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归途如诗,文明作韵

2025年02月27日 12:47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当北国的雪花轻抚游子的衣襟,当南国的暖阳照耀返乡的路牌,一年一度的春运再次拉开大幕。这场承载着亿万中国人乡愁的迁徙,不仅是车轮与铁轨的共鸣,更是一场文明素养的集体修行。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唯有让文明与思念同行,方能让归途成为流淌着温度的诗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无形的车票,上面不仅印着目的地的名字,更标注着文明的分量。拥挤的车厢里,调低音量的手机是送给陌生人的安眠曲;狭窄的过道上,侧身礼让的身影绘就流动的风景线;深夜的候车厅中,刻意放轻的脚步是对疲惫旅人最温柔的体贴。这些细微处的自觉,恰似暗夜里的萤火,虽不夺目,却能照亮整个归途。
  技术革新让旅途愈发便捷,但再智能的系统也替代不了人心的温度。当“静音车厢”成为默契的约定,当“无接触服务”依然保留着眼神的问候,科技与人文正在合奏出新的文明乐章。我们既要享受刷脸进站的效率,也要珍惜递送行李时指尖传递的暖意;既要适应电子导航的精准,也要守护为迷路者指路的古道热肠。
  春运的秩序之美,既需要制度的经纬,也离不开自律的针脚。信用体系的约束、行为规范的指引,如同轨道保证着列车的方向,但真正让旅程平稳向前的,是每位乘客心中那根文明的准绳。当“一米线”从地上的标识变成心间的分寸,当“禁止吸烟”从墙上的标语化为呼吸的自觉,规则便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为共同珍视的价值契约。
  在效率与舒适的天平上,需要放置理解与包容的砝码。乘务员递来的热水,既是服务更是心意;旅客回赠的微笑,既是感谢亦是共鸣。那些主动收起小桌板为后排腾出空间的手臂,那些把行李规整成统一朝向的细心,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最大的方便,来自对他人不便的体察。
  从绿皮火车里共分一只烧鸡的烟火气,到复兴号上共享无线网络的静好时光,春运的进化史刻录着文明的年轮。曾经用粉笔书写车次的黑板,变成了智能屏上的流光溢彩,但守望相助的情义始终未变;昔日鼓鼓囊囊的编织袋,换成了时尚的智能行李箱,而装满乡愁的份量依旧沉甸甸。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对和谐之美的永恒追寻。
  在这片讲究“礼序乾坤”的土地上,春运恰似一场流动的文明仪式。孩童学着父母的模样向让座者鞠躬,青年接过老人行李箱时自然弯下的腰身,都是千年礼仪的当代延续。当我们在自动扶梯右侧留出通道,在接打电话时压低嗓音,便是在续写“克己复礼”的现代篇章。
  此刻,神州大地上每一列奔驰的列车,都是播种文明的犁铧;每一条蜿蜒的高速路,都是丈量素养的标尺。或许我们来自不同的远方,却向着相同的温暖奔赴;或许我们带着各异的故事,却怀着对文明的共同信仰。当十四亿人把善意装进行囊,让克制成为本能,归途便不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成为浸润着教养的精神还乡。
  春运的潮水终将退去,但文明养成的河流永远向前。愿每个穿越寒冬的身影,都能成为传递温暖的炬火;愿每次相逢于旅途的缘分,都可化作滋润心田的甘霖。当“谢谢”与“抱歉”成为站台最动听的方言,当理解与包容化作铁轨下最坚固的枕木,这便是对“流动中国”最生动的诠释,也是一个古老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最美见证。(甄国杰)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