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姚晓英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文联主席

姜刚杰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

杨劲松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

时间:2017年3月7日19:00

制作:产经部;主持人:龙煦霏

访谈简介
2017年3月7日19:00,“中经两会之夜”栏目邀请到三位嘉宾,与网友共同讨论“文化如何扶贫”的话题。

代表委员热议“文化扶贫”:打造文化产业是关键

文化扶贫在扶贫攻坚战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而其中的关键就是打造文化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的人民脱贫。 详细

中经在线访谈

 
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好,这里是中国经济网两会特别节目,代表委员谈文化,今天我们的话题是文化扶贫。首先为大家介绍今天演播室请到的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

    主持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欢迎您。

    姚晓英:您好。

    主持人: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姜刚杰,欢迎您。

    姜刚杰:大家好。

    主持人: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文投集团总经理助理杨劲松,欢迎杨总。

    杨劲松:您好。

    主持人:欢迎三位的到来,今天聊的文化扶贫的话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了扶贫攻坚的话题,其中的文化扶贫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高效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在节目的开始,请三位嘉宾聊一下文化扶贫,您认为它的作用在扶贫攻坚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姚晓英:文化扶贫被关注很好,文化是意识形态,凝聚人心,让村庄聚集,给了我们归属感。另外一方面是文化产业的打造,我们在贵州做的脱贫攻坚战当中,以旅游为基本的平台,来让大量的农民找到新的就业的机会。因为一方面是要走新路,一方面是要守底线,底线就是生态和环保,新路就是新的发展理念,目标是奔小康,在这样的框架当中,文化的作用虽然很难量化,但是文化在扶贫当中的作用最低有两条,第一山水养生、文化养心,文化是凝聚人心的,提供了脱贫攻坚当中精神的动力。另外一方面,文化如果长期都是作为被保护的,要投资的,它怎么可能会在脱贫攻坚战当中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呢?文化的外延,我们旅游产品的打造,我们对村庄的认知,旅游品位的提升,哪一条哪一款能够离开文化呢?所以在扶贫攻坚战当中,文化扶贫的实力不可低估,文化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姜刚杰:我谈点认识。扶贫工作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也是第一民生工程,习总书记多年来一直关心脱贫攻坚,亲自带队调研、指导工作、提出要求,这次总理工作报告里面专门谈到了扶贫攻坚。我们作为文化部门来说,不能游离于大局以外,扶贫工作是中国最大的政策,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这也是硬任务,目前是啃硬骨头的时候,作为文化部门要积极参与,我们应该有一种大文化,助推大扶贫的观念来参与扶贫工作。应该说在总理报告里面给我们提出来要求,我们作为文化部门也责无旁贷要积极参与。

    主持人:文化扶贫要唤起民族文化自信的含义在里面。我们说4个自信里面,文化自信是根本,是深层次的,是最基础的。杨总?

    杨劲松:是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是灵魂,所以我觉得文化扶贫的话,从内来说,像您说得一样,是文化自信的提炼。我们在扶贫攻坚战的过程里面,我们一定也要深深挖掘本土的文化,保护好本土的文化,传承好本土的文化,这也是扶贫的一个内容,对外来说,我们可以把更先进的文化带进去,让扶贫的地区能够受益,同时文化的产业化又能够带来从根本上解决扶贫、脱贫的长期的发展问题。所以我觉得这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主持人:文化和经济二者之间是非常紧密相辅相成的联合。虽然说是贫困,表面上看是经济的问题,根本是文化的缺失,包括对于文化的遗忘,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的习惯等等的,姚主席有没有跟我们分享的?

    姚晓英:说到贫困是因为文化的缺失,倒是还值得再思考。文化的缺失与贫困之间倒不一定是有因果的关系,但是文化本身在扶贫攻坚战当中,精准的划分,现在贵州旅游井喷式的发展,姜厅长听到哪哪小镇都是千人一面在弄,我们能够苛求别人你的建筑材料不能用成今天的建筑材料吗?文化是在变化中的,不变化的是文物,文化就是动态的过程,对于贵州多民族的文化来说,是我们精神的富矿,不论是苗族族群永远进退相守,还是侗族大哥的天籁之音,都是一种精神的富矿,老百姓对文化的敬畏和自觉保全了多彩贵州这个版图。

    贵州的贫穷有山高路远的原因,当交通大格局改变以后,从贵阳走到昆明120分钟的时间,空间距离的改变其实已经改变了时间,我们走到贵州看什么?我们怎么认知今天文化扶贫的作用,在这样的版图上,关于文化精准的认知是需要敬畏,我们有份敬畏心了吗?文化是凝聚人心,是精神的纽带,文化的内涵一定要被敬畏。同时今天谈文化扶贫,首先是要讲清楚,什么能变,什么不能变,什么需要坚守,什么需要与时俱进,文化的核心力量,我觉得就要坚守,无论是汉民族的自强不息,还是我们看见的少数民族对山水的那一份敬畏,你走到梵净山,走到黄果树只要和山民在一起,他对山和水的敬畏和拥抱,值得你敬畏,我们与大自然对话的方式我觉得要敬畏。不变的东西,我们现在看见的不变的就是长城,长城是不变的,是文物。文化的变是我们今天文化扶贫的第一个认知点,第一认可它的变,第二变的边界在哪里,什么地方可以变。比如我们的吞口,含义是什么呢?想要告诉所有和他相遇的人,当你和我面对,我一定要用我像山一样的大嘴把你种种不如意给你呑下来,让你带走吉祥如意。这样的呑口能不能做成旅游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地标,难道不是我们发展当中需要的吗?无论你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大山的山门已经打开了,变与不变其实是存在度量衡的。第二我们变的边界在哪儿?第三今天很多的建筑项目,很多的古村落的打造,本身古村落的文化细胞,几千年的时间积淀而成,今天一个推土机、挖掘机过来,几小时就毁于一旦,一个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的庙宇在那儿你觉得是不珍贵的吗?它本来传递就是一份敬畏,我们和土地的敬畏,和供给我们粮食的神灵的敬畏,需要警惕的是以流水线一样的作业方式,今天我要推到多少平房,明天要看见多少栋楼房起来,警惕这些是今天文化扶贫当中必须要关注的方的平方一个重点。

    姜刚杰:我们简单化对待。

    姚晓英:流水线式的操作是我们对文化的态度吗?精准的评估,我要添多少砖瓦,有多少钱,这是流水线式的评估。但是在做美丽乡村和特色城镇的项目当中,像姜厅长这样的文化专家,他的评估意见要作为是否能拨款的先决条件,必须精准的认知和呵护,敬畏对待文化所有的投入,没有敬畏就不要谈文化,文化是需要敬畏的。

    姜刚杰:我理解贫困和文化缺失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还包括教育,除了自然条件,因为贫困有很多的因素,当然自然条件是先决的条件,除了自然条件以外,人的教育程度,还有文化素质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你越穷,教育程度,文化素质越低,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现在我们谈文化扶贫,就应该要改变过去简单的“三下乡”等比较浅的形式。我们要转变方式,一个要长期注重教育,第二文化扶贫,我体会要扶持文化,除了改变基础设施以外,要从精气神方面提振精神,当然这也是有过程,要加强教育,让他素质提高,提振信心。然后使他有要改变贫困的愿望和主体的意识才能激发他的活力,我体会应该是有相互的关联。

    主持人:从主动的内心上愿意去改、去接受。

    姜刚杰:我们要转变这种方式,积极的扶持、服务文化来从这个角度多做工作。

    主持人:杨总?

    杨劲松:文化扶贫和文化缺失是优秀文化缺失造成的扶贫。优秀文化也包括了我们对原有的精髓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对现有的现时代发展的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的接受。

    主持人:历史性和时代感之间。

    杨劲松:历史性和时代感之间的结合才能脱贫,走出贫困的局面。最简单举一个例子,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到丽江,丽江古城的风韵,小桥流水,闲适和恬静的环境和大家的心态,相互之间互相的尊重,东巴文化,讲和合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主持人:刚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字,讲道字,天人合一。

    杨劲松:丽江的纳西古乐也是道教音乐和本土音乐的结合,从今天看我们人类依然是很需要的。创新和发展方面,丽江整个旅游的方式,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很多演艺节目,是在传统的民族、民间优秀的音乐和表达方式基础上,结合我们的风土人情演绎出来的,除了纳西古乐之外,还有张艺谋的印象系列等等都是后来创新的产品,这些加入进去以后,就从原有的保护过程里面,跟现代的时代结合了,我们才能够把脱贫之路走得更好。这也是优秀文化缺失造成给我们带来的文化扶贫的主要任务。

    主持人:您也提到了简单具体的实施的例子,文化扶贫经常把它与产业相结合起来,能不能具体讲几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说一下,怎么样结合既助推了文化,又结合了当地的经济?

    杨劲松:这个刚好我们是做文化产业的,我也是文化产业中的一员。我们在藏区一个大峡谷,当时旅游开发的时候有一个巴拉村,差不多4000多米的海拔,10—20户人家住在那里,道路很不方便,但是很好的保存了原来建筑的形态,包括自己的风俗,我们就把巴拉村整体搬到了河谷地区,2200米左右的海拔,直接跟外部的交通相连,进藏的公路相连,人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便捷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整个村子,整个大峡谷做成大的景区,我们也非常需要有这样的原始的村落在那里,我们又把村落重新改造,又让巴拉村的人到那里作为工作人员,同时把原来的风貌进行展示,同时也有很多的住所,体验式很强,景区摆在那里,因为这个景区,很多人到了大峡谷,必然到那个景区去,对当地人来说,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自己其他的服务性收入也有了。才能够让扶贫的路走得更远。

    还有一个例子,丽江炒的比较多,九色玫瑰小镇,当时是在哪儿搬迁过去的?是移民村,易地搬迁,当时在水电站建起来就会淹一片,刚好那个地方比较贫穷,整个村子搬到丽江的飞机场旁边,把整个村落建得非常好。但是光是把房屋建筑起来也是不行的,要把整个相关的产业带动了,整个九色玫瑰小镇种了很多玫瑰,产业化做起来,同时,村落的所有的建筑物上就画了很多的彩画,丽江风情,也有外来的婚纱拍摄的,加上玫瑰等等,自然形成了非常热的旅游景点,又让搬迁过去的移民有长期的产业打造,支持了他们长久的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扶贫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将来发展的问题,脱贫的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作用。

    主持人:姜厅长?

    姜刚杰:我们在贵州也有这种实践,也有成功的案例。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利用贵州的有一个项目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从贵州西部到云南、四川、西藏,这一线给串起来,就大力培育民族的文化产业,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政策上的倾斜,来打造。通过这个工程,让沿线的老百姓致富。除了民族文化以外,还有红色文化,在贵州,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现在也形成了很可观的文化产业,老百姓参与进来,来经营旅游产品,还有文化的设施,通过这个也改变了贫困的面貌,姚主席这边的案例更多。

    主持人:姚主席再跟我们分享一些。

    姚晓英:我想真正的文化扶贫要彰显的是一份引领的力量,刘延东副总理到贵州团,在会上也分享了一些故事,马云在安顺的屯堡发现了明朝的入口,为什么这么讲?马云走进安顺的民俗村庄当中,说的不是贵州的话,翘舌音很重,穿的衣服也不是我们今天的衣服,几十万的族群在这忘记了时间,这不是明朝,忘记了空间,好像这里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当时马云去的时候,穿着民族服饰的人做导游,旁边有人介绍为什么叫屯堡,直到今天,说着朱元璋的普通话,穿着马皇后的绣花鞋,然后住在有江南图案的房子里,这样的文化遗存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享受,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真理,文化传承的力量,文化凝固人心的力量,文化教化人的力量,这是汉文化遗存的例子,离开南京到今天已经是635年了,乡音不改,文化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面对今天的扶贫,我们需要反思什么呢?如果说以前的贫穷确实是因为历史的、交通的,地理的原因,那么今天贫困的标签已经可以不复存在了。

    姜厅长他们都知道的,20世纪最后发现的一部英雄史诗,亚鲁王英雄史诗,说它超越了荷马史诗的伟大也不为过,荷马史诗是当所有的英雄的故事走到结尾,就给合上了,但亚鲁王英雄史诗是他的巫师在这个族群有人死了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唱开路歌,从创世纪开始唱,唱怎么样进入马山,唱族群的迁移,对逝者说,你来到世上怎么样,这部英雄的史诗还在生长,是活态的。很多人问一个问题,既然如此的惊艳,如此的震撼,怎么那个地方的人平均寿命,受教育的程度,年均营养量的摄入是什么情况?用这个指标来说,丰饶的英雄史诗和贫困能够对接吗?当贵州交通天亮了,所有的文化人和文化项目的扶贫已经进入到了,我们要敬畏它的这部英雄史诗的存在,敬畏一个族群这么多年对生命、山水的坚守,同时做一个引领,紫云这个地方无数次让我们心生感动,这里的人用古苗语在传唱这首英雄的诗歌,没有文字记录,口口相传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族不应该敬畏吗?到今天怎么和世界去对话吗?懂古苗语的有几个,有3000多的人已经老去,年轻人离开村庄,我们把资源变成财富的旋转当中,就是生活方式的引领。姜厅长那么多年对亚鲁王英雄史诗的关注,做了很多工作,同时在紫云有格凸河、蜘蛛人、穿洞,地质奇观造就的自然风光原本就是财富,加上亚鲁王的史诗,加上苗族的文化,文旅融合以后活力更充足。2013年以来,在紫云格凸河附近的农民,增加收入的平均速度、建筑房屋的拓宽的程度、孩子上学读书的程度都在提升,什么让他们提升?产业让他们提升,国家的政策是其中的重要的推手,但是如果没有产业,你的生活质量上不去的,什么产业呢?游客进入了,有那么一片惊艳的文化,游客是要进去的,紫云的红薯是红心的,卖到上海20块钱一斤。贵州省委书记在会上说,要让贵州的农产品跟着旅游风行天下。做攀岩的人文旅体结合,就跟着蜘蛛人,苗族是山地民族,攀岩和生命是融合在一起的,大量做攀岩的人跟着这份文化底蕴有敬畏、猎奇、体验完整组合在一起,开始做攀岩。

   去年印度练瑜珈的人,因为他在格凸河那个地方形成了风体系、云体系、水体系,自然天成的小气候,在这个过程中练瑜珈的人坐在高高的穿洞顶上闭目养神,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和这份文化的神奇,真正文化的扶贫不是说要给多少项目,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高端的引领,比如练瑜珈的,你这样的人当你走到那个地方,闭目养神,想一下,这部史诗几千年的传承,想一下地下河水在你的脚下淌过,起点在大山,终点在遥远的太平洋。苗族的歌舞升起、蜘蛛人在后面攀岩,这种文化体验难道不是文化扶贫最好的推手吗?

    主持人:说得特别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更多时候给我们的感觉是静静躺在那里,是尘封在那里,我们需要让上文化行走起来、灵动起来、活起来,包括文化的扶贫,产业的助推,文化自信的一种灵魂内核更深层次的觉醒,未来的发展空间,不管从经济也好,文化的传承也好,空间会更大一些。

    刚才几位嘉宾谈了精准文化扶贫当中,如何去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在这里面?姜厅长?

    姜刚杰:我们从贵州来说,前面谈了一个观点。首先是要加强教育,这是长远的,这个是基础,从现阶段来说,我们认为文化是育人的工程,要使贫困的主体激发内生改变贫困的动力,首先是育人的工程。其次是一个励志的工程,刚才说了我们要通过文化自信,发掘我们内生的文化的感染力,充满对文化的敬仰,精气神提起来,通过励志,我们认为是励志工程。第三,文化也是民生工程。缺文化、缺教育,又有需要公共文化的服务和兜底,不能说现在贫穷没有条件,从文化主管部门来说,应该给他们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要让他享受到,必须公共图书,一些文化产品,要有政府的兜底的民生工程。第四,我们认为是富民工程,归根到底是要文化扶贫,让老百姓通过文化扶贫来实现致富,富民工程,怎么实现富民呢?刚才我们也谈到这个问题,要通过产业的打造,通过产业的带动来支撑,实现富民。所以,我们现在响亮提出这4民,文化育民、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最终实现文化富民,最终文化富民,我们已经就“大文化助推大扶贫”的观念形成了共识。这个观念我们在去年提出来,经过一年的时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最终贵州省委出台了一份文件,要建设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强省,把文化育民、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最终实现文化富民,现在是按照这个来做。

    主持人:4个环节,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的形式,在这个方面,杨总有什么要分享的?

    杨劲松: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系统工程的打造。从政府的层面上,从企业的层面上,全社会的层面上,包括我们本身扶贫对象的层面上,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我非常同意厅长的观点。

    姚晓英: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第8部分专门提到了文化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对贵州和很多的处在贫困当中的民族村庄,民族地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文化要成为一种常态,怎么样让它成为常态,活起来,才能够传起来,我们就是要通过旅游这个平台,让行走的人带着贵州美好的故事走,我刚才介绍的亚鲁王,介绍马云看见明朝的入口,通过我们背包族的行走让它走起来,然后我们还必须用有效的、优质的、敬畏的态度让它留下来,我们需不需要一首歌,我们需不需要一幅图片,一本书,民族古籍传承和保护,我们要不要做?是不是所有的故事你来了我们随便说这个故事,我们总是要通过浩瀚的史籍当中找。就像苗族,最早的时候在敦煌的三围山,与敦煌的佛教圣地面对,因为史记当中记载了敦煌莫高窟的对面就是三围山,我们需要把史料留下来,同时借助今天声光电手法,我们今天去看莫高窟,数字化向你展示的雕刻的佛教的美好,难道不比你自己去看已经风化了几千年的东西会更好吗?我觉得真正的文化艺术的作品,要真正的成为文化扶贫当中的一部指南,它是高端的,它是唯美的,它是适用的,当你需要的时候,它像一本字典,你只要点开一查,原来亚鲁王真是20世纪最后发现的一部英雄史诗,这些都是让它成为常态,能够传下去也能够走出来的一部有效的载体,这真正是我们心灵的一部字典。要让它随时用的时候,就在你的身边,离你不遥远,更不会说它已经消失,不要为文化的遗产留下遗憾,保留它就是保留一个族群的凝聚力,同时保留的也是文明融合的最好的资源。你不是想发财吗?不是想有钱吗?想富有吗?通过文化会让你更富有,逻辑关系是成立的。

    主持人:借助全媒体这样一种快速的信息,迅速让信息对称化,您说的我恨不得飞过去看看。这两天我也在研究文化经济学相关的,包括“一带一路”,把我们优秀的文化走出去,怎么走出去?我们自己文化又了解多少,对它有多少的敬畏?对自己要进行梳理。下一步我们在文化扶贫方面会有什么样的举措,请几位嘉宾分享一下?

    姜刚杰:刚才我们也介绍了,我们贵州的实践来看,通过这4个方面,所谓的文化育民,培育人的工程,通过文化部有支持的项目,山区人才支持计划,从2015年文化部每年拿出3个亿的资金来支持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来培养文化的人才,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工程,一个抓手。

    再一个刚才说的,把这种手工记忆,原生态传承下来,贵州省十大民生实事,培养1万名手工传承的艺人,包括绣娘,把非遗的组织起来生产,通过开作坊也会实现致富,这是培育的工程。

    第二个,利民就是要激励他的文化自信,我们通过主管部门,通过举办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我们办得不如其他省办得早,我们叫做艺术节,我们加了文化两个字,就是要充分彰显文化的自信,强调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是系列的活动,包括演出、非遗的展演,其他的一些文化的活动,持续了三个月,通过这些活动,还有平常组织的三下乡,还有一些文化活动,就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全省特别是基层的这些贫困的人口,能够通过文化活动激励他文化的自信,这个是做的一个工作。

    再一个,文化惠民方面,不可缺失的就是通过主管部门的作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办图书馆、博物馆,乡村的文化活动史这些,我们也是通过主渠道投资金下去,当然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多种手段把公共文化的服务给它建好,文化惠民,让老百姓不能因为贫困不能享受文化的生活。

    最后实现文化富民,继续通过特色产业的打造,现在抓的是优秀的示范村、示范点,给他一点示范的资金,引导他们来做,做了以后来推广他们,我们下一步还按照这个思路来继续来往前推进。

    主持人:谢谢您。杨总?

    杨劲松:我想几个方面,第一个谈扶贫的观点,我在想,我们自己有扶贫点,刚才跟两位嘉宾交流了以后,也很受启发。一个从我们自身上来说,扶贫点上,怎么样把它已有的文化更多的挖掘出来,我们扶贫点是在原阳县小新街乡的小新街村,哈尼族、彝族、苗族聚居的地方,有很多民族的建筑物,风土人情、风俗民俗,苗山的一些节庆,怎么样把它那个挖掘出来,也让他们真正的知道我自身的文化,精髓在哪里?通过这样的挖掘以后,寻找更好的传播的机会,文化自信心的建立,这是我们扶贫应该做的,云南省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包括我知道的在马关县也是有一个村,也是财政大学做的项目,这些项目把当地的文化全部挖掘出来以后,山村也非常的秀美,跟当地的县合作,做成旅游村落了,从村子整个的物质形态,屋子的外型,生活方式,把农村的垃圾、水系的处理用上去了,把互联网整个布局里面全部涉及进去,村中村有很大的提升,一看就是非常优美的小镇,村容和村貌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本身我们是文化产业之一,我们也有很多事情可做,第一是把这些优秀的我们所能够挖掘到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怎么样产业化、产品化,前段时间我们拍的影视剧,大家看到的《木府风云》,对当地的旅游业拉动是非常大的,影视片的角度上来说,我们自己有影视公司,每年都有出品,包括《断刀》对当时历史文化的揭示,这些方面可以做一些工作。演艺像《吴歌微笑》,走出国门,宣传当地的文化,把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做得更好一些,周边国家也在邀请我们,可以做一些文章,可以做有所作为的事情。同时在国内有很多合作,我们跟贵州相互之间,贵州做得好的,我们向他们取经,我们有些方面做得好的,互相交流,互相的产品和演艺产品,甚至民族民间工艺品可以共同交流,可以共同发展。包括我们在创意产品,怎么把民间工艺品,已经做得非常好的情况下,再怎么样再创意、提升一下,更适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像一些知名的品牌,包括国际大牌用上我的民族服装的元素进去以后,你的文化价值提升了,价格也是飞速的增长,这样的话很多方面都还是可以做的。在产业化方面,民族文化本身来说是非常大的财富,其实我们现在生活也非常需要,对脱贫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和发展点。

    主持人:谢谢你。姚主席?

    姚晓英:文化扶贫这块,我和姜厅长也是微信上的好友,能看见我们彼此在干嘛,贵州是民俗节日多到400多种的,每天过一个节一个年都过不完,已然丰富成这个样子。老百姓对自己文化的这一份坚守的自觉,应该是我们要死守的底线,文化的确就是在变化中,无论你是否愿意,该来总会来,该走的总要走。这比你开金矿更好,因为它是可持续的,文化扶贫的过程当中,现在打算通过艺术的手法,让贵州的美好被游客带走,让我们自己的原住民融入和分享,游客是要带走得,作为原住民你是要融入和分享的。我们就可以专门做摄影主题小镇,今天是不是想要去明朝看看,我就在那个天龙古镇,在旧州古镇,在云山古镇专门辟一块地方,为你来留下你的旅游服务的景点,专门为你量身打造的,抬头就是高高的石台阶,江南的图案,就在房子的后面,一个穿着民族服饰的小姑娘坐在那个地方,或说话,或不说话,当你留下这样的图片以后,第一你融入了,你体验了。第二我分享了,我骄傲了,像摄影主题小镇的打造,一手真正漂亮的歌,贵州2016年请韩红唱了一首歌《山水贵客》,韩红的声音在中央电视台听起来很有穿透力,很多人跟着那首歌再一次走进了贵州,而且他要走进贵州,要看的不是其他地方,韩红那首歌当中的背景是哪儿,跟着走一遍,艺术作品往往其实是导游,要发挥好艺术作品的作用,它的价值要发挥到极限,因为这是你的使命,文化的保留是一个艺术家的使命。

    同时也还有另外一件事,要和老百姓,要陪伴着这个地方的人,要和他们一起梳理知道我们家的家底。在我生活的安顺,它今天的名字我们去做了三次摄影的展出,2015年做的展出,叫“我从明朝来”,2016年再一次做还是“我从明朝来”,这个展出,第一眼你觉得,因为它是长效的,不是说买一只股票,涨和跌之间秒秒钟能够看见,做文化还是需要有一份岁月静好的这样一份淡定的态度,要有一分坚守。今年一看,它发酵了,它像酵母,你的坚守会像酵母会发酵的,安徽惠州的人,屯堡是很多徽州去的,看我们的图片不相信,怎么还穿着明朝的衣服,我从明朝来,走到屯堡村庄看,拍汪公,他本来是安徽的人,几万人挤在那个村庄里,它带给我们是震撼,但是从文化扶贫来说,让我看见的就是利润,假如那一天你就买一根冰棍,吃一点小瓜子这样的游客量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但是是谁让他来的?文化让他来的。所以文化在坚守,产业的外延要放大和延伸,在坚守和放大之间,是艺术家和原住民必须要做的。贵州提的口号挺好的,“山地公园省”,哪哪都是风景。去年的天眼在贵州睁开了,世界上最大半径的望远镜,最大的意义在哪儿?不仅仅是说贵州有了历史性的标志性的高科技的产品,而且在贵州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当中,对宇宙、星空充满了向往,从今天开始,你能够透过望远镜数据和最大望远镜和星空对话,看它和传说是否对应,摄影家可以拍图片,卖东西的人,办旅馆的人、办交通的人、卖衣服的人,所有和旅游有关的外延产品,我觉得在农民的这种有了一个交易的,这个文化是养你的心的,但是在产业的外延当中,文化不能养你的身吗?一定是可以的。我觉得在贵州,虽然文化扶贫我有时候有点委屈,讲文化的时候都不像说,今天住建部给你多少栋楼,那个给了你什么,文化做不了,它有点委屈,但是对贵州的扶贫来说,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我们虽然觉得艰辛,但是知道它是对的,所以一定坚守。

    主持人:在今天节目最后,请三位嘉宾分别用一句话来表达一下,对于未来文化扶贫结合咱们自己的角度,包括企业、政府、市场的角度,我们用一句话来表达一下对未来文化扶贫有什么样的愿景?简短描述一下,总结一下今天的主题。姜厅长先请?

    姜刚杰:我感觉文化扶贫是大有可为,而且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姚晓英:针对贵州来说,因为大交通的格局是已然成了这个样子,世界在我们眼前正在变小。所以我真正的愿景是通过大家的努力,山高路不远,文善旅不孤,就是文化很丰富,旅途不孤独,这就是我的愿景。

    主持人:为了内心的那一份文化的追求和坚守,再远的路,在路途当中都是值得的。

    杨劲松:我想说的是在保护中坚守,创新中远行。

    主持人:非常感谢三位做客演播室,共同探讨了文化扶贫的话题,也感谢各位的收看,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也期待与您持续分享,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