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陕西省定边县白泥井镇升级“荣民模式”建功共同富裕

2021年12月07日 07:4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傅春荣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已经走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

  中央的号召,就是民营企业的方向。

  可以看到,富而思源的一大批民营企业家们,在投身精准扶贫、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直在努力实践探索着。而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荣民控股集团董事长史贵禄,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之一。

  1980年,15岁的史贵禄离开家乡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怀揣13元钱外出打工创业。20年心系乡梓,2000年再次回到海子梁的史贵禄,看到生活依然困苦的乡亲们,心里非常不是滋味,立即与当地镇党委、政府共同商议谋划,制定了四个“五年帮扶规划”,以产业带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3个乡整体脱贫。史贵禄的扶贫做法和模式在2014年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荣民模式”。

  20年艰苦奋斗,史贵禄先后投入帮扶资金2亿多元,彻底改变了白泥井镇贫穷落后的面貌,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截至2020年底,白泥井镇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总产值已经达35亿元。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1年7月16日,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史贵禄代表全国10位著名民营企业家宣读了倡议书。在他的规划下,“荣民模式”实现再升级——全面推进白泥井镇乡村振兴战略暨第五个“五年规划”,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按照史贵禄的构想,定边县白泥井镇老百姓2025年底实现人均毛收入40万元、人均纯收入20万元。这是怎样一幅兴旺昌盛的农村新景象?这是“荣民模式”喊出的共同富裕新宣言。

  四个“五年规划”天翻地覆

  史贵禄的家乡,位于现在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的白泥井镇,这个镇由原来的白泥井镇、海子梁乡、周台子乡合并而来,处在县城最北端,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毛乌素沙漠的延伸段,总占地面积563平方公里,有18个行政村,1个移民社区,总人口3.4万人。

  史贵禄就出生在这个地方。沙尘暴一来,伸手不见五指,今天还是平地,明天就变成了沙丘,有些房子都被沙埋了、有个别人都捂死在里面。所以在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辈辈住的是土坯房,满村光棍没婆姨,有女不嫁海子梁……”

  “我在这里长到15岁,看着乡亲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辈辈都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艰难困苦的日子,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有个出头之日啊?”赶上改革开放大时代的史贵禄,决定出去闯一闯。

  2000年,那个离开家已经20年的孩子,回来了。这一次,在外已经事业有成的史贵禄,给乡亲们带回了一份充满爱和希望的“礼当”——四个“五年帮扶规划”,既要让乡亲们摆脱贫困,又能让老百姓可持续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家乡不仅油灯变电灯,修医院、建学校,让500多名学生得以免费就学,原海子梁乡村农民看病全免费,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大调整——捐资100多万元从保加利亚引进辣椒新品种、新技术,从荷兰引进土豆新品种、新技术;捐资200多万元,建成荣民光彩农技培训中心,帮助白泥井镇农民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

  据中华工商时报记者了解,2000年原海子梁乡人均收入不足500元,2005年增加到5000多元,其余乡镇人均收入达到2000多元,全镇基本实现了农业种植规模化,农民基本摆脱了贫困。

  第二个五年规划启动后,荣民集团先是捐资6000多万元,推沙垫土改造出32万亩高产水浇地,又从新疆引进杨树以网框式种植方式,彻底解决了飞沙走石和生态环境的问题,把沙漠变成了真正的良田;其次,捐资6000多万元,新修三级公路100多公里,其中4条柏油路、7条水泥路,全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第三,捐资500多万元,其余资金由老百姓自筹,共打井8000多口,满足了32万亩水浇地的灌溉需求。

  到2010年,原海子梁乡人均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其余乡镇老百姓人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90%以上的农民由过去居住的土坯房改建为楼板房,更有部分老百姓盖起了两层、三层的小洋楼,有90%以上的农民购买了小轿车。这五年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民由贫困转向了富裕。

  在第三个五年规划期间,荣民集团捐资1000多万元,帮助当地老百姓建起1万多个日光大棚,实现了户均1个大棚,仅大棚一项每年户均纯收入就达到1万元以上;从以色列引进了喷灌、滴灌技术,覆盖了32万亩水浇地面积的90%以上;捐资720万元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建成500只规模以上的养殖大户30家,全镇羊养殖达到15万只。

  据本报记者了解,截至2015年,白泥井镇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养殖规模化。

  从2016到2020年,荣民集团开始推进第四个五年规划。首先打造家庭农场,帮助农民流转土地,开展规模化种养殖,种植规模3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就达到了200多户;其次建设种子研发基地,一方面从国外引进了种子和技术;另一方面研发出了117个高产蔬菜种子,农民当年就实现增收3000元左右;第三,由荣民集团谋划、政府主导的1.5平方公里的农业示范园区开始建设,预计全面投产后年产值能达到50亿元左右。

  2000年,史贵禄刚回到家乡的时候,白泥井镇的人均收入还不足500元,总产值不到1亿元。到了2020年底,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先后投入帮扶资金2亿多元,撬动全镇总产值达到35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这个变化用当地乡亲们的话来说,真可谓“天翻地覆”。

  “荣民模式”升级助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史贵禄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荣民集团下一步将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在继续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打造“荣民模式”升级版,全面推进白泥井镇三个乡的乡村振兴战略暨第五个“五年规划”,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促进乡村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按照史贵禄的构想,首先是成立荣民模式研究院。“主要是在现有研发的117个高产品种的基础上,加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合作力度,优化种子质量,因地制宜研发出更多的优质品种,让毛乌素沙漠南段和北纬40度左右广大地区的老百姓继续受益,坚定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下去,打好种业翻身仗,让种业装上更多‘中国芯’,守好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除此之外,还要实现家庭农场规模化。史贵禄告诉记者,他们计划把现有的32万亩水浇地流转给30%的老百姓,扩大大型机械化种植规模,减少70%的人员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同时,让更多的老百姓搬迁到已经规划建设好的衣食梁移民社区,把大量的土地利用起来,加快实现家庭农场规模化,也能加速当地老百姓达到生活文明。”

  针对目前白泥井镇有很多蔬菜、肉食品、农机具的加工厂,但是分布较为分散,没有进行统一管理,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被占用,以及长期存在的生态环保等问题,荣民集团计划让这些加工厂集中搬迁到1.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内,对各种肉食品、蔬菜和农机具进行统一加工,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底工业园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其中土豆加工总产值50亿元。”史贵禄说,这样的话还能解决农村剩余70%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有了产品,销售就成了新问题。据记者了解,目前,白泥井镇所有的农产品、工业品销售市场占用了上万亩的优质土地,由于缺乏统一管理,造成的脏乱差现象严重,而且价格和品牌不统一、不规范,乱打价格战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计划建设一个1.5平方公里的销售市场,将全镇农产品、工业品的品牌、包装、价格都统一起来,这对老百姓持续增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荣民集团还计划在白泥井镇形成一条100万只羊从繁殖-养殖-屠宰-冷链配送的全产业链,增加养羊业附加值,帮助养殖户增加收入。

  “按照我们的规划,到2025年底,在现有基础上,让定边县白泥井镇老百姓人均毛收入达到4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0万元。”史贵禄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升级后的“荣民模式”,一定可以帮助白泥井镇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新景象。“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我们一定不懈奋斗,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民营企业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刘朋)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