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教育发展与治理论坛。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之际,我们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平台上,首次举办教育论坛,聚焦数字教育发展与治理,共同交流与研讨。
  本次论坛由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主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教育厅、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真诚希望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利用本次论坛的机会,充分交流,为数字教育发展与治理建言献策。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同志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常斌同志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烈宏同志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同志
  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总工程师孙蔚敏同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同志
  出席今天论坛的还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福建省和福州市人民政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的负责同志,以及国内数字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科技领军企业的代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
  本次论坛共有四项议程,第一项议程是领导致辞,第二项议程是主旨演讲,第三项议程是成果发布,第四项议程是圆桌对话。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有请教育部吴岩副部长上台致辞。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
W020230427520514561825.jpg
  尊敬的常斌副省长、刘烈宏董事长、孙蔚敏总工,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这周参加了两个重要会议,三天前在杭州参加了第四届联合国世界数据论坛,三天后的今天,从杭州到了有福之州——福州参加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应该说,这一周无论从联合国的会议还是中国的会议都可以看到,我们的大数据、云计算还有数字化已经成为世界的热点问题、中国的热点问题,也是重要的战略问题。所以我们今天相聚在美丽的福州,共同来参加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教育发展与治理论坛。
  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向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和参会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次论坛是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首次教育峰会的论坛,是今年2月份在北京召开了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之后,数字教育领域的又一次盛会。
  论坛的主题是协同发展与多元共治,我们的目标是汇聚各方力量,探讨教育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的新途径,实现中国数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引领。
  我们经常说,当今世界,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面对数字变革,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教育部超前识辨,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不仅将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数字教育作为教学变革的“数”,更作为创新教育发展的“道”。我们认为数字教育应当是公平包容的教育,应该是助力实现学有所教的共同价值,也是更有质量的教育。因为它提高人类学习与认知的效能,也是适合人人的教育,它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数字化教育,还是绿色发展的教育,注重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公民;数字教育还是开放合作的教育,它会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搭上数字时代的快车。去年年初,教育部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全面地启动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我们的宗旨是“3C”:连接、内容、合作。
  我们是连接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营的基本原则,充分释放数字技术的放大、叠加、倍增、溢出的效应,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建设上线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把它叫做“三横三纵”。所谓“三横”,就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覆盖,所谓“三纵”,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并举。正如上午大会开幕式上说的,我们已经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平台上线以来,总浏览量已经超过了242亿人次,总访问量超过了12亿人次,用户覆盖了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中国教育在数字化战略中,在世界下出的先手棋,占领了制高点,处于领跑地位。
  推动以数字化改变教育,有“四改变”,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校的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发展数字教育大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应该说快速地提高了教育的质量,还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创新。在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我们发布了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首次发布了智慧教育发展指数和标准规范等一系列成果。数字教育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范式,某种意义上的中国方案开始走向世界。
  各位来宾,数字教育已经成为推动世界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部将继续统筹推进数字教育、数字科技、数字人文、数字伦理“四个数字”的协同发展。今天我们在座的众多院士、知名专家、领军企业的代表共同来参加这次盛会,一会儿我们几位,包括我们企业的,包括省政府的领导,还包括学校的校长们,包括冯夏庭院士、同济大学的校长、华中理工大学的校长等等都要在福州“论剑”,呈现一场异彩纷呈的数字教育大餐。
  我们相信,今天的深入研究会将奉献给大家真知灼见,有大家非常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的呈现,本次的论坛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也希望大家把数字化教育当成一件天大的事,当成一个在世界高等教育、世界职业教育、世界基础教育、世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个先手棋,把这个棋下好。
  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意!
  谢谢!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

  感谢吴岩副部长。下面,有请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孙蔚敏总工程师上台致辞。  

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总工程师孙蔚敏:
W020230427518567913648.jpg
  尊敬的吴岩副部长、常斌副省长、烈宏董事长,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数字教育发展与治理论坛,受荣文同志的委托,在此我谨代表中央网信办对此次论坛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对长期以来对中央网信办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曾几何时,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的课堂就是一块黑板,一个教室,还有一只粉笔。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计算机系和数学系一块上数学分析的课,那是我最痛恨的一门课。在多功能厅满满十块的黑板,当我们特别犯困的时候,我们就在数着什么时候写到第10块,因为第10块写完,这个课也就结束了,那个是我们童年或者大学时候记忆的课堂。
  但是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的深入变革,数字技术愈发成为一种变革的力量。每一次科技的重大创新都影响乃至改变着教育,当数字技术融入到教育这一人类最古老且崇高的事业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应该向何处去,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导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推进数字化的转型是应对时代之变,也是社会之变的战略选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近年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数字化教学的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所有中小学接入了互联网,99.9%的中小学校出口带宽已经达到100兆以上。通过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的发展,创新教育理念、方法、形态,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更好地服务于育人的本质。
  刚才吴岩副部长做了精彩的致辞,借此机会,我就数字化赋能教育发展助力数字中国建设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教学改革提供新动能。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数字技术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阶梯。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可以集聚优质的教育学习资源,服务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的成长,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建立数据驱动的整个教育过程的评价体系,开展教师画像、学生画像、课程质量的评价,推动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个性化发展,实施因材施教。我们要利用数字技术更新教育的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提升教师数字化的教学能力,推动人机共教新方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要促进数据跨区域、跨层级有序的共享,创新教育管理流程,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二是提升数字素养,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环境。
  数字教育应当是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有质量的教育,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加快构建平等的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伴随每个人的学习体系。我们要丰富课程的资源,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等各类人员提供数字化教育与学习平台,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线上教育大课堂。当然我们要兼顾城市和农村等地域教育的均衡与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下蓝天下共享优质的教育,通过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保护。
  我们要加强对教师、学生整个安全意识的培育和教育,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的各种宣传活动,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提高网络安全。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也开创未来。我们要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断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为建设数字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保障。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

  感谢孙总工。下面,有请中国联通刘烈宏董事长上台致辞。  

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
W020230427524990304741.jpg
  尊敬的吴岩副部长、常斌副省长、孙蔚敏总工,各位校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非常高兴在美丽的福州协助教育部承办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教育发展与治理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中国联通向教育部、中央网信办、福建省以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中国联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路径。刚才吴部长给我们分享了教育部全面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3C、“三横三纵”为重点,必将推动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迈向新的征程,取得更加突出的标志性成就。
  中国联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正在推动公司从传统运营商加速向拥抱数字经济的数字科技领军企业转型,不断提升服务产业数字化的能力和水平。我们高度重视服务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致力于成为教育数字化领域的首席服务商。
  一是为数字教育夯实数字底座。我们积极助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走深走实,高效保障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顺利上线,稳定运行,提供CDN网络流量,并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等提供免费的网络服务。我们大力推进云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高品质的5G校园专网,目前已经覆盖超过2万所学校,为超过200个地市、县区提供教育城域精品网络服务。
  二是为数字教育创新数字应用。我们创建了700多个教育数字化的5G应用标杆项目,与复旦、华中科大、哈工大、西电、北邮等高校合作打造了一批示范案例。还在2020年成立了专门面向教育行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云企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联通云网大数据的优势,提供全用户、全场景、全过程的教育数字化服务,实现虚拟场景、物理场景的融合交付,创新教学的方式和体验。
  三是为数字教育铸牢安全的防线。我们充分发挥网络安全现代产业链的作用,为学校提供了下一代的防火墙、流量的控制、入侵的检测等安全服务,提升校园网络安全的水平,提高网络运行的效率。
  在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服务福建数字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为省内300多所学校接入了5G专网,实现了5G+VR/AR课堂,5G全息远程互动教学,5G虚拟实验室等应用,打造丰富场景的5G智慧教育的优秀示范案例。
  在高等教育方面,我们刚刚与厦门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将推动厦大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应用、科学计算中心的建设,共同打造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也将持续为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服务。在教育的帮扶方面,基于联通“闽宁云”基座,助力福建、宁夏两省空中课堂的建设,支持福州一中与宁夏西吉中学等一批结对的帮扶样板校,利用数字技术深化教育资源的共享,立足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加速向前的新征程。中国联通将发挥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排头兵的责任担当,携手合作伙伴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更多的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

  感谢刘董事长。下面有请福建省人民政府常斌副省长上台致辞。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常斌:
W020230427525719081192.jpg
  尊敬的吴岩副部长,尊敬的冯夏庭校长、郑庆华校长、杨宗凯校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隆重开幕之际,我们再次相聚,共划数字教育发展大计,共谋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
  首先,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信部等中央机关和国家部委长期以来对福建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数字福建是数字中国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极具前瞻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对数字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数字教育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推进数字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福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数字教育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平台建设更加完善。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三年行动方案,构建形成上下贯通、双向联动的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入选教育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首批整省试点。
  ——资源供给更加丰富。智慧教育平台已经汇聚中小学资源460万份,职业教育资源45万多条,高等教育12亿份文献资源。
  ——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福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百兆以上宽带网络全覆盖,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占普通班级教室比例达到98%,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到80%,位居全国前列。教育数字化为福建教育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持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多样化、弹性化学习需求与日俱增。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既对重塑教育的内涵和形态提出了迫切需求,也为教育变革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动力。我们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乘势而上,加快推进福建教育数字化,更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福建建设。
  我们将汇聚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提供更加便捷、优质数字资源公共服务,让千千万万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我们将强化数据赋能教书育人,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全学段教育教学过程。加强数字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帮助老师提高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教书育人的效力。我们将深化智慧教育与教育治理融合,加快推进智慧教育试点区和智慧校园试点校的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支撑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提升教育管理效率和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
  我们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利用数字技术深入推进全民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和终身教育,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数字教育前景可期,我们真诚希望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继续给予我们支持和指导,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多建言献策,共同助力打造教育数字化的福建样板。我们诚挚欢迎中国联通、科大讯飞等领军企业持续深化与福建教育数字化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与各方深化合作,提供提供优质保障。
  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在闽期间健康顺利!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

  多谢常副省长!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的精彩致辞,接下来进入论坛的第二项议程,后面由我的同事舒华副司长继续主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下面由我继续主持。
  数字教育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同时也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下面,我们进入主旨演讲环节,聆听各位专家的分享。首先,有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冯夏庭校长,他发言的题目是《教育数字化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
W020230427528560214197.jpg
  尊敬的吴副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首先感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汇报一下关于教育数字化发展方向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我的汇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数字化的内驱动力,为什么要实现教育数字化——变什么。
  二是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方向——怎么变,包括治理精准体系、未来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首先汇报一下教育数字化的内驱动力。
  第一,教育数字化为何而变。教育数字化的本质是新技术驱动下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变化,社会发展由信息社会到智慧社会,带来我们的教育应该由技术赋能去差异化的教学到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
  第二,向何而转变。一个是我们怀部长指出推动教育治理向高效化和精准化转变,治理体系包括目标要公平、决策要科学、方式要扁平、内容要融合、评价体系要综合。另外一个方面,推动教育的目标要向创造力提升转变。最近大家都知道比较热的是ChatGPT给我们提出了教育的思考,到2030年,劳动力需要的技能与我们现在培养的技能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创造力要体现出来,我们要培养的人超过机器智能。这个创造力要体现在逻辑分析推理的收敛性思维和好奇心、想象力触动的发散性思维,以及有批判性和系统性的认知能力和从0-1的创业精神,和有同理心以及跨文化理解的合作能力。
  第三,我们要推动教师角色向人机协同转变。原来是以教师为主,所以在教学特色上要向引领者、共同学习者、学习工程师和努力激发者转变,所以教学模式、方法都要改变。教师的学术特色要向数字社区的学术公民以及信息时代的驾驭者这些方面的转变,所以数字化的胜任力、学科的融合能力以及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都要显著提升。
  下面汇报第二方面,教育数字化的变革方向。从三个方面汇报:
  1、教育数字化赋能精准教育治理。
  校园变化由校园网到校园信息化到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需要很多的智慧去构建我们的数字教育,包括智能化的信息基础基座、高校综合的应用系统以及个性化的师生服务、多元包容的学术社区、科研科学智慧与智慧的决策支持。
  2、以数字教育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要有教育的新基座,有数据中心、数字能力,特别重要的是要建设三个中心,一个是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中心(包括综合评价),还包括师资队伍的数字中心和科学研究的数字化中心。
  3、个人综合能力画像,包括老师、学生,我们通对老师和学生的行为、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画像,描述他的差异性等等。
  第二个方面,教育数字化要赋能未来人才培养。可以看到教学模式需要转型,学业分刚性培养要向利于融合的弹性培养。所以我们的教材原来主要是平面教材为主,需要有文字、声音和图像融合的立体化动态与全过程的教材。学习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习,差异化的学习和泛在的学习为主。课程的内容由某个专业固化调整到以问题为中心,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我们学习阶段也要发生变化,按部就班,本科、硕士、博士这样要打破年级、专业和培养阶段等的限制。学习的评价,原来的手段比较单一,要走向融合,所以要特别关注能力提升的多维度、画像式的评价。
  教育数字化能够助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感谢教育部给我们批准未来技术学院,我们在思考人才培养模式更加体现学生为中心,知识学习要改成问题驱动的学习,应式教育要向有创造思维的教育,以分数考核为主的成果考核转向解决一个好的问题答案的考核为主。目标由用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要变成系统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培养从0到1的创新创业未来技术人才。所以这里面要融合前沿科学问题,要采用挑战性课题系统训练以及弹性考核,实现培养模式的转变。
  再就是要打造多专业学科交叉的数字化培养模式。所以我们在未来技术学院里面实现前沿性、交叉性与实践性一体,智能+工业人才培养示范模式。未来的人工智能、未来的工业智能以及面向工业的,包括机器人、钢铁、采矿、真空等多专业,构造挑战课题训练实验室,已经构建了一系列工业大模型和数字孪生平台,来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数字化人才培养。
  第三个方面,教育数字化赋能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角色要转型,从传统教师要向新型教师转变,比如说是学习的引导者,是资源开发的研究开发者,是情境的创设者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者这些方面的转变。
  人工智能可以助力教师的发展,我们也构建三个平台:教师职业能力建模、综合能力提升、综合能力评价,对教师提供精准服务。比如大数据的融合以及智能建模和多维评价以及精准的服务等等。
  促进教师团队的建设。利用大数据可以分析这个团队的研究方向,它的前沿性、国家重大需求的导向性以及多学科交叉性,还有国内外合作的实质性的情况以及整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重视教师以及创新团队的科研能力,在工业领域里面有很多择项,我们很难建出决定性的模型,所以人工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最后,教育数字化是要打造教育出新形态,包括智能化,包括融通的,还有开放式的新形态发展。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

  感谢冯校长的精彩报告。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将推动构建数字教育新形态,下面我们有请同济大学郑庆华校长,他发言的题目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一硬一软六工程》。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
W020230427533288208070.jpg
  尊敬的吴副部长,尊敬的冯校长、杨校长,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大家下午好!
  我要和大家汇报的,是教育部主要领导来上海调研时候的发言内容,主要是两个部分。
  第一,数字教育转型现状。
  第二,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大家知道数字教育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支撑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国家基础设施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其核心包括四大部分:
  1、教育数字化转型。
  2、数字学习资源开发和应用。
  3、师生数字素养的提升。
  4、教育数字化治理。
  去年在怀部长的亲自谋划和组织领导下,我国启动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出了首个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且正式上线发布。截止到2月底,总的浏览人次超过70亿人次,加盟的学校超过52万所,参与的教师达到1844万。同时,面向用户开放的注册用户量达到近3亿,应该说已经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同时,实现了四大功能:
  一是实现了从过去各个平台五花八门到全国一盘棋统一规划的跨越。
  二是实现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纵向垂直贯通,实现了以过去是各个学校、各个学科、各个平台资源各自建设、各自学习共享到目前的集成、分类、导航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已经实现“24365”全国最大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这个平台的建成为缩小地区之间数字教育鸿沟,为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疫情期间,这个平台为全国近3亿师生提供服务。
  当下正在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教育的范式、场景、手段等系统性创新,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的根本性变革、系统性重塑的催化力量。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是由老师和学生两个对象构成的二元结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以后就演化成为老师、学生、机器三元复合主体,形成师机生互学习、共成长教学相长的新模式。
  简单的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或者三种途径,一是改变过去PPT+视频的教学场景,而转变为由人工智能,包括像AR、VR、XR这些技术全面融入教学场景以后,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研讨式、体验式的教学新场景。
  第二,在教育资源爆炸性增长的背景下,怎么解决因人而异,根据学生需求画像实现精准个性化推荐的第二种场景,提高资源获取效率。
  第三,改变过去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业评价方式,而转变为全面围绕学习过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细粒度、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方式。
  应该说这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三大主要路径。
  这个路径的赋能将改变我们现有的教、学、管、评四大环节,也就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以后,将我们传统的以实体教学场景改变为由虚拟教学、虚拟场景和真实场景相结合虚实混合的新形态。
  改变教师的“教”,教师的主要责任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演变成为教师的主要是创新工作者以及人机连接者、师生之间的连接者和复杂问题的判断者、引导者,传授知识的任务由人工智能虚拟助教来担待。
  改变学生的“学”,将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更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激情和欲望。
  改变学校的“管”,从过去的大班授课、小班模式这样一种学籍学分管理模式改变为基于学生问题需要、问题驱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的个性化、精准化的推荐学习模式。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知道ChatGPT正在成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新途径,据专家评估,人工智能将在20个点上为教育教学提供赋能、提供辅助。有些领域或者说有些核心的关键点ChatGPT已经超越了人类,基于OpenAI介绍,目前GPT-4,在现实场景中的能力,可能还不如我们人类。特别是在既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事教学知行合一的这些场景当中,人工智能还不能替代。但是在有些特定场合,特别是在考试,像GRE、托福以及美国的AP课程考核当中,据测试ChatGPT已经超越了人类。在SAT考试当中,ChatGPT可以考到考生前6%水准,有的课程甚至可以考到满分。
  所以我们非常关注ChatGPT背后的问题,它为什么“能”呢?其实ChatGPT之所以“能”主要是有六大组成。
  第一,大数据,因为ChatGPT它采集了全世界各类开放的文献,包括我们的数字化文献,各类发表的期刊论文以及数字化教材等等。所以它掌握的数据资源远远超越了我们大学,甚至是一个组织所拥有的各类资料。
  第二,大算力。像ChatGPT,GPT-4,ChatGPT3.5这个版本,它的算力达到了1万个GPU所组成的算力。再就是大模型,所谓大模型是参数规模非常之大,GPT是2017年发布,目前已经发展到了GPT-4,GPT-4是什么样的规模?达到近百万亿的参数,能够处理上下文达到32000个Token,Token是ChatGPT当中处理的基本单位,实际上就是自然语言当中基本的字、词,或者是标点符号,这些基本的语言单位。32000这样一个规模,如果按照500个字一页来算,ChatGPT可以记住上下文达到48页。
  换句话说,ChatGPT可以把48页的内容进行上下文全面贯通。所以它的能力是非常强,并且采用了预训练+指令微调+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特别是人类反馈强化学习,它能够根据人指出来的问题进行校正,从而把人类的智慧很好地融入到ChatGPT机器学习模型当中。
  当然ChatGPT也有很多局限和不足,甚至造成荒唐和错误,它给的结果有可能造成错误偏见,甚至非法的内容。大家看,我在屏幕上罗列了。比如,我们问它中国有哪些数学家,会给出这样一些回答。现实当中像秦乐毅这个人经考证根本不存在,这是为什么?因为ChatGPT所采集到的数据有误,它的原始资料就是不正确的。
  第二,存在很多推理和数字计算常识性错误。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但是因为问的非常绕,所以ChatGPT就分辨不出来。这种越是常识性的问题,对ChatGPT反倒是越难的问题。
  第三,当然它作为人工智能明显缺乏教师的温度,因为它给出的答案没有可解释性,也缺乏激发性,缺乏情感交流和互动,难以支撑有温度的教育。
  第四,它的答案存在时效性问题,因为它的资料收集是有截止时间,每一次预训练所花费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据OpenAI计算,一次预训练需要消耗1200万美元,这个代价还是非常之大。再是这个ChatGPT涉及到知识产权和伦理问题,所以很多国内外的高校,包括政府都禁止用ChatGPT来替代作业、考试、答案等等这样一些问题。多家著名的国际期刊也禁止把ChatGPT生成的文章摘要作为合作者,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保护人类的创造性、积极性,避免高科技剽窃和避免机器学习的方式。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ChatGPT在教育当中面临着三大问题:
  第一是ChatGPT致“广大”而不能尽“精微”,因为它收集采集全世界很多开放的数据,比人类掌握更多的数据资料。
  第二是有知识,但缺乏智能和智慧。特别是对常识性知识,还有对于深度推理的、逻辑演绎的也很难解决。所以它是教育辅助手段,是我们老师和学生获取知识更有效的手段,但是不是一种教育的新的模式。因为ChatGPT它缺乏人机互动和同理心的培养,导致学生社会化不足,不利于情感发展和人格健全。如果学生过度依赖ChatGPT将导致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受到影响。
  第三,对现有考试评价制度造成严重的冲击,导致严重的知识产权和学术诚信问题。
  所以针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还是要有定力,我们泱泱大国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有自己的发展目标。
  首先,提出“一硬一软六大工程”这么一个建议,这也是教育部下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的一些思考和建议。首先,我们认为从硬件平台来说,要建设一批具有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智能教室,让未来的教学环境更有体验感、场景感。同时,从国家层面在国家公共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基础上打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算力存储带宽的能力,具有支撑跨学科、多模态、自学习能力的国家数据教育资源+算力+知识的中台,汇聚全国各级各类的教育资源和电子化的数字教材,打造资源中心,为大模型奠定很好的资源基础。
  “一软”指的是我们要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开展标准规范的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以及伦理道德的研究,对所有准入的资源要在正确性、意识形态安全性方面进行审查。同时,要研究内容的安全保障,以吸引更好的老师和社会的各方面资源融入到这个平台当中。同时,要研究虚拟机器人参与教学活动以后,可能出现的教和学的伦理道德问题。
  “六大工程”也是围绕当下和未来国家教育智慧化的一些重要的核心功能来开展。
  第一,招生考试的数字化。这个工作前期我们团队做了一些工作,我们把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十几门课程的77万道试题进行了采集,主要做三项工作。
  1、命题科学性,也就是知识点分布的检测。
  2、对于试题查重检测。
  3、用人工智能实现自动组卷,由教师最后来定夺。
  第二,学科大数据平台。目前全世界到底有多少学科,国内外都不统一。所以我们能不能建起来每一个学科从学科起源、演化逻辑到主要研究方向以及这个学科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哪些重要工作以及标志性人物、标志性成果等等建立这样的数据库。这样为国家层面、为学校层面优化学科设置,推动学科优化调整布局提供依据和路径。
  第三,建立各个专业的知识图谱,在知识图谱基础上,重新规划课程,重新进行路径设计。
  第四,进行数字化教材的建设,数字化教材不等于教材的数字化,而是提供沉浸式学习内容,并且这个教材能够跟踪、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真实评价,推动“教、学、评”闭环联动。
  第五,就业大数据育人工程,把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大企业的招聘岗位进行大数据收集建设,同时把各个高校毕业生进行采集,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并且对学生画像、对岗位进行画像,通过两者的精准匹配解决人找岗位、岗位找人的难题。
  第六,决策智慧化辅助工程,主要是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布局的决策支持,并且也为大学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效的手段,帮助大学更好地明确定位,为每一个学科专业从招生计划到就业提供一个科学精准的知识服务。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避免技术的物化和异化,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从教师的角度,我们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创造,而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获取上头。从学生的角度,更要努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绝不能满足于人工智能推送的答案。从评价的角度,我们要改革知识记忆复现式的评价方式,单纯的考试评价方式,而要更加注重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我的汇报就这么多,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

  感谢郑校长的精彩分享。
  近些年来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得到了很多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和中国联通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联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支持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下面有请中国联通副总经理梁宝俊,他发言的题目是《赋能数字教育 践行央企担当》。  

中国联通副总经理梁宝俊:
W020230427545800984914.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院士、专家,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教育发展与治理论坛,共划教育变革,共促教育数字化发展。刚才聆听了几位领导,特别是刚才冯校长、郑校长的精彩发言深受启发,下面我以《赋能数字教育 践行央企担当 数字教育发展中的企业使命》为题向大家汇报一下中国联通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实践,请大家给予指导。
  今天汇报的第一部分是我们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和理解。在战略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规划层面,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对于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也做出了关于智慧教育平台、数据资源库、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等方面的规划。
  在推进方面,怀进鹏部长多次提出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贯彻执行“3C”工作理念、四项工作原则和四大关键任务。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推进教育数字化既是中央的战略部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事关教育强国的建设。
  从企业角度,尤其像作为中国联通这样一个基础设施的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在这样一个技术变革快速演进的时代,我们致力于成为数字技术融合创新的排头兵,我们把实施服务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作为中国联通一个重要的使命,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在四个主要方面发挥价值:一是夯实教育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从技术工具赋能转向数据要素赋能。三是丰富教育数字化应用场景。四是将安全保障贯穿始终。从而彰显央企的责任担当,全面实现战略行动目标。
  下面,汇报一下第二部分,是中国联通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一些创新实践。
  当前,中国联通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推动新战略落地,提出了加速向数字科技领军企业转型。主要体现在四个转变:
  一是从连接价值看,从连接人到连接人机物转变。
  二是核心功能,从过去大连接向大连接、大计算、大数据、大应用、大安全五大主责主业转变。
  三是供给水平,服务的对象从过去2C、2H对个人和家庭,向包括2G、2B,包括我们学校教育机构全领域转变。
  四是发展理念,从过去的市场驱动向市场和创新双轮驱动转变。
  在今年的2月13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中国联通与教育部签署了新一轮,也是第三次战略合作协议,将在能力、组织、资源、安全、服务、人才创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并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服务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启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的新征程。
  近年来,中国联通秉承央企担当,持续在云网建设赋能教育应用、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中国联通以5G为牵引,发挥一个联通、一体化能力聚合、一体化运营服务的优势,坚持自主创新,构建了算网一体、数智赋能、全景应用、安全可信与运营服务为核心的一体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力体系,全面服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细分领域。长期以来,开展了许多创新实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
  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包括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特别是在座很多学校的领导,杨校长、郑校长、徐校长,很多工作都是他们支持的。
  从我个人而言,我在九十年代末就在部委从事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当初做的数字化,大家有印象我们叫做CAI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Internet刚刚上,所以今天今非昔比,特别刚才冯夏庭校长和郑庆华校长讲的,我觉得我们是在全新理念、全新环境下一次深刻的变化。
  中国联通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教育数字化铸牢底座。网络方面,依托5G政企精品网络打造端网协同、集约智能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品质持续提升,5G的校园随行专网已经覆盖超过2万所学校,并为超过200多个市区提供了教育城精品网络,比如我们在复旦大学建成了全国首个跨域跨省,因为有跨校区的校园专网,实现了一部手机走遍复旦,一张网络覆盖全国。在湖南通过纤光链路,专属三级云池,统一管理平台,为区、县教育局和学校提供高速便捷、绿色、网络和算力支撑,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在算力方面,作为云计算的国家队,联通云7.0全面支持各类教育云场景,一云多芯,统一纳管,让教育上云更方便、更安全。目前,我们已为超过1000多个教育行业的客户提供了云计算的服务,特别是面向高校提供了信息化云平台和科研综合算力平台两大能力体系。比如发挥灵活自助创新扩展的优势,为同济大学建设了新一代数据中心,提高资源开通效率,提升师生感知。
  同时,我们发挥综合算力的优势,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超算中心,发挥算力统筹和协同共享,刚才郑庆华校长特别讲到算力网、算力基础设施。我们前一段在香港跟香港科技大学也要建设这样的智算中心。
  我们还发挥大数据优势,基于大智链(也叫数智链),主要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三大底座能力,助力教育治理体系优化和教育评价改革。目前,我们已为超过800多个教育行业客户提供大数据服务,比如我们助力上海市教委构建市级教育基座,实现采数、惠数、智数、运数全面管理,李院长当时在上海在教委给我们支持很大。我们也为武汉理工大学,杨校长今天也在,打造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可在多方面应用。以上两个案例来自联通与生态合作伙伴网龙共同设立的专业化教育公司云企智慧座落在武汉。
  那么在5G云网数据链等数字技术赋能下,构建了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高等教育新生态,目前联通参与建设的智慧校园超过2300所,我们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AI+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这里特别感谢杨宗凯校长,当初您在当校长的时候支持非常大。我们以西电数字校园为样板,打造了新环境、新资源、新教学、新评价、新通讯、新治理“六新”模式,我们还与北京邮电大学,今天徐校长也在,特别感谢你。我们合作早,领域宽,通过5G+数据,中心+云平台实现了贯穿全过程的教育教学应用。
  5G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已经打造了700多个5G教育的应用示范的标杆。其中,比如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打造了5G环境下C+R远程操控的实训案例,C就是云端操控,R就是Real action,就是C+R这种模式也得到了怀部长和业内专家的认可。同时,在福建通过5G+4K/8K超高清视频,为省内300多所中小学接入提供多形式、多场景的智慧教学应用。
  中国联通作为国家队主力军、排头兵,我们愿意携手产业各方,特别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我们的学校、专家发挥各自所长,持续的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当然包括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并取得实效。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专家长期以来对中国联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也向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致以敬意,谢谢大家!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

  感谢梁总的精彩分享,也感谢中国联通对教育的支持。
  当前,教育部正在深入推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体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学习社会化。面向未来,数字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持续改革创新。下面,有请武汉理工大学杨宗凯校长,他发言的题目是《数字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
W020230427555903048089.jpg
  尊敬的冯夏庭校长、郑庆华校长、叶燊厅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下午好!
  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是新路径。前面几位专家都谈得非常好,方向、策略、搭平台都是路径中很关键的问题,下面我就好讲了。今天报告分为两个部分:
  1、探索新路径。
  2、谈一下体会和展望。
  从前面几个报告者大家感觉这种革命的到来,特别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对社会整个改变。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提出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改变,比工业社会改变速度要快10倍,规模要扩大300倍,影响要扩大3000倍。所以未来已来,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起点之上。所以我们就要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怎么变的问题。
  在这里头我就提出数字时代,今天我们是数字中国,数字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的理解更高的要求,我们过去人家说读书或者是大学去学习知识,知识现在很多专家分为两类知识,一类叫显性知识,一类叫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是我们课本上课堂上一些知识,我们考试都是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都可以表达的。隐性知识就是素养、能力,包括情商等等这些方面是怎么培养的。特别刚才郑庆华校长讲了ChatGPT出来以后,我们怎么打造能力为重、价值为先,怎么培养隐性知识就成了关键。
  什么是数字化的转型,大家都分享了观点。我以为数字化的转型它关键在于“化”,“化”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教育组织支撑体系的重组、流程的再造和文化的重构来创新我们的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它是新教育,它是变,它不是改革,不是修修补补,它是系统的变革。也就是说,我们把工业时代的Classroom,一个教室30人到50人,乃至200人的Classroom怎么变成新的适合于知识,除了传授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这样的教育,这是促进人高阶发展的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化”关键在于Shipping education,这里面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就是我们从过去的知识驱动转向知识与数据的双驱动,显性知识和数据,数据里头包含着各种隐性知识。所以这个方面怎么来提升它的动力,怎么了解孩子的motivation、emotion,这都是非常关键。
  第二,协同共享,所以我们现在的“四新”新工科、新医科就是创新教育。所以所谓协同共享、校地共享、校校共享、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等等这些我觉得都是我们变的更加开放的教育。
  数字化的转型有三个阶段,现在我们处于转换到转型的阶段,我的基本判断我们处在转换,转换基本完成,经过前十年,现在就是转型。新路径就是刚刚在巴塞罗那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布的《超越极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径》,在里面有七个路径,不一一展开,点到为止,大家可以看,从你的理念一直到最后为了共同目标进行国际合作,七个方面探出了新路径。我们国家一样的,在座很多专家都一起努力,从2011年开始工作,2012年发布中国第一个教育信息化的十年规划,到2013年的慕课元年,一直到现在的智慧教育平台,大家都是经历过的,我们确实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提高了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特别是停课不停学就是对我们十年工作的一次大考。
  在这个方面,刚才都讲了我们建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也是世界最大的教育平台。我们发布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报告,去年底我有幸参加了这个工作,我们发布了这个报告,这个报告形成了九点共识、三大主要趋势、四个变革、六项愿景和目标,最重要我们给出了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指数,这个指数都是历史上没有的,我们也希望在这种数字变革中来引领未来,不是老是跟随。
  我们也进行了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建设,在座的每个省的省领导都清楚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试点。2019年这是我们科信司组织的区域试点,总共18个,这样的试点都在开展,我也很有幸最近参加几个试点的验收工作,让我感到这项工作推进的力度和速度就像我刚才说的,它的影响、它的速度是十倍的速度在提升。在很多区域,比如说我最近去了武汉、宁夏、温州,包括现在的福州,等等这样的变革,一会叶厅还要讲福建的事情,你就会看到这种加速度。
  现在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成为常态,已经到了课堂、到了作业,你们去观察已经成为常态,而且我觉得中小学的速度更快一点。
  在这个方面特别要讲,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也形成了我称为中国经验和中国的道路。比如说今天在座很多与会代表我们都是协同推进这项工作,我称为UGBS典型经验和中国模式,这在国外是很难做到的。第一,我们有政府主导,这是“G”,我们有强大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还有我们的学校,学校是创新的主体,特别还有企业,你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企业就非常重要,企业搭平台。所以这就形成了我们中国的经验和中国的道路,我们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报告。
  具体的路径,根据我在三所大学做了校长,我们围绕八个方面的转,这就是具体路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修修补补,它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我经常说它是一把手工程,所以在这个方面进行转。如果一个大学能做成,可能是幸运,是侥幸,是偶然。两个大学能把它做好可能存在一定的可能和一定的规律,如果三个大学全部做好那它可能就是新路径。
  另外“研”这个方面要加强,刚才庆华讲了,我们要探讨新的教育规律,我们要基于数据和证据来研究新的规律,从人技变到人机+人技,新的规律是什么?我们必须进行规律的探索。所以这个里头有很多的学者,我的合作者,包括在座的大专家陈丽老师、郭老师等等这些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我们正在一起在探索,他们也在牵头探索,大家一起要探索新的规律,这就叫做理论引领,一定要理论先引领。
  最后是否能生成中国的智能教育学,郭老师给我讲中国的智能教育学,这个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探索。这就是我所领导的团队和华中师范大学所建的一个综试基地,研究新教育、研究新规律,这里面有平台、有课题。
  最后花一分钟讲一下体会和展望。
  第一,要高度重视、形成共识。
  第二,要应用为王。
  第三,数据驱动。
  第四,协同共享。
  技术总是发展的,你就拿我们现在的资源来讲,每隔十五年有一个质的变化对ICT来讲,我们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到现在的AIGC大概每隔十五年。所以我们的资源建设从PGC专也的资源建设到用户UGC到现在的AIGC,这样的发展速度你们看到这种加速度。下面就是元宇宙等等,这个我正在探索。所以如果在华中师范大学做的1.0版,在西电做2.0版,在理工大学就要探索一下3.0版,能不能成为新的一些教育规律。
  最后就是用刚刚吴副部长说的话,通过四个数字实现四个改变,建立新的教育形态,最后实现中国在这种变革当中下好先手棋,实现理论引领和实践的引领。
  我的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

  感谢杨校长的精彩报告。教育数字化的发展离不开像杨校长、郑校长,包括冯校长以及在座各位专家的深入研究,也离不开地方的实践探索。
  根据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统一部署,2022年4月,福建省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9个整省试点地区,一年来,福建省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在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下面,有请福建省教育厅叶燊厅长,他发言的题目是《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叶燊:
W020230427566134657370.jpg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有缘同大家相聚在有福之州共同参加今天的论坛。
  数字福建是数字中国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助力教育强省建设,福建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也感谢各高校、各企业,包括各省区市的教育厅长期以来对福建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借这个机会,我结合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的试点工作,从建平台、优内涵、强引领、促发展等四个方面向大家做个汇报和交流。
  第一,坚持平台为基,加快夯实福建教育的基础底座。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数字福建的发展方向,统筹谋划推进了教育数字化的布局建设。
  一是规划引领,省教育厅会同省网信、科技、工信、财政、数办等部门联合制定了福建省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三年实施方案。从基础建设、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教育治理等方面提出26项的具体任务。以教育的数字化支撑教育的综合改革,助力教育强省建设。
  二是搭建平台。紧密衔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构建1+4的福建智慧教育平台体系。“1”就是福建的智慧教育平台,“4”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智慧教育平台和“24365”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服务平台等4个模块的功能。同步规划建设福建教育的专网,提供快速、稳定、安全的网络支撑。
  三是推广应用。贯通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的智慧教育平台,配套制定智慧教育的平台建设与应用工作方案,遴选确定了一批试点学校,以点带面推进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进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是坚持内涵为要,不断丰富福建数据教育的优质资源。
  福建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组织更多的优质资源向数字平台汇聚。
  一是强化资源的供给,发挥名师、名家、名校、名课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专题的备课、名师献课、比拼赛课等形式,遴选输送优质的资源。目前,福建智慧教育平台已经汇聚了中小学的数字资源460多万份,职业教育的数字资源45万多条,高等教育一流课程550多门。
  二是强化整合的提升。以政府主导、高校为主、社会参与的方式组建福建高校课程的公共服务平台,就“福课联盟”。建设福建省数字高校图书馆,聚合全省89所高校的12亿份的文献资源,打破地域、校际的限制,实现共建、共享、共发展。
  三是强化精品意识。聚焦数字资源的准入和准出关口,实施一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出台线上课程建设及遴选标准,建立跨学互选课程的管理和学分互认机制,划定数字化建设的刚性约束。
  第三是坚持示范为先,加快构建福建教育的应用体系。
  建立了分级示范试点机制,探索教育数字化建设辐射带动路径,促进发展的标准化,成果的品牌化。
  一是建好国家的示范区。指导福州市推进国家智慧教育的示范区建设,构建形成1+4+N的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加快推进福州市鼓楼区和厦门市思明区的国家级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的建设,着力打造数字化教学的示范样板。
  二是建设省级的试点区。遴选确定10个省级智慧教育的试点区和100所的省级智慧校园的试点校,构建智慧学区的环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具有区域特色智慧教育新模式。
  三是打造标杆的网络空间。一人一空间推进网络空间的普及应用,评选了省级示范优秀教师网络学习空间1880个,利用优秀的网络空间等资源,以互联网+教育的远程协作模式深化教育的援疆、援藏、援宁,让远在边疆身处农村的孩子和福建的孩子同上一堂课。
  第四是坚持融合为本,充分释放福建数字教育的强劲动能。
  以教育的数字化促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一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融合。基础教育重点推进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在疫情防控期间,有力保障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职业教育的重点推进线上线下相衔接的实践教学空间和实训教学环境的建设,助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等教育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助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终身教育重点建设智能、泛在、可选的数字资源,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生态。
  二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书育人相结合。深入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空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机制,推动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队伍。
  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治理的相融合。通过教育的数字化,建立数据说话、数据评价、数据决策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推进教育督导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推动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协同化、移动化,教育行政事项100%实现了“一趟不用跑”或“最多跑一趟”,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更是教育工作者的应有之制、应尽职责、应力施工,以本次的论坛的顺利举办为契机,深入实施教育的数字化战略行动,一体推进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教育治理的智慧化、学生成长的个性化、社会学习的大众化。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也祝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幸福安康,工作顺利!也提前祝大家五一快乐!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

  感谢叶厅长的精彩报告!主旨演讲第一阶段暂告一段落!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 :

  各位嘉宾,各位代表,下面我们继续主旨演讲第二个环节。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并正在成为撬动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内的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支点,为破解长期存在的评价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下面,有请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她发言的题目是《信息技术推动综合评价改革的创新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丽:
W020230427578946935852.jpg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数字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从数字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评价是数字教育的重要指挥棒,特别是综合评价是数字教育实施的重要的指挥棒。如果我们在综合评价的能力不足,如果综合素质评价做不好,数字教育的理念、“双减”政策就会非常难落地,所以说综合素质评价是数字教育的重要指挥棒。
  在对全国60多个地区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调研中发现,尽管从2014年教育部发文到现在,各个省各个地区进行了非常认真的落实,在指标、在体系方面、在政策方面都有完整的部署。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综合素质评价能力的问题,我们仍然存在科学性、客观性不足的问题。同时,我们对中国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规律认知也是不清楚的。这样就导致尽管我们各个地区有的地区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所有活动都记录下来,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评价,这个负担非常重。到学校去调研,老师就说家长、学生都会为提交这些记录学习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没有评价,这些记录意味着什么又是不清晰的。同时我们有的区域探索了等级性的评价,A、B、C、D,但是这种评价过程它的客观性又不够,我们难以跟高校选拔相结合。这种情况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作用一直比较弱,而且跟高校选拔结合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规律认知不清,这三个短板严重制约了数字教育的深化和落地。
  在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特别提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的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评价。从2021年开始,科技部和教育部共同发力通过设立重大的科技项目,特别是今年教育部又推动信息技术支撑综合评价改革的试点工作,我们两周前刚刚启动在全国设立38个试点区域来开展信息技术支撑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作。刚才讲到UBGS,我们认为现在这个工作就是典型的UBGS的推动模式,我们在科技部、教育部共同支持和推动下,通过我们的事业单位、高校、企业共同合作以及包括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地方区域信息化教育考试、机构等等,共同发力来探索有没有可能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走另外一条道来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来更清晰的用量化的方法表征中国学生综合发展的规律,包括各年级发展的规律,我们不同区域差异的规律,同时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规律。
  在这样的探索中,我们已经完成了重构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模型,我们以核心素养为底座,将现在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评价融入进去,形成新的指标体系和新的理论模型。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项目里面,大家想我们现在记录了德智体美劳学生的表现,但是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在特定的场景中表现出来的核心的素养,除了跟德智体美劳的素质相关以外,还跟他的非智力因素,比如说人格、心理、性格,但是我们即使评价了德智体美劳,我们也难以清晰的表征它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样,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在群策群力在探索我们有没有可能探索另外一条道。除了分这样的评价以外,我们在学生运用核心素养的实际表现中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某一个方面,比如我们说科学素养,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我们就设计个科学创新的活动,看学生在科学创新活动中的表现直接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方式来表征他。
  这个刚才说的,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活动。我们跟中国科技馆合作,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学生在完成这个活动中记录所有的表现,从这来直接评价他的科学素养,我们把这类叫表现性评价。那么我们研发了学生综合评价与发展的平台,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将近500万的中小学生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评价。
  在这个评价之后,我们将给区域、学校,特别是给家长实时反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各方面情况,包括有比较性的情况,这样有利于区域、学校和家长非常准确把握我所在的区域、我所在的学校和我的孩子在各个方面、各个维度的发展情况。这样的反馈的功能我们也在不断的丰富、不断的优化,我们最理想的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记录每一年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情况、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当累计时间长了之后,学生整个发展脉络就非常清晰,我们可以用于作为评价的参考,作为诊断的参考。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教育部的信息技术支撑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工作中,计划将连续跟踪100万中小学生,跟踪5年,构建中国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数据库,基于这样的一个数据库来揭示中国学生综合发展的规律,包括可能成长规律,可能是比较规律,也包括影响因素规律,把这样一个规律作为我们未来制定素质教育综合素质评价的知识库,为我们制定科学的决策、制定未来我们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提供数据支撑。
  总的说,我们这样一项工作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字化转型,我自己也想希望能够为我们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减负,来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揭示它的规律。现在全国有38个试点区域参与到这样一项工作,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来呼吁我们的学术界、我们的区域,大家有志于推动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研究中、实验中,我们共同的基于多模态,利用智能技术,通过不断的丰富表现性评价,优化评价工具,来共同提高我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全面的推动更好的支撑数字教育的改革。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

  感谢陈教授的精彩报告。
  数字化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那么如何借助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发展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聚焦的重大战略问题。接下来,有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孙善学副会长,他发言的题目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孙善学:
W020230427586549247422.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大家好!
  职业教育数字化是我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当中,我们既要看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共性需求,又要关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个性特点。我理解这个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在新形教育基础设施中,实习、实训、实践体系的特殊性以及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中,数字职业技能和数字教学能力并重的特点,要围绕数字技术技能的创新积累和传承来构建职教数字化的内涵体系。
  今天,我会涉及以下重要的概念,包括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基本框架、智慧校园总体架构、专业与教师数字能力建设、专业数字化转型评价和教师数字能力评价。
  我们建议在职业院校的数字化转型当中要聚焦三大主题,就是加快教育新基建、加快培养数字人才和深化教师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新。从两大领域,分别是智慧校园建设和智慧教育建设。三个层面——学校、专业、教师。九个重点任务来一体推进职业院校三大数字能力建设,就是学校的数字治理能力、专业数字人才培养能力和教师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上,以教育部颁布的职业学校数字校园规范为指导,结合数字化技术的新发展,搭建基于物理感知空间和标准规范为基础,网络空间和安全体系为支撑,数据空间和知识空间为内容,业务空间和智慧空间应用为目的的总体架构,着力推动这个整体的架构以围绕组织机构的业务应用为中心向服务教职员工学生应用为中心来转变。在智慧教职方面,重点推进职业院校的专业和教师数字能力建设,在这一部分将围绕数字技术技能的创新、数字技术技能积累、数字技术技能传承这条主线来推进转型。
  这里面我们设计有三个一级维度:
  第一,体现数字技术技能创新的数字职业技能开发的能力,这是我们看到在数字职业开发上将先行针对去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当中97个数字职业。另外,我们在数字技能的开发上,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行经验来开发数字技能,把数字技能、数字标准引入数字技能证书,引进我们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当中。
  第二,数字化专业建设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层面的数字技术积累上,这里面包括数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数字技能课程、数字化融合课程、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智慧专业教室、数字化技能证书、教学运行和管理的平台,这是在专业的层面。
  第三,聚焦教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包括教师应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学情分析,获取管理制作数字教育资源,选择使用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活动设计,应用或者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应用学生实习管理等校企合作的系统开展育人,使用或者制作虚拟仿真课程,使用或者制作在线开放课程,参加远程教学的研究共同体,运用数据开展教学评价能力。
  基于以上总体的分析,要推动以评价引导转型促进建设作为数字能力发展的策略,这里面我们构建两类评价体系:
  一是关于专业的数字化评价,这里面主要包括数字职业技能开发能力和数字化专业建设能力。
  二是对教师数字能力的评价,用评价来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的数字化转型。我们在山东等地有关学校开展了对专业数字化的转型诊断,这里面包括了刚才讲的两个部分,一共涉及到15个方面的评价细化的指标。
  我们构建了基于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这是去年10月30日正式发布,包括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教育部颁布的行业标准是针对大中小学各级各类的学校来说的,在职业教育当中我们在这个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构建了6个评价维度,分别是专业与职业发展、数字化培养方案设计、数字化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数字化教学组织与实施、数字化教学评价,逻辑关系就是新的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能力标准跟部颁标准的对应关系。
  我今天就跟大家汇报这么多,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

  感谢孙会长的精彩演讲。教育数字化具有良好的边境效应,越是边远贫困的地区,发挥的效果越大。那么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促进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下面,有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西北)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郭绍青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教育数字化助力农村边远地区基础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西北)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郭绍青:
W020230427589820203053.jpg各位领导,我今天带来的题目是教育数字化助力农村边远地区基础教育过程公平。
  我们说谈到教育公平,涉及到三个意义:一是起点公平;二是过程公平;三是结果公平。
  我们国家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使得学生有学上的问题解决了,因此在农村地区,上好学就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我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第一,我们看影响乡村教育数字化的因素有哪些,可以涉及到地理问题、家庭问题、学校基础设施、教师、资源占有等等。
  从数字化切入来讲,它重点能够在几个方面发挥作用,就是管理等等。今天,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下当前发展的一个情况。
  谈到乡村教育,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的结构性缺员,这种结构性缺员跟当地整个经济发展落后是相辅相成、伴生发展的。谈到乡村教育我们要区别来看:
  第一,小规模学校乡村教育问题,它的核心问题是结构性,是课程开不出、开不起。
  第二,在乡镇层面,中心校和初中,它的主要问题是质量问题。同样涉及到一些县城高中、初中,面临的是优质均衡。
  所以从乡村教育,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不同层面。
  对于小规模学校,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教师待不住、进不去、教不好、课程开不出这些现实问题。
  实际上从我们国家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2000年,当时9个人口大国的教育部长会做出的承诺。接着在我们的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推进,包括我们的“三通两平台”推进更多对乡村支撑的服务。
  那么发展到今天,恰恰是在我们近二十年的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来构建了资源的大平台、实现了三通两平台,数字资源全覆盖,使得我们快速构建了智慧教育云平台促进了公平问题。
  第一,是解决资源占有公平,通过提供像心理、科学等等这样的课程,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师生共同学习的数字资源。
  第二,通过提供像语文等等这样的课程,为乡村教育提供了人机协同教学的资源条件。同时,来通过提供图书、科普科技馆资源来解决社会公用资源等等占有不公平的问题。那么资源供给解决了乡村能够像城镇孩子一样来获得以前无法获得的资源,特别是一些科技场馆的供给,能够获得公共服务的资源的不公平问题。
  治理服务网络化,来促进我们教学过程供给。从这个点上,我们从教育部全面推动“三个课堂”,通过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来解决智力的服务问题。如何把优质的智力资源,人下不去,叫他的思想能下去,这个已经在我们国家实现了“三个课堂”的规模化应用。这种规模化应用我们实现了主体学校能够带动教学点,带动薄弱校的协同调研、协同备课、共同教学等等这样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解决智力来源就成为在智力流转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了,比如说甘肃省有几千所小规模的学校,完全靠县城的学校带动很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组织8所师范院校经过已经实习后的师范生来组团,音乐、美术、英语等组团,采取师范生整体院校支教的模式推动综合的发展,赋能乡村教育的综合发展问题。
  当然,我们说在乡村教育中,像宁夏、山西运城等等也都探索出如何去建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来引入外部支援力量,在辖区内引领辖区内的乡村学校的专业成长,这些经验模式在解决乡村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我想在数字化转型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改变一个思路,在过去我们总是认为乡村落后,我们给他配备的设备往往要滞后于城镇地区。
  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等它的快速发展迭代更新,使得我们可以快速开始去开发,比如说像链接型的数字教材、嵌入式的数字教材和智能化的数字教材。同时,来构建我们基于人工智能,这边一个小的视频,ChatGPT跟实体人的结合,那边是一个裸眼3D,底下是交互式的教学环境。现在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发人工智能和裸眼3D等等结合的交互学习环境。这种新型的环境对教师的技术要求是低的,我们现在应该考虑数字化转型期应该优先考虑为乡村地区配备超前的环境,或者至少不是滞后于乡村的环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数字化转型的数字教材、科技馆、虚实融合学习资源环境这样的建设,同时加强对乡村学校数字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在小规模学校来解决我们未来新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科技素养、数字素养等等新的不公平问题。我想这是我们后续需要探索的一个路径,谢谢!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

  感谢郭院长的精彩分享。基础教育点多、量大、面广,那么乡村和城市面对的问题各不相同,刚才郭院长就数字化支撑乡村教育发展谈了自己的观点。
  下面,有请合肥市教育局局长刘业勋,他发言的题目是《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合肥市教育局局长刘业勋:
W020230427594027670402.jpg
  合肥是安徽的省会,现有常住人口963.4万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2464所,其中中小学近800所,在校学生240多万,教师13.8万人。近年来,合肥市坚持以教育数字化引领教育现代化,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基础环境为支撑,以应用场景为主线,以数字素养为保障,促进教育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我们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首先是要不断地夯实数字化的基础环境,依托国家和省里的智慧教育的大平台构建我们合肥教育的云、网、端。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不断拓展教育数字化在教学、评价、双减、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应用,同时不断提升教师学生的数字素养,通过这样来促进我们基础教育数字化的转型。
  下面,我分三个层面汇报。
  一是基础,怎么样夯实好基础环境来支撑发展。
  我们分两期建设合肥的教育云,目前按照1+1+4的模式搭建了一个教育资源库和一个公共支撑平台,建立了面向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市民的四个服务系统,截止到目前这个平台已经汇聚各类资源数据80万+,访问量已经超过1.18亿人次。
  二是围绕教学学习评价管理方面,我们推进智慧学校的建设。
  截止到2021年9月份,合肥市的智慧学校覆盖率达到100%,目前还在不断地进行功能的提升和完善。我们同时围绕着课堂的主阵地,重点推荐智慧课堂、创新教育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等,让我们的应用场景更好地能够在这些应用端能够实现,通过工作的推进,目前合肥市已经构建了云、网、端三位一体的教育数字化的发展体系。同时,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搭建了我们合肥教育的数字底座,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建立大数据的仓库,目前总的数据的存储量已经达到了45TB,这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基础。
  我们的重点是在应用,刚刚吴副部长讲到应用为王,要不断拓展数字化应用的场景,重点是围绕教学评价、双减、治理等等核心应用场景,推进应用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这个层面,一是全力推进智慧课堂的建设,依托智慧课堂来创设智能化的环境,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课前,通过数字化生成可视学情报告,帮助教师掌握学情况,精准备课。在教学中,通过各类资源,构建立体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来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在课后通过数据全方位的互动,提供给学生精准的指导、个性化的指导,减少低效重复的学习。目前智慧课堂的开课已经超过了240多万节,生成的学情报告达到437万份。
  除了智慧课堂以外,按照教育部部署,在创新推进三个课堂的应用。
  第一,专递课堂。合肥一个在区里构建城区、乡镇和农村学校三级互联的协作模式,把城市的一些优质资源同步推送到乡村学校去。在区域间对接沪苏的一些学校,进行同城结队。
  第二,推进名师课堂。目前合肥市围绕名师工作室已经组建了157个网络名师工作室。
  第三,名校网络课堂。构建了以合肥优质教育资源大概有10所比较好的学校,搭建了名校的网络课堂,应用合肥一中的智慧学院为例,不仅在本市,覆盖到全省18万学生,还覆盖到对口支持的新疆等地,这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
  在评价领域的应用,通过数字化赋能,评价的改革。在小学建设了小学生学业发展绿色指标的评价系统,融入诊断式的评价,推进学科“去分数化”评价方式,目前已经累计评价260多万人次。在初中这个阶段,我们围绕着五个维度,构建科学、多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成长,目前我们基本上初中学校已经做到了全覆盖。在高中阶段,我们围绕着七个维度,同时围绕着合肥市是国家双新改革示范区开展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这项改革目前也是覆盖到全市高中阶段的学校。
  第三个应用是数字化赋能双减。双减真正要落地可持续,第一个就是校内的教学进行提质减负,在作业这个层面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个性化的作业,控制作业量,减少作业时长。我们同时通过数字化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建立了三个监管系统,建立了机构遴选、选课排课、课程评价、经费管理一体化的课后服务管理系统,目前整个课后服务在合肥做到全覆盖。
  第四个是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目前我们围绕着教育各个方面,围绕教育安全开发了两个系统,围绕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发了两个系统,围绕着学校的均衡发展、区域治理创新的模式等等,我们一共开发了有13个系统,这样有力提升学校治理的能力和治理的水平。其中这是我们去年上线的义务教育报名系统,今年我们有望实现功能进一步提升全部覆盖。
  三是要通过我们的数字化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我们构建了全方位立体的培训体系,加强对全体老师、骨干老师、管理人员等不同层面的培训。围绕着高中的应用区域推进智慧学校等等主体开展应用的现场会,加强交流。通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赛、青少年科技活动等等引领加强素养。我们还推动教师开展课题的研究,深度提升我们的素养。
  这是汇报的主要三个方面,数字化应用的主要情况。
  下一步,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重要的契机,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转型,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行动,通过教育数字化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

  感谢刘局长的精彩分享。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推进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如何实现教育教学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各地各校高度关注的问题。
  下面,有请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佳峰,他发言的题目是《技术变革赋能教育发展——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佳峰 :
read_image.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本次论坛,对于科大讯飞这样的人工智能的公司来说,现在我觉得非常幸福,因为看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学校老师、校长们都认识到了人工智能数据的价值。对于讯飞来说,特别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变革来赋能教育发展,而且围绕着学生为根本,促进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人工智能经过前三次浪潮,随着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ChatGPT等等大模型的技术的崛起,应该说,已经进入到了更猛烈的第四次的浪潮这样一个关键的阶段。在这样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回过头来去看,人工智能技术在深度服务教育已经很多年,基于科大讯飞的实践,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要素。
  第一,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比如说像语音识别、语音评测技术的突破,图文识别技术评测的突破等等这样一些技术,可以助力我们伴随式去采集学情的数据,包括我们综合评价的数据,形成个性化的知识图谱和能力的图谱,可以形成个性化的作业、多维综合评价,包括高校课堂互动等等。更想强调的是这样技术的应用,实际上讯飞一直秉承着要让我们的应用者,我们的用户、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们有获得感,所以要用统计数据能够去说明我们的应用成效。基于讯飞现在深度服务的学校,可以明确看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学生的知识点的练习量、焦虑的情绪显著下降,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我们的安徽蚌埠的数据,包括在合肥很多数据,都可以表明老师的备课效率、批改效率大幅提升,作业布置针对性大幅提升等等。
  在学业现在强调基础上,还要做五位并举。其实,我们看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数据实际上不容乐观的,青少年的近视率、肥胖率、体质健康的优良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我们要关注身心健康的发展。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关键作用?实际上我们也做了一些关键的探索,当然在这个之前我们也想强调,其实身心健康是我们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最根本的基础。
  那么几个典型应用场景,第一个场景就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助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前几天我去参加南昌国家教育装备展,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厂家和企业都关注到了通过视觉评测的技术去帮助提升体育体质健康训练的效率和能力。这些场景我觉得大家应该都已经相对来说比较熟悉。但实际上我想强调的是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内容:
  第一,评测技术它准不准、安不安全。比如说这里面举了几个关键例子,比如跑步、立定跳远是不是能够科学指导学生按照这个方式去练。另外,学生练的过程当中怎么指导能更好提升学习的兴趣。
  基于讯飞目前在1400多所学校当中常态化应用的结果,可以看到在各个场景,不管是课后的训练,还是课堂趣味PK,甚至运动会开赛当中,其实都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学生训练更安全了,另一方面他们学习兴趣提升,随时可以在课间更积极互动去纠正自己的姿势,提高自己的考试和学习成绩。我们最近在一系列体育的考试当中其实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不光是效率高,公平性和准确性也比我们人工要高得多。
  第二,心理健康。其实刚才看到的心理健康的数据是触目惊心的。传统的状态下,其实学生们,我们的孩子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理问题跟家长跟老师去做沟通。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我们现在正在构建叫青少年的抑郁症或者抑郁情绪的筛查平台,今年下半年就会发布。这当中针对学生,包括家长等等提供主动干预的服务,有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多模态的数据和平台能力,我们已经构建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语音和文字等等多轮的智能的交互技术去解决场景化,把孩子的问题在场景化的沟通当中解决。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出AI减压星球和心域整体解决方案。一方面对每个孩子构建了适合他的个性化心理图谱。通过拟人化、精准化的主动干预,现在在合肥部分学校做了很好的应用,可以明确看到,测试中52%的学生愿意去主动跟机器做交互。
  另外,一个典型场景就是考试焦虑,用了减压星球以后,焦虑情绪下降一半。通过这样的技术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接下来有几个案例来分享一下人工智能技术一些应用情况。以福建案例为主,比如英语听说助力福州能够通过人机互动更好去提升学生听说能力,我们的学业质量平台助力福州区域的提升。我们的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让沙县学生素质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经过互动提升相关学习能力。
  第二,数字基座。因为上海是数字化转型的试点城市,在上海市教委,在勇志院长的指导下,我们就在长宁做了数字基座的模式,得到了全国很多地方的认可,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几十、上百场的接待,他们都想去看上海政府定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的这样一些模式。
  另外,在长宁我们发现通过三大抓手其实起到很好构建数据基座加上应用相融合的模式。
  第一个,推进数据融通来赋能教育教学的变革,打通底层多个系统和业务部门的数据,确保数据的融通。
  第二个,优化教学的生态,助推教育场景的落地。我们对接了不光是讯飞自己的应用,有一些很多生态厂家做得应用也非常好,这个基础上现在已经累计对接了19家生态厂家35个应用,更好满足学校各类各级的应用。
  第三个,教师是创新主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所以我们激发教师的参与,在这个过程当中来同时可以提高老师的素养,包括我们通过低代码的平台让老师可以非常简洁去开发各种各样的应用,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因为讯飞从1999年成立的时候一直开始做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我们知道了人工智能技术怎么从计算智能到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甚至到现在大模型的技术。所以我们把相关的发展历程和学生应该怎么去循序渐进学习人工智能这样的信息技术的课程等等这样一些经验沉淀的课程,我们在中央电教馆的指导下,跟他们一起合作,形成了人工智能创新的教育,现在很多地方得到很好的应用,包括这里面看到武汉的案例,大幅度提升学生、老师的信息素养。
  我们也是沉淀下来做区域统筹的模式,它是有集约效应,而且有利于相关成果的落地。现在讯飞已经在50多个区域都形成了好的经验和方案,助推了17个区域打造国家智慧教育相关的试点示范。
  最后,讯飞在1999年成立的时候我们当时就说要让中文的语音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手里面,中国人的语音产业,要让我们来做到最后。当时我们提出了要么要燃烧最亮的火把,要么率先燎原,要么率先熄灭。在现在大模型技术、GPT技术等等崛起的时代,我们在5月6日也会发布星火认知智能大模型,我们相信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一定可以助力因材施教真的从梦想照进现实,我们也相信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
  谢谢大家!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

  感谢周总的分享,我们也期待讯飞的大模型。刚才十位专家从不同的视角针对数字教育的发展与治理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为我们更好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提供有益借鉴和思考。
  接下来进入论坛的第三项议程——成果发布。
  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副会长陈光巨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地区常务副主任吴砥教授将共同发布4份报告,分别是《中国互联网教育产品测评:方法、实践与展望》《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场景与政策》《教师数字素养报告》和《学生数字素养报告》。首先,请陈教授上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校友会副会长陈光巨:
he.jpg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其中数字技术在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联合国秘书长在教育变革峰会上倡议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公共教育数字革命,以抓住数字革命的有力契机。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提出数字技术变革教育的五大发展趋势。一,形成更加开放合作的教学方法;二,形成基于互联网共创的知识共享机制;三,变革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四,学校环境升级并更加不可替代;五,跨越不同时空的教育更加普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教育发展,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数字教育写进党代会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主旨演讲中提到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目前教育部正以三横+三纵为全局部署思路,以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教育资源中心,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数字化的多元共治,包括主体多元和措施多元两个方面。主体上,我们正在推进教育管理向数字治理的升级。措施上,我们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强国家中心;第二,强化数据赋能;第三,提升数字素养;第四,加强国际合作。
  今天我们在此以四项成果向大家介绍数字技术助力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的前期积累和未来探索。
  成果一:《中国互联网教育产品测评:方法、实践与展望》,该书是互联网教育应用治理机制探索的已有基础。2022年在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共同指导下,“互联网教育应用的行为感知与风险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批立项。成果一及后续产出将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省市级互联网教育应用平台提供监测技术和数字底座。
  成果二:《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场景与政策》的报告,该报告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场景和政策两个维度区域探索的前期成果。2019年,中央网信办启动了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工作。2020年,教育部设立了“人工智能条件下教育实验研究”项目落实此项工作。成果二及后续的产出将为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的前沿研判支撑和区域实验护航。
  成果三:《教师数字素养报告》,是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实践应用成果。2022年,在教育部组织指导下,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编制完成,并在2023年世界数字大会上正式发布。成果3及后续产出将有助于推动数字教育持续发展,提升数字技术与数字教学融合创新的深度与效度,为建设数字时代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奠定重要的基础。
  成果四是《学生数字素养报告》,是学生数字素养评价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阶段性成果。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素养越来越成为数字时代学习者的必备素养。2022年4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将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作为课程目标。成果四及后续产出将有助于加快形成系统化的数字素养培养体系,为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下面有请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上台与我共同发布。  

直播员:
圆桌_副本.jpg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主持圆桌对话,对话主题为“数字教育发展中的技术博弈——以ChatGPT为例”。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副所长程学旗,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南平,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谢幸,网龙高级副总裁、华渔(中国区)董事长俞飚参与对话。  

主持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舒华:

  感谢几位专家的深入探讨和交流,也感谢李永智院长的精彩主持!听完以后,我也很受启发,对于我们来说,你给机器一个规则,它会一丝不苟来执行,即使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但我们所担心的更多的是由于机器逐渐在获得人的智能,而我们更需要克服人的弱点。所以我想对于教育来说,我们不仅教会孩子知识,更要教会孩子如何提升他们的能力和做人,所以我想育人永远是我们要面对的话题。
  本次论坛上,我们围绕“数字教育:协同发展与多元共治”的主题,听取了各位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企业代表的精彩发言,共同探讨了数字教育的发展趋势、挑战和机遇,分享了数字教育协同发展与多元共治的实践和经验,为推动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虽然还有很多我们希望探讨的问题大家还意犹未尽,但是因为时间有限,我们的论坛要到此结束。
  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提前预祝大家五一节快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