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业转型观察(上):迈向互联网工业新时代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青岛工业转型观察(上):迈向互联网工业新时代

2015年09月21日 14:28   来源:青岛日报   

  青岛日报6月30日讯 《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

  力争到 2020年,培育5个全国领先、行业主导的互联网工业平台,打造50个智能工厂或互联工厂,建设500条(个)自动化生产线或数字化车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青岛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互联网工业领军城市,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率先走在前列

  4月的一天,海尔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站在了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的讲台——在这个惯常召开政务会议的场合,张瑞敏让所有参会者,再次经受了互联网制造的头脑风暴!

  他讲述的依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海尔的转型与发展。不过听众换了。不再是海尔的员工,也不是外界好奇的企业家和商学院的观察者。会场里,包括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这座城市的决策者们悉数到场……

  这是一个颇具意味的场景。

  它恰切地传递着这座城市推动青岛工业转型的新逻辑——自上而下的政府倡导和战略决策,自下而上的企业实践和个性化探索,这种上下合而为一的合力,推动青岛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寻找着产业升级的新路径,这个路径的崭新指向是—— 互联网工业!

  “生死之战”

  当下,“互联网工业”被看做是决定这座城市工业命运的“生死之战”,是青岛工业发展历程中又一次的“革命”。

  即使在“互联网+”被谈论得似乎有些过于热烈的语境之下,这一充满危机感与紧迫感的判断,相信依然会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一直以来,工业始终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不用去刻意追溯新中国成立初期 “上青天”那一线城市的 “江湖地位”。就是现在,盘点青岛工业的家底,也绝对称得上殷实:不菲的总量——1700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颇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拥有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十条千亿级产业链;拥有海尔、海信、青啤等众多世界级的领军企业;强力推进的老企业搬迁,正从空间和能级上让老企业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一切,都为工业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同样承受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青岛工业的表现也还不错。去年,36个工业大类中,有23个利润实现同比增长,有12个利润增幅超过10%。作为制造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利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近五成,贡献率达40%,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高出3.5个百分点。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青岛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309.3,较同期又提高了15.8个百分点。

  但是,这一切丝毫不能冲淡这座城市对制造业未来的焦灼。“青岛工业其实就处在悬崖边上,‘升腾’和 ‘跌落’就看这一战的成败。”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这样评价。

  “先知先觉”

  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判断,项阳青说,是这座城市中,那些对市场变化有着超强敏感的优秀企业,用他们的探索与实践,给出了清晰而真切的理由。

  张瑞敏曾经算过一笔账。1999年,海尔在美国南卡建厂,当时美国工人的工资是海尔本土员工的19到20倍。但是现在,随着国内用工成本的上升,这个差距缩小到只有4倍。与此相应的,是国内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从美国南卡到新泽西的距离和从青岛到上海相当,一趟下来,汽油费国内是美国两倍,过路过桥费更高达18倍。

  成本的此消彼长,快速地吞噬着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但更深刻的危机不止于此。崭新的互联网时代,正在重新定义竞争的法则,让曾经熟稔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正在“失效”。

  一个青岛企业家曾感慨万千地说,互联网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而现在用户“太难伺候了”。需要一个什么东西,提出来你就要马上满足,如不能满足他就会找别人了。一个美国客户,他说要一个什么东西,你说拿到中国代工三个月以后给他,根本不可能……

  用户时代的到来,逼迫着青岛一批优秀企业“先知先觉”。

  它们看到了在互联网冲击之下,制造业巨大的生存危机。更重要的是,它们用自己的大胆实践,展现出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之后,那些令人惊叹的可能性。

  早在2007年,海尔就以“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启动,开始全面拥抱互联网。如今,网络时代的海尔,正在以深度转型的推进意志,进入一个互联网创业的崭新时代。“雷神”、“车小微”、“水盒子”……一个个员工在转型为平台化的企业上成为创客。而它在制造领域建立的“互联工厂”,因其理念和技术的领先,让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都不无警惕,甚至取消了有海尔成员在内的一个国家级代表团在德国的相应参观。

  红领是另一个激进的探索者。它用11年的时间,投入2.6亿元资金进行的互联网改造,让这家传统的服装企业在全球第一个完全实现了西装百分之百 “个性化定制”。用户不仅可以在一分钟内拥有专属于自己的版型,还可以在网上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款式、面料、裁剪、纽扣的样式数量、刺绣的内容,甚至每一处缝衣线的颜色和缝法……7个工作日后,用户就会收到这套完全由自己定制的西装。正是依托这一新模式,在“利润比刀片还要薄”的服装行业,红领的利润却以150%的速度在增长。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企业的“先知先觉”在青岛并非个案。在家电、电子、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机械、橡胶等多个行业,青岛都有不少的企业在尝试与互联网的融合。在市经信委2014年选编的一本 “互联网工业的典型案例”中,收录的企业就超过了20家。

  “全面落地”

  先锋企业的探索,代表着当代青岛工业的独特内涵。但显然,青岛工业还急需一个整体升级。

  “用‘互联网工业’的标准来衡量,青岛工业发展在个体形态上依然参差不齐。”有关专家表示,“我们优秀的企业可以说已经到了4.0的水平,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但大量的企业还停留在生产线自动化的2.0、3.0水平,还有些甚至处在1.0的状态。”

  显然,视发展“互联网工业”为“生死之战”的青岛,并不满足于只拥有“明星企业”,人们要的是青岛工业整体的“互联网化”。

  应该说,这是一个充满“野心”的企图。仔细观察当前被热议的《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日本的重振战略制造业草案、韩国制造业革新3.0战略……可以发现,虽然把互联网当作新一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力已成共识,但推进的路径、实践的模式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像10多年前消费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前夜,所有人都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但却迷茫于找不到通达未来的现实路径。“很多企业的现实处境就是‘老虎啃天,无从下口’。”一位观察者说得很形象。

  那青岛如何让“互联网工业”走下未来的云端,在当下全面“落地”?

  “要打赢这场仗,仅靠企业‘孤军奋战’不行,政府单纯的‘一厢情愿’也不行。”项阳青说,“政府的‘有形之手’必须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共同发力。”

  当然,就像企业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需要转型一样,推动“互联网工业”,政府“有形之手”的发力方式同样需要转变。

  以前,传统的工业经济运行模式之下,政府主要通过技改贴息等方式推动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增强研发实力,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开放、协同、共享正在成为主流,老的方式变得“无的放矢”,不能适应。过去,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展会,给企业搭台营销产品,补贴企业建设直营店,帮企业完善销售网络,但是现在,个性化定制、网络营销似乎也在让这些方式日益边缘化……

  什么样的“有形之手”?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就是让政府成为“系统服务的集成者”。

  有关负责人介绍,政府就是搭建平台,聚合专家、相关的服务机构,根据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服务。他说:“企业发展水平不同,需求也不同。比如,有的急需解决的只是关键工序的数控化,有的水平高一点可能是如何实现整条生产线的机器换人,还有的更高,是如何搭建产业平台……政府就要一个个地掌握这些需求,提供切实的服务。”

  “帮要帮在‘点’上,而不是笼统地下通知、发号召。”该负责人说。

  “再次领跑”

  就在不久前,由市经信委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首期 “传统企业转型与互联网”专题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青岛50多家中小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在北大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培训。“北大的专家面对面地解答了我们企业对互联网工业转型的困惑,收获很大。”妙府老酒董事长于秦峰说。

  这是青岛推动 “互联网工业”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举措。而记者了解到,由市经信委历时近半年的调研、几易其稿的《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目前已获市政府批准下发。

  这份方案确立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培育5个全国领先、行业主导的互联网工业平台,打造50个智能工厂或互联工厂,建设500条(个)自动化生产线或数字化车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青岛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互联网工业领军城市,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率先走在前列。

  对于目标的达成,人们信心满满。有关人士分析,“互联网工业”虽然是全新的挑战,但是作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青岛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在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采购营销网络化和装备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已经拥有了不错的基础,发展“互联网工业”拥有了较好的支撑环境。

  统计显示,青岛两化融合指数达到了71.2,在全国居领先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0个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设计信息化普及率达到69%,ERP(企业资源计划)上线率达到65%。

  更重要的是,悠久的制造业形成的历史积淀,让青岛有了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拥有鲜明精神气质的“青岛企业家”群体。一批具备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特别是一批青年企业家,正在成为青岛互联网工业的中坚。毫无疑问,他们使青岛工业具备更丰满的“互联网气质”。

  工业振兴的时钟已经被这座城市有力地拨快了。在这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人们有理由期待这座城市会再次引领工业发展潮流。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