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来之不易

2010年01月03日 13:2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最短的时间内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的态势。2009年3月,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率先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回升向好的曙光,之后投资和消费共同发力,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路上行,工业生产也走上了快速增长的轨道,“保增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先行指数利好连连

  李宝木现在忙得不亦乐乎,作为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采购部部长,他现在几乎一天都休息不了。国际金融危机曾经一度影响了山推公司产品的出口,但随着中央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幅度增加,带动了国内工程机械的需求,山推公司的生产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山推公司董事长张秀文告诉记者,2009年上半年,山推公司的业绩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外需不足影响了高利润的出口业务,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了4.12%,上半年更是下降了9%。但是下半年以来,山推公司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不断增加,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加了8.54%。

  山推公司是PMI调查样本企业之一,成千上万企业职工的忙碌使PMI走出低谷不断攀升。统计显示,2009年11月,PMI达到55.2%,已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表明制造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回升态势。PMI是反映经济总体情况和总的变化趋势的重要先行指标,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整个制造业经济在增长,低于50%表示制造业经济下降。PMI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其转折点往往领先于GDP几个月。

  2009年3月,PMI自2008年12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回升,并一举越过标志着经济扩张与收缩分界线的50%,达到52.4%。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看到这一变化后高兴地指出,我国PMI指数的连续回升不仅表明中央一揽子计划已经并正在明显见效,而且意味着中国经济很可能已企稳回暖。

  果然,接下来国民经济走出了一条漂亮的曲线,1季度国民经济增速只有6.1%,2季度增速达到7.9%,3季度更是增长8.9%,呈现出逐季加快的趋势,验证了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判断。

  投资、消费共同发力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这轮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在于国内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我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企稳回升,这与2008年下半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从政策的着力点看,注重了刺激内需,安排了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1至3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4%,达到了历史较高水平。从三大需求对GDP的带动情况看,国内需求对GDP的贡献率达146.8%,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116.9%。同时,投资结构在不断改善,东部地区投资平稳增长,中、西部地区投资快速增长;第一、三次产业投资增长快于第二产业。

  尤其重要的是,在中央一揽子计划中,民生工程被列为扩大内需各项建设之首。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将达4000亿元左右,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约15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700亿元等。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向民生倾斜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用于民生支出达到7285亿元,比2008年增长29.4%。其中全年安排就业资金420亿元,增长66.7%;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493亿元,增长1.7倍;安排支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95亿元,增长10%;安排社保方面的支出2930亿元,增长17.6%;安排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1230.8亿元……如今,一系列民生工程的投入和惠民政策的实施正逐渐变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