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业转型观察(下):正在发生的未来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青岛工业转型观察(下):正在发生的未来

2015年09月21日 14:29   来源:青岛日报   

  青岛日报7月17日讯 也许,上下班时工厂的门口再也看不到汹涌的人潮,螺丝钉般被“拧”在生产线上的是智慧的机器,而不是人;

  也许,工业区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了无生趣,它们形态各异、风格多元,更为和谐地与生活、环境融合;

  也许,“蓝领”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只存留在厚厚的词典里,与制造业的工作样态和出入写字楼的所谓“白领”并无二致……

  这不是想象。

  立基于不久前发布的《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立基于青岛企业的生动实践,我们眺望——青岛工业呈现出的将是远比这些场景更为精彩、更为丰富、更为激动人心的全新可能。

  这并不遥远,这是正在发生的未来。

  一个《方案》撬动的……

  《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发布的第二天,张金凯的电话就被打爆了。

  作为市经信委网络与信息化推进处处长,青岛的企业界急切地想从他这里了解更多和《方案》相关的“第一手”内容。

  很显然,在这些拥有灵敏嗅觉的企业眼中,这份《方案》可不是一般的政策文件。在这座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上,它用互联网重新命名了青岛工业,用前所未有的颠覆性视角,框定着这座城市工业的未来,更用诸多扎实的举措勾勒着前进的“路线图”……

  这一切,都让青岛的企业家们感到振奋。“它非但直面当下企业界对未来最大的困惑,更给出了清晰的方向,堪称是青岛工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第一份 ‘顶层设计’。其中,有互联网工业的战略指向,更有着对于每个企业而言巨大的发展机会。”赛轮金宇集团副总裁朱小兵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这份企业界的共识,正是当初市经信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着手起草这份《方案》时设定的目标。

  早在一年之前,当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还没有被正式提及、充分讨论的时候,他们就已着手研究;正式起草更是用去了大半年的时间,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期间历经数轮的专家讨论,以及对多达24个企业的逐一调研……“《方案》要聚合国内外互联网工业领域最前沿的智慧,同时又深深植根于城市实际,为青岛工业转型找到方向。”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说。

  他的初衷实现了。《方案》不仅成功激起了青岛企业界的热情,甚至让青岛成为其他城市学习的对象、追赶的目标。在不久前闭幕的青岛国际软件博览会上,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就表示,青岛在全国城市中率先出台 “互联网工业行动方案”,将有望让青岛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占得先机。“青岛的《方案》定位比较高,路径清晰,有许多非常好的做法。”宁家骏说,“在全国的城市中青岛应该说是先行一步,青岛很有可能借此成为环渤海区域推动互联网工业的创新中心。”

  当然,《方案》出台绝非一劳永逸。项阳青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如何尽快让《方案》落地。目前,面向企业的大规模培训已经全面展开,他想借此让企业在《方案》的框架中找到各自的定位,同时也让政府明确企业的需求。

  他介绍,针对那些想向互联网工业转型但又不知如何着手的,政府将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国内外专家组建专家咨询小组,一对一地解决企业的问题。而对于那些找到路径却苦于没有资金的企业,扶植政策、政府的基金将及时跟进给予帮助。

  “我们全委都在转向。”项阳青说,“围绕《方案》,各个处室‘对号入座’,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帮助企业加快转型,进而推动青岛工业完成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而据记者了解,两支专门支持互联网工业的政府引导基金已经募集完毕,撬动资本将以十亿计。

  “555目标”勾勒出的……

  青岛工业开始了最为彻底、最为华丽的转身。所有的人都被美好的未来激励着。而在所有热切的谈论中,“555”是出现最多的高频词。

  它其实是《方案》设定的一个青岛发展互联网工业的具体目标:力争到2020年,培育5个全国领先、行业主导的互联网工业平台;打造50个智能工厂或互联工厂;建设500条(个)自动化生产线或数字化车间。

  在它们的推动之下,青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

  “555目标”勾勒着青岛互联网工业在5年之后的基本轮廓,所呈现出的产业样态,以及所能拥有的雄厚实力。

  但是,它之所以被广泛的讨论,并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它让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层级的企业,都找到了转型互联网工业的发力点及不断升级的路径。完全开放的大平台、互联工厂以及数字化生产线,既是互联网工业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同时也为企业升级清晰地标注出了指向的“路标”。

  城阳一家生产金属管材的企业,原本对改造升级的方向还充满犹疑,但《方案》出台后,该企业负责人果断决策,“现在还没有能力打造平台,但我们完全应该在50个智能工厂中,谋得一席之地。”

  而青岛机械工业总公司的总经理马小维,则把目标锁定为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绿色筑造平台。在成功收购德国顶级铸造企业昆格瓦格纳公司(Künkel-Wagner简称KW)后,青岛机械拥有了铸造领域的高端核心技术。这让他有底气建设中国第一家绿色铸造智能工厂。目前这一正由德国专家规划、设计的项目,已成功拿到了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专项”的资金支持。

  但马小维的“野心”不止于此。他的目标是通过并购进入全球铸造装备行业的第一梯队,进而联合以德国为主的全球顶级企业,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铸造工厂交钥匙工程。“我们要搭建聚合全球顶级的绿色铸造企业的平台,通过新商业模式的复制,在国内建立一批绿色铸造智能工厂。”他说,“铸造是机械之母,发展互联网工业有太多的老旧企业需要改造,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在《方案》对平台的描述中并没有提及绿色铸造,但是像马小维这样,被“555目标”激发的企业家绝不是个案。这就是市场的力量,人们永远不会预知在什么领域会迸发出怎样的能量。

  “‘555目标’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它只是出示了一个方向,而不是削足适履般地限制企业的发展。”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鼓励企业创新,相信到时候数字一定会有不小的突破。”

  更深刻的颠覆……

  随着数字化车间、互联工厂以及产业大平台的不断出现,一个全新互联网工业形态将从根本上颠覆人们对青岛制造的传统印象。

  也许有一天,像现在的海尔一样,一个个“黑灯工厂”将成为常态。忙碌的生产线上,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只有几个盛满元件的盒子依序排在流水线进口处等待装配。机械手臂准确地从盒子中拿出一个元件,放在传感器下扫描条码,然后将元件置于流水线上,另一只机械手臂则根据条码显示的产品类型进行自动装配,随即,元件自动被导入下一个生产环节……

  而在这一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场景背后,是一个更为智慧的完全互联的大系统。不只是机器与机器之间、机器与原料之间的互联互通,而是囊括原料、设计、制造、物流、销售等所有和制造相关的环节均已实现“网络化生存”。

  当然,颠覆的不仅仅是制造本身。就像一块块多米诺骨牌,一系列更为深刻的改变将随着工业的转型而被从根本上改写。

  最深刻的变化,可能是一直以来规模制胜的制造逻辑将不复存在。由于打破了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定制之间的对立,过去那种必须海量生产、海量用户,做到亿万级,一条牛仔裤要卖13亿条才能成功的时代,将不复存在。

  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之下,人们想要的不再是“大路货”,而是“限量版”,是小批量制作,不断地迭代。“一个生意,只要精准地满足100万人的爱好就足够了。”一位专家说。

  这样的变革,无疑让千千万万的创客们遇到了一个最好的时代,无疑为全社会的创新准备好了最丰厚的土壤。

  满足用户多元、分殊的需求,互联网工业时代,开放、平台化成为制造业的生存逻辑。创客们因此将拥有最炫的舞台。所有创新的想法面对的都将是拥抱的臂膀,而不再是高高的围墙。

  一个年轻的创客,可以轻易地成为一个世界级公司的 “合伙人”,他独特的技术、设计,甚至仅仅是一个想法,获得的将是世界级资源的支持。

  “专做自己最擅长的,而不再是像传统的创业者那样,从零开始,一轮轮地融资,不断地扩大团队,不断地‘被迫’进入一些陌生的领域。”一位多次创业的创客这样设想自己与制造平台的合作。

  其实,这不是空谈,就在当下的青岛,在海尔、红领的平台上,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就像有人形容的那样,当下,我们正步入互联网工业时代,正迎来“寒武纪式爆发”。就像物种的爆发式增长一样,一定会有更多的商业模式、更多的商业样态以令人吃惊的速度颠覆过去、重塑未来。

  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但我们相信,这座城市有能力将未来创造出来。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