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保障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正逐步形成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食品报:保障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正逐步形成

2015年06月17日 14:12   来源:中国食品报   

  6月15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此次活动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央文明办、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卫计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粮食局、中国科协等18家部委及相关单位共同举办。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在讲话中指出,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以“尚德守法 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要以宣传贯彻新食品安全法为契机,增强企业守法诚信意识,提高政府依法监管水平,拓展人民群众参与有效途径。努力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治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

  数字说话

  食品

  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监管三司司长王红:

  今年上半年,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种类涉及粮食及其制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水产品1159批次。其中,合格1125批次,不合格34批次。对于查处的不合格产品,目前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于第一时间开展核查处置。

  农产品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程金根:

  今年上半年,农业部组织91家检测机构,开展了两个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共抽检了31个省(区、市)、152个大中城市、4大类食用农产品、96个品种、20948个样品,检测指标94项,总体合格率为96.2%。其中,蔬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2%、96.4%、99.4%和94.8%,畜产品“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9%,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稳中趋好。

  进出口食品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5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来自179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实施严格检验检疫监管,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927批次、4142吨、1275万美元。不合格进口食品涉及79个国家或地区,不合格进口食品几乎涉及所有食品种类,其中主要包括:饮料、糕点饼干、糖类、粮谷及制品、酒类、水产品、乳制品、调味品、干坚果等种类。

  造成进口食品不合格的原因较多,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标等安全卫生问题较为突出,占到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6%。其中,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的共233批次,主要为糕点饼干、调味品和饮料中苯甲酸超标,饮料中酸性红超标,酒类、糕点饼干、饮料等食品中山梨酸超标等问题。微生物污染的共153批次,主要为糕点饼干、饮料、粮谷及制品等食品中菌落总数超标,水产品、肉类、饮料中检出沙门氏菌,水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等问题;污染物超标的共44批次,主要为调味品中砷超标,酒类、糖类中铜超标,乳制品、饮料中亚硝酸盐超标等问题。

  观点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表示,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积极回应了公众对法治的期待,体现依法治理的理念,坚持生命健康至上的原则,建立最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社会共治”。改善食品安全状况迫切需要实行社会共治,形成政府、企业、行业、个人等主体多元协作,法律、技术、舆论等治理机制协调整合,从农田到餐桌等环节无缝对接的治理格局。其中,法治具有基础性意义,必须先行。韩大元强调,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要积极探索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机制:一是尽快制定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以利于执法标准的统一,使这部法成为“有牙齿”的法律。二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做好法律解释工作,并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三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过硬的专业化队伍,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人才支撑。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活动,积极培育食品安全法治文化,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法治化水平。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庵上湖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与会并介绍,庵上湖村坚持种植“良心菜”,从源头管住乱用药肥,打造知名品牌,已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其具体措施是:成立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筹资购买农药残留速测设备,对每家每户瓜菜进行农残检测。对检测农药超标的瓜菜,进行集中销毁。成立庵上湖瓜菜合作社,规范标准化生产,拒绝违禁农药,引导农民种良心菜,实行党员包户、干部包区,社员进行积分考核,年底分红和积分挂钩,并成立内部信用资金互助,只要食品安全做得好,社员借款实行不担保不抵押,信誉借款,积分得的越高,借款利率就越低。在生产资料供应中,实行批发价出售,不挣社员一分钱,从源头管住乱用药肥。

  媒体代表魏铭言表示,媒体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理性认知。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媒体的宣传报道应真实、公正。对于目前通过纷繁散杂成百上千个新媒体平台,在朋友圈里“野蛮生长”的食品安全谣言,如何辟谣,应形成全社会合力。

  各地行动

  全国各地精心部署宣传周活动安排,以形成全国范围内主题统一、上下呼应的宣传格局:

  四川:举办“尚德守法 食品安全”大型晚会,解读新食品安全法,发布食品抽检信息,宣传诚信经营典型,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

  重庆:在省级电视台推出“食品药品安全播报”电视专栏,展示监管动态,追踪投诉线索,解析不实传言。

  山东:围绕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疑点问题,摄制食品安全系列科普片《食品安全专家一点通》,在山东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播放。

  江西:摄制“舌尖上的食品安全”专题片,全景展示现代食品科技和工业发展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广西:制作播出食品安全系列情景广播短剧,提示公众常见消费误区,普及饮食安全知识。

  福建:拍摄系列“微电影”《瓜儿岛的故事》;印发卡通版《中小学生饮食用药安全指导手册》《老年人饮食用药安全知识读本》20万册。

  贵州: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组织新闻媒体、消费者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食品生产企业和技术检验检测机构现场观摩,亲身体验食品安全科技保障措施。

  河南:举办“生态文明与食品安全”高峰论坛,探讨食品源头的生态保护与食品安全问题。

  内蒙古:举办“首届食品安全高层对话会”,邀请社会各界代表“把脉”内蒙古食品安全现状,为下一步工作建言献策。

  河北:举办新食品安全法巡回展览,开展“尚德守法 社会共治”——食品安全校园行和食品安全大讲堂活动。

  吉林:举办“强化行刑衔接、严打食安犯罪”成果展,彰显落实“四个最严”的工作理念和创新举措。

  安徽:组织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深入基层普及食品安全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湖北:开通“湖北食美药安”科普宣传微信公众号,推出“安安”和“美美”两个卡通形象,通过富有趣味的网络化图文表达,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科普传播力。

  云南:开通手机报、微信等平台,广泛运用新媒体手段,将科普知识直接传递到公众手中。

  浙江:举办“青春使命——食品安全+”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激发青年学生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热情和活力。

  本报记者  王薇  高娜/文  唐卫/摄

(责任编辑:段丹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