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8 > 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 > 经济日报专栏 >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全面振兴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1月06日 13:22
    本报赴黑龙江采访组

    本报采访组在2007年底来到黑龙江采访20天有余。其间我们进工厂,下车间,走地头,访农户,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及13个地市所辖的23个县(市)。我们看到了刚刚入仓的玉米稻谷、满圈的牛羊、蓬勃兴旺的产业,更看到了黑土地上焕发出的迷人魅力和勃勃生机,更加深切地感到,在黑龙江这片46万多平方公里的热土上,3800多万人民正满怀豪情,大步走在科学发展、全面振兴的路上。

    省委书记钱运录说,“现在是黑龙江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龙江,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黑龙江正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预计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达7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72.5%,年均增长11.5%,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45亿元,自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16.2%,是财政形势最好的时期之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864亿元,比2002年增长1.7倍;外贸进出口预计实现165亿美元,是2002年的3.8倍,年均增幅达30%以上,其中,对俄贸易将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占全国对俄贸易的四分之一。

    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全面振兴的根基

    “抓起一把黑土,都能攥出油来!”黑龙江省委政研室副巡视员戴中泉说,黑龙江拥有1.7亿亩耕地,约占全国耕地保有量的1/10,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9.7亩,居全国之首。这些耕地土质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适宜种植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以及亚麻、烤烟、甜菜等经济作物。

    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让黑龙江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大粮仓”。近年来,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连续登上600亿斤和700亿斤两大台阶。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793.1亿斤;粮食商品量达550亿斤以上,独占鳌头。如今,黑龙江已形成了700亿斤以上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粮食产量每增加5斤,就有1斤来自这片黑土地。

    然而,“大粮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2007年入夏以来,黑龙江部分地区连续两个多月没有有效降雨。夏伏连旱,使900万亩土地接近绝产,9000万亩土地受旱。在黑龙江的历史上,这是1982年之后的第二个大旱之年。大旱之年仍获丰收,靠的是什么?

    答案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既是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的重要举措,是规避农业自然风险的有力保障,也是黑龙江全面振兴的根基所在。

    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是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保证粮食稳产丰产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高产优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显示,2007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5691万亩,比2003年增加3897万亩,增长33%;玉米、水稻等高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8962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一半以上;粮食作物全部实现无公害化种植,其中绿色粮食种植面积达4300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7%,比2006年增长16.8%。

    “虽然遭遇严重干旱,甘南县仍然产粮10.24亿斤,与正常年份相差无几。”甘南县委书记任玉良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农田水利化。据他介绍,甘南县是典型的农业县,272万亩耕地多为旱地,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大豆、葵花等。因十年九春旱,甘南县大兴农田水利,如今已成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县。

    水利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黑龙江大旱之年夺取粮食丰收的一个重要保障。4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突出抓好水源工程建设,新打抗旱水源井8万多眼,新增坐水点灌能力700多万亩,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380万亩,新增蓄水能力20多亿立方米,抗旱能力大幅提高。省农委生产处副处长李世润告诉记者,水利设施每投入1.3元至1.5元,就可以增加1斤粮食的生产能力。

    在黑龙江,农机作业合作社已不算新生事物。“如今,在这片黑土地上,活跃着773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它们推动了土地的规模经营,也促进了种植业的结构调整。”黑龙江省政府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核心,也是农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探索实现农机化的市场新路,迄今为止,全省累计投入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资金3.64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2570.6万千瓦,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82%,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省份。

    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切入点。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的着力点放在标准化建设上,坚持让先进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狠抓物质投入、整地保墒、适时播种和生产管理,2007年全省粮食作物种植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比2003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场县共建”是黑龙江人的创造,既是大旱之年保丰收的一个重要支撑,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助推器。

    黑龙江拥有庞大的国有农场群,114个农(牧)场分布在全省12个地(市),遍布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无论机械装备水平,还是科学种植水平都居全国前列。“场县共建”是从农机跨区作业起步的,这种合作形式既充分发挥了农垦闲置的农机作业能力,又破解了县(市)农村缺乏农机的难题,深受农民欢迎。

    在哈大齐沿线采访,不时会见到一片片刚被深翻上来的黑土,这就是黑龙江正在实施的“深松整地”工程。据了解,目前农垦在全省43个县(市)完成跨区农机作业面积可达1400万亩。

    “共建不是援建。”省委、省政府强调,场县共建的基础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本着这个原则,黑龙江已在全省开展了“场县共建”,合作模式亦从农机共建向科技共建、产业化共建、人才共建、小城镇共建等多层次、多领域拓展,呈现出农垦带动地方、地方支持农垦、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保证粮食稳产增产,不是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惟一目的。他们希望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的突破,借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

    粮牧比重调整,是黑龙江实施的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深知,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黑龙江省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通过政策扶持,他们大力推进科学化和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生产,迅速跻身全国畜牧业大省之列。2007年全省肉、蛋、奶产量预计可达338万吨、114万吨和500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77.9%、34.9%和1倍。

    几头奶牛、几十上百只大鹅,就能给农民带来富裕。他们喂出饲料,换回利润,农民形象地称之为“过腹增值”。随着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过腹增值”的效应已充分显现,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已由2002年的400元增长至2007年的785.6元,年均递增14.5%,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

    除了畜牧业,黑龙江还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黑龙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2007年全省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达1200个,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4680万亩,预计全年绿色食品总产量达2000万吨,全省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数量、种植规模、生产总量均居全国首位。

    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还促成了劳务经济的兴旺。比如,1个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建立,可让174位农民免于耕作。从土地上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走一富二”,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据统计,2007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48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00亿元。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工作思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表示,不但要继续推进畜牧业、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还要发挥农业的生态保育、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新型工业化,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黑龙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有22个项目建在这里。

    近年来,乘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风,黑龙江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核心。2004年,一场大规模、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在省内全面展开,希望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地方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这是一场硬仗,充满艰辛。然而,黑龙江顺利地如期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截至2006年底,黑龙江全省完成国企改制3302户,占96%,其中完成改制193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占96%。

    改革激发了活力。3年来,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一直保持在15%以上,2005年利润总额突破1000亿元,进入全国前5名;2006年,实现利税1732亿元,是2003年2倍。

    记者来到齐重数控崭新的现代化厂房时,工人们正在组装国外客户新定的机器。齐重数控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俊峰自豪地说,“即便在全球,我们的技术和设备也是领先的。”

    这家公司脱胎于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齐齐哈尔曾被称为“钢铁机械城”,工业基础雄厚。自1992年起,齐市工业经济开始陷入亏损,此后就是连亏10年。在最难熬的日子,国家对齐一、齐二机床等企业实施了政策性破产,剥离沉重债务之后,齐重数控重新焕发了生机。如今,齐重数控已经创造了32个全国第一,自主开发研制的80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有20多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端产品全面进入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齐重数控只是黑龙江工业振兴的一个缩影。谈起黑龙江的工业龙头,省经委副主任陈杰如数家珍:哈电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生产制造基地;一重集团成为我国最大的铸锻钢和重型装备生产基地;哈飞集团成为我国直升机、轻型多用途飞机、新支线客机研制生产基地……

    不只是龙头企业,黑龙江省的支柱产业也迅速崛起。以95个国家工业调整改造国债项目为重点,黑龙江省建设了一批大项目,2006年,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工等6大产业基地迅速增强竞争力,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945%。6大产业基地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

    这一切,都为黑龙江省谋划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8月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他们深知,这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黑龙江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选择。因为历经3年的老工业基地振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具备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全面振兴的基础和条件。同时,正是由于快速发展,黑龙江省经济已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时期。

    这是一个必须做出的历史选择。与发达省份相比,黑龙江的差距主要在工业,而工业的差距则在制造业。黑龙江是资源大省,采掘业占工业的比重高达60%以上,200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7.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制造业本身而言,不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少,而且配套能力较差、产业链条短。只有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黑龙江省经济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重中之重是提高制造业比重。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用4年时间将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

    是重点,更是难点。2004年,黑龙江省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峰值为30.4%,4年内要提高近10个百分点谈何容易。面对难题,黑龙江省选择了以装备制造业带动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发展装备制造业,黑龙江省得天独厚,除了原有的产业基础外,黑龙江省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支持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省份之一;列入东北振兴规划中装备制造业振兴重点的数控机床、大型冶金设备、大型发电设备、大型机械成套设备、高速列车等项目,黑龙江省都占有相当比例和较大优势。

    驱车行驶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一线,沿途会看到一片一片斑驳裸露的盐碱地,一座座厂房正在建设。陪同采访的同志告诉记者,这些地现在都规划进了哈大齐工业走廊。

    这个工业走廊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基础设施最好、科技人才优势明显、可供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综合经济功能区,其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6.4%。

    这个工业走廊是黑龙江省区域布局的重中之重,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先行区和示范带。预计2007年底,启动面积可达76平方公里,开工项目528个,实际完成投资380亿元。三五年后,这里将培育起装备制造、石化、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和以现代物流为主的服务业等特色产业集群。

    东部煤电化基地也是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布局、构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中一枚重要的棋子。它以鹤岗电厂二期、双鸭山电厂三期等一批大项目为依托,已被国家列为7个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在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该基地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煤炭资源,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使其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新的经济发展区域。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表示,加快新型工业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搞活县域经济,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

    县域经济对于黑龙江省的全面振兴举足轻重。黑龙江有2/3的人口生活在县及县以下的广大农村,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富裕程度,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的县域经济由于基础薄弱,发展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目前,黑龙江全省有64个县(市),县域国土面积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但2005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还不足2000亿元,只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

    “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活则全省活。我们深知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谋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努力从未停歇。”黑龙江省副省长申立国说。

     2003年,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迎来了里程碑式的机遇:全省第一个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工作会议召开,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若干意见》,为10个强县下放了218项经济管理权限,开辟了放权促发展的先河;出台了《黑龙江省县域社会经济监测考核办法》;成立了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黑龙江从政策引导到考核奖惩,从组织机构到具体放权,全方位促进县域经济的振兴。

     2006年,黑龙江在原有支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的力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从行政、财政、建设用地、金融等6个方面向县(市)放权,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同以往的政策相比,《决定》有不少新突破。比如,在经济管理权限方面,将不少市级权限下放给县里,对市里则抄报即可,且下放范围由“十强县”扩至所有县。比如,在财政方面,继续实施省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3年不变和提高税收返还比例政策,将享受营业税超基数返还优惠政策的范围由“十弱县”扩大到所有县。再比如,在建设用地管理方面,优先保证县城及中心镇、县域重点项目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重点农产品加工所需建设用地。据了解,在黑龙江,进入“十强县”、退出“十弱县”、升级晋位等均有奖励。

    黑龙江各地在谋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探索中,依托地域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振兴县域经济之路。

    一些县(市)依托资源,把发展的重点调整到优势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上。兰西县立足亚麻优势,确立亚麻种植专业化、加工系列化、销售多元化的集群化发展思路,亚麻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0%。勃利县依托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发展精深加工,壮大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两年来新上特色资源开发项目14个,新产品的生产总量已占全县煤炭产业的38.3%。

    一些县(市)依托边境口岸优势,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合作,并由单一贸易合作向进出口加工型经济转变,形成了口岸牵动型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绥芬河充分发挥口岸优势,积极发展对俄经贸合作,初步构建了经贸、进出口加工、旅游为主的口岸拉动型产业格局。

    一些县(市)依托园区,把发展重点调整到产业集中集聚上来。宾县、呼兰等县区,发挥毗邻大城市和交通便利等区位优势,建设开发区,筑巢引凤,集群式发展工业,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已占县域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集贤、依兰、宝清、勃利等县着力打造矿产资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产业集群,有力推动县域工业做大做强,2006年工业增加值比2002年均增长1倍以上。

    一些县市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县域产业已呈现出集群雏形。如肇源的皮革制品业、兰西的亚麻产业、绥芬河和东宁的木材加工制造业等等。据统计,黑龙江全省县域内,已形成涉及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机电、石油化工等8大行业,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80个,集群内企业3725家。

    尽管黑龙江各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各有不同,但工业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黑龙江全省坚持工业强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真正形成‘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拉动效应,把壮大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办公室副主任侯立宏说。

    经过不懈努力,黑龙江各县市的工业发展全面提速,势头强劲,呈现出可喜变化。2006年,全省县域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7%,已有52个县的经济结构实现了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非农产业为主;全省县域完成工业增加值550亿元,自2002年以来,年均递增16.8%,超过全省工业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

    建设和谐龙江,全面振兴的重大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全力推进“和谐龙江”建设,这既是黑龙江全面振兴的重大任务,亦是目标,是保障。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和发展成果,5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气改善民生,从省本级财政预算中,累计安排用于民生方面的专项支出129.9亿元,年均增长48.5%,着力解决好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就业、住房、就医、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积极落实惠民政策,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由于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5年累计减轻农民负担207.8亿元。及时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等政策性补贴,累计发放137.8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近600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突破4000元,比2002年增长66.3%,年均增长10.7%,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为了让群众安居乐业,黑龙江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5年累计新增就业33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8万人,安置“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76万人,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低于控制目标0.2个百分点。

    编织一张安全网,是构建“和谐龙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了以城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向住房、采暖、教育等方面延伸。至2007年末,全省有51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75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2002年增长12.5%和90%,有46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此外,黑龙江还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最低保障制度,低保对象年平均保障标准不低于800元。

    积极化解热点难点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构建“和谐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已从2002年的169个发展到752个,城市人口覆盖率达70%以上,75%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医保定点范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92%,参合农民1313万人,截至2007年6月,共为151万农民进行了补偿,补偿资金1.4亿元,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

    上学难的问题明显缓解。黑龙江省投入4.9亿元,对103.4万名农村困难家庭、城镇低保家庭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对全省农村和214万名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投入8269万元,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和城镇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

     2007年底,已有10万户家庭住上廉租房。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城乡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省财政投入1.9亿元,在全省范围建立了廉租房制度。与此同时,还投入5.3亿元,在8个城市建立了低收入困难群体供热保障制度,确保低收入群众及时住上温暖的屋子。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千里沃野,生机勃勃,希望无限!

     20多天的深入采访,让我们一再感受到全面振兴的活力与魅力,一个充满希望的黑龙江正健步前行。
 
来源:经济参考报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