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大国工匠】择一业终一生,弹丸间的广阔世界——记中药微丸手艺人张雄毅

2017年09月24日 13:16   来源:中国西藏网   李毛卓玛

  中国西藏网讯 9月20日,“大国工匠网络媒体行”来到上海市,采访到了中医药丸剂制作的代表人物,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的技师张雄毅。

  张雄毅是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制药总厂丸剂车间六神丸制丸丸工段组班组长。2006年9月他曾荣获上海中药行业第七届“雷氏杯“职业技能操作比赛高级中药泛丸工第一名;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神丸制作技艺传承人,同年8月,被上海医药集团任命为首席技师。

  

  图为张雄毅现场演示“泛丸”技艺

  工匠的精益求精

  1982年于技校毕业之后,张雄毅就进入了上海雷允上六神丸班组,师从六神丸第五代传承人劳三申。回忆起当年,张雄毅说:“师父用传统的工具,通过双手轻巧翻转,就看到中药细粉慢慢地变成了一粒粒可爱的小药丸,感觉非常好奇。但工具到自己的手上时,却仿佛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根本转不了。当时,师傅给了我半年的时间,练不好反转技术就得离开。我就下了决心,既然来了,哪能说离开就离开!”

  就这样,张雄毅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药丸制作生涯。谈及六神丸纯手工的制作过程,他坦言非常“枯燥”,光药材的收集和处理就需耗时6个月,药丸的制作还需1个月左右。

  时间仅仅是制作一颗小小药丸最基础的成本。纯手工的药丸制作除了对技艺有硬性要求外,也非常考验制丸人的耐心和细心。张雄毅告诉记者,很多药丸非常小,被称作“微丸”。微丸的制作应用的是最原真的手工制作技艺,要求很高。比如,六神丸每丸仅重3.125毫克,直径仅为0.8毫米,而这一粒3毫克多的药丸,在质量和疗效方面都要符合国家标准,堪比微雕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青出于蓝胜于蓝,张雄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上的提高,他泛制出的微丸,粒与粒之间的误差在10微克以内。这种药丸还可按患者的年岁服用,小儿一粒、成人十粒,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剂量的精确性。

  

  图为张雄毅介绍“泛丸”过程

  工艺的薪火相传

  文化需要传承,六神丸制作技艺作为中医药行业的优秀结晶,也面临继承与发展的问题。鉴于目前这种药丸无法机械化生产,如何使这“弹丸之间的功夫”后继有人,是张雄毅最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六神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雄毅在企业的支持下,成立了首席技师工作室,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技艺的传承问题。他已先后带了三批徒弟,分别是70后、80后和90后。当被问及跟师父劳三申严厉的教学方式相比,自己“带徒弟”是否有所不同时,张雄毅表示,当年师父的严格要求正是自己有今天的成就的基础。但他也认为,教学方式需要根据年代、授课对象而及时调整。对于70后的徒弟,他承袭了师父劳三申的做法,采取了手把手教学的方式;对于80后,他努力制造家的氛围,给徒弟们归属感,拉近彼此的距离,关爱徒弟并培养他们的自觉性;而对于90后,他则用亲子的经验去授课,用尽悉心耐心爱心。张雄毅说,自己这些年来的成就也给了徒弟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一点宽慰,从而使他们的子女能安心学习制作六神丸的技艺。

  

  图为上海雷允上药业员工包装六神丸

  匠心依旧

  张雄毅介绍,微丸制作本身耗时长,学会这门技艺更是得花上好几年的功夫:“经过三年的学习能学会各个工序的操作,但要让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从第一道分序开始到最后的整体能够一气呵成、融会贯通,这还得再学两年。那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微丸制作人。”当年,他也曾对学习这门技艺有过动摇,但经过同为制药厂员工的母亲谆谆教导,他选择了继续走下去。现在,看到企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想到制丸工艺的传承之路,以及徒弟们认真求学的精神,他更加坚定地走了下来。

  择一业,终一生。“弹丸”之间,正是张雄毅的广阔世界。(中国西藏网 图、文/李毛卓玛)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