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在推广时却并非一帆风顺,其内在的某些先天缺陷严重制约了推广的速度。业内人士分析,蓄能空调相对于常规中央空调,目前推行主要存在两大障碍:一是造价要高出3成左右;二是占地多,装置占据的空间较大,需要具有制冰功能的制冷机,且运行起来相对繁琐。

  从目前的市场状况分析,前者仍然是蓄能空调推广难的最大瓶颈。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入该项技术,在此后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全国仅有几百家单位陆续安装使用了蓄能空调。某使用了冰蓄冷中央空调的用户表示,他们使用冰蓄冷空调已有4年,除了能量损耗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外,“冰蓄冷”空调所需要的运行成本、设备维护费用、人力成本等也比普通空调要高出不少,这使得那些计划安装冰蓄冷空调的用户不由得打起“退堂鼓”。

  对于这种情况,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电专业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北京制冷学会常务理事宋孝春却很乐观。他认为,从摸索阶段到自主创新,我国现在的冰蓄冷空调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全国范围内近两年的工程总量几乎等于前10年的总和,这本身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个数字仍可能以几何级数向上递增。

  蓄能产业蓄势待发,迎接春天的到来

  随着蓄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深入,区域集中供冷如今正在成为城市供冷的发展新趋势,所谓区域集中供冷,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总体的建筑物空调负荷规模建设独立的冷站,通过管道将冷源输送到不同的用冷建筑,以满足各个建筑物的用冷需要。高灵能源在中国区率先推出了区域集中冷源站投资运营服务,可减少政府及终端用户的基础设施投资20-25%,节约大量制冷费用的支出,提高建筑的物业面积利用率,减少建筑物大量的机房用地,具有节能、环保、集约、降低核心区热岛效应等诸多优点。

  蓄能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也利国利民,对于国家、社会、企业以及用户来说可谓多赢。蓄能空调作为一项重要的节能产品,其推广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必须由政府来主导,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推进产品的市场化进程。这几个方面一旦得到落实,蓄能空调未来的市场将会更加健康长久。

(责任编辑:刘朋)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