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宋志平
□虽然我国的基础建设方兴未艾,一段时间内投资拉动还有广阔前景,但从水泥产业发展规律看,水泥的产量不可能无限制增加。
□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水泥产业应该逐渐走减量化发展的道路。
水泥工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现了自身的快速成长,也为我国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随着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水泥工业在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努力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突出成绩。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到今天,规模虽然足够大,但大而不强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近几年来,各地加大了对小水泥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应用比重逐年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一定优化,行业内大企业的联合重组也推动了集中度的提高,但从整体而言,产业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企业分散、集中度低、恶性竞争等诸多问题依然严重制约着水泥产业的健康发展,使得水泥价格长期在低位运行,企业效益难以提升,行业价值难以体现,这种状况着实令人堪忧。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10多年前水泥价格是煤炭价格的2倍左右,现在煤炭价格反过来是水泥价格的2倍。国际上钢铁与水泥的价格比一般是3:1,而中国是10:1,高的时候甚至达到15:1。国外水泥价格一般在每吨70—100美元,而我国水泥价格多年来一直徘徊在每吨40美元左右。这说明我国水泥行业的价格结构长期处在严重失衡的状态。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近年来水泥产业发展的盲目性、非理性化,片面追求以新建为主的规模扩张,对资源、环境和产业造成了很大伤害。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全国完成水泥投资880亿元,同比增长66%。投资规模比去年同期净增350亿元,净增值已经超过2003年全年的投资总额,全年水泥新增产能将大大超过2008年。与迅猛增长的水泥投资相对应的是,水泥的产能利用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大幅降低,这无疑是资源的浪费。二是不少地方和企业新线建设热情极高,统筹规划不够,没有把合理布局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影响了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