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各位好,这里是中国经济网2015两会特别报道“四个全面”进行时,我是主持人龙煦霏。今天我们演播室有幸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生物技术学者、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先生,王院长你好。  [03-05 16:16]

王海波:
  你好,大家好。  [03-05 16:17]

主持人:
  我们知道每年两会大家最关注的就是代表、委员又提出了哪些关乎我们民生的话题,那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今年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提案和建议呢?  [03-05 16:17]

王海波:
  我今年带来五份提案,其中两份关于农村义务教育,这两份义务教育的提案当中,一份是关心基层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还有一份是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的严格管理问题,这两个提案一个是帮助教师改善待遇,第二个是加强教师的管理,目的是推进农村教育的提升。另外是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的,一个是关于农村市场,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农贸市场,经常有一些不合格的食品出现,而这些食品大多是卖给一些老人和小孩食用,由于孩子没有判断力,而老人又舍不得扔掉,就会把这些有害的食品吃掉,对他们危害很大。我说加强基层食品市场的监管,还老人孩子以真正的幸福。  [03-05 16:18]

主持人:
  弱势群体。  [03-05 16:19]

王海波:
  对,关心这些弱势群体。再一个就是关心重金属的排放,我建议把重金属也作为食品检测的对象,因为重金属带来的危害十分大,而且是长期持久的,是短期不容易见到的。那么再有一个是关于扶贫的,关于扶贫的问题我认为是必须瞄准国家的扶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培养农村的“造血”能力。而培养农村的“造血”能力必须要智慧扶贫,防止农村照抄照搬其他地方的模式和内容,从而导致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这样不但脱不了贫,还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就是扶贫更主要的是把人扶起来,要把人扶到能够自生自立自强。  [03-05 16:20]

主持人:
  听了您的提案,我觉得好多东西虽然是很细微的,却是很多老百姓都会遇到的,尤其是我们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其实之前,我在做其他节目的时候,有来自于贫困山区的小孩,他们说其实他们很想学知识,但是可能由于当地老师的水平有限,就导致好多孩子虽然可以去上学,但是他们学不到新的东西。其实一些老师他们自己也有苦衷,可能好多因为待遇问题,包括他们自己生活的目标等等的困惑,即使他们愿意留在乡村,但是好多的现实是不允许的。  [03-05 16:21]

王海波:
  对,是这样的,他们的待遇低,有的还解决不了住房问题,而且大都上有老下有小,因为自己得不到相应的经济支撑,他们也很难去提升和发展自己,也很难养成自己作为人民教师应有的自尊自信,其实在这样的压力下,也影响了他教育孩子。所以给他们增加投入,不光是让他们改善生活,也是对全国人民的关怀。  [03-05 16:22]

主持人:
  我注意到您今年有一些建言关于科教界重点论问题,我怎么来理解这个重点论?  [03-05 16:23]

王海波:
  这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重点话题,虽然我在科技战线,但我对教育也有研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自尊,但是有两个问题常常让我们国人感到气短,一个就是中国缺乏高层次的、高水平的人才,另一个是中国缺少重大的,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教育和科技部门多年来一直把解决这两大问题作为重要任务来推进,包括强调“好钢使在刀刃上”,“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支持、重点倾斜”,扶植了一批重点的学校,小学、中学、大学都有,也同时扶植了一大批重点的研究机构,开了一大批重点研究项目,但是有的实施已经快30年了,效果很不明显,近20年来,即使增加了很大的投入,也依然效果不明显,这样已经形成了两个很尴尬的事情。  [03-05 16:24]

主持人:
  其实您说的这一点,不光是重点学校,一个学校里边还分重点班,实验班和基础班,我当时上学的时候,我们一共是16个班级,全年级是1000多人,然后就有一个班就是所谓的重点班或者叫实验班,这个班的学生基本上往中国最顶尖的学校,比如清华、北大,或者出国申请哈弗这些学校,是为申请名校准备的。他们很多教学方法、进度,都比我们普通班的学生要快很多,当时感觉这些学生其实挺高大上的,挺牛气,但实际他们真正走到社会当中,我注意到好多同学他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他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在某一部分还是有欠缺的,您怎么来看这个现象?  [03-05 16:26]

王海波:
  其实这就是我们重点论做法的恶果,重点论的这种做法,其实有一个良好的初衷,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是没有意料到的。建重点学校的时候,我们希望是用有限的资金,通过扶植一个高水平的学校,来培养一些重要的人才,能够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结果设立这些重点学校以后,推动了应试教育的产生,本来我们的高考是一个很正常的选拔人才的手段,当年的高考是很正常的,但是后来因为有了重点学校以后呢,人们就把进入重点作为目标,于是教育就失去了它原来的理性和秩序,人们更重要的是想如何进入重点学校,因为人们认为进入重点学校就会有一个辉煌的人生。  [03-05 16:28]

王海波:
  其实呢,这种情况下大家在关心教育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不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为社会做出奉献的能力训练,而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为了竞争,重点学的设立其实是导致了恶性的竞争。本来我们全国的很多大学都是有特色的、有价值的、有存在的意义的,但是,我们把某些学校作为重点,那么这些重点学校经过重点支持以后,又被学生和家长作为重要的攻关和努力的对象,搞得这些学校也不很安宁,重点学校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重起来,没有沿着国家培养人才的方向发展重点的学校,那种不是重点的学校被严重的边缘化,它们的地位处境就变得很尴尬。  [03-05 16:30]

王海波:
  以前我们讨论不同大学的时候,只是说这个大学哪方面好,哪方面差,哪个大学有特色,你要学什么专业应该到什么大学去。现在不是了,现在只要不是重点学校毕业的学生,都会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甚至还有人一谈到非重点学校,就会嗤之以鼻,这样就是导致了社会的一种分化,等于是进入非重点学校的孩子,那就一定是没有本事的,进入重点学校的孩子就是有本事,这种本事的获得只是考了一个高分。过去我们上学的时候,一般不听老师的辅导班,我们甚至也不喜欢去听辅导班的那种学生,或者那种学生是不被看好的,但后来呢,辅导班竟然成为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时为什么人们看不上辅导班呢?是认为老师讲课讲得不好才需要办辅导班,这个学生因为没有学好才需要去听辅导班。  [03-05 16:31]

主持人:
  也就需要额外的时间,把原本应该课堂45分钟消化的东西再讲一遍。  [03-05 16:33]

王海波:
  有的辅导班就是专门针对应试的,你可能不懂这个题目,但是你按照他的答题规则就可以得高分,那么这样的就是害人误国了。其实很多家长拿很多钱供孩子上学,这个孩子想学知识,但是因为这么一种恶性的竞争,他就难以安静地学知识了,所以说这种重点的再教育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家可能感同身受。  [03-05 16:33]

主持人:
  其实所谓的重点论不仅是给孩子套上枷锁,家长也是。现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找门道,家长觉得只有进了重点学校才能有好的大学,只有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工作,这是必然的,我是鞍山市第一中学,可能是我们全省四大重点之一,当时觉得鞍山市一中的同学就一定会考到全国各地的名校,而其他比如说我们当时还有一个三中、八中和鞍钢高中,其实也是市里面的重点,但是好多人就觉得这样的学校的学生,可能不见得有一中的学生未来的发展好,其实这个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打破了那种教育的公平,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其实很多东西学生应该有受这种教育和被公平对待的权利,因为我是85后,我们高考那段时间家长在我们身上倾注的精力就很多了,而我在初中的时候,如果不上课外辅导班的话,会惹我初中的班主任不高兴,而这个不高兴就会转化到平时上课当中,其实在这方面我是感同身受的。  [03-05 16:36]

王海波:
  对,其实你要不去上辅导班,也真的会吃亏的。  [03-05 16:39]

主持人:
  对,因为他讲的东西和考试的内容是相关。  [03-05 16:40]

王海波:
  而且因为有了这种重点学校,导致了各种辅导班的产生,导致了我们的义务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有的时候在义务教育阶段,在正式的课堂上就听不到该听的知识,甚至还有的学校,是专门培养上研究生的学生,研究生考几门课他就学几门课,这样让他们的知识结构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严重局限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03-05 16:41]

王海波:
  我们科技方面受重点论的影响也非常地严重,因为重点论的这种思维,就要建重点实验室,重点的研究机构,要设重点项目。包括我们发展科技要搞规划,搞规划是重要的,应该说本来这个事情是要抓重点的,抓重点这是一种方法论,但是我们之所以谈重点论,是因为它并不是一种方法论了,而是它导致了很多其他问题的产生,使事物的本质扭曲了,重点论最重要的是导致了恶性竞争,刚才说学校,本来我们有很多学校都不错,自从分了重点和非重点,这些非重点消沉下去,重点趾高气昂,但是它们都没有把精力放在国家的需要上,也没有为孩子的成长做努力,同样,科研上也是。  [03-05 16:42]

王海波:
  科研上,因为过去我们的钱少,我们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本来重点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国家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很少,因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土壤还不肥沃,我们的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一定要国家来支持,那么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需要国家来帮助培育一个非常肥沃的技术创新的土壤。这些需要国家做大量基础性的研究,主要为整个社会将来依托科技推动发展、推动进步打基础,这个一定是公益性的,是大家都可用的,是国家需要来做的事情。  [03-05 16:43]

王海波:
  要做的话,这种有限的资源分配,又要分配给少数人,那么大家都不甘落后,都想成为重点研究机构,都想拿到重点的项目,而且本来没有这方面研究的人,也为了在这种重点项目的支持当中分一杯羹,也要重新设立,这就导致了大量重复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团队建设,那么重复以后呢,就导致恶性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就会引起一大堆额外的问题,往往那些最善于搞科研的人,最善于思考问题的人,最不关心名利地位的人,他们往往容易被边缘化,他们选不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科技投入,成了一种机械的、教条的科研效果的评价方式。  [03-05 16:44]

王海波:
  特别把基础研究变成了发表论文,为发论文而发论文,只看论文发在什么刊物上,影响因子是多少,并不看你这篇论文到底在研究和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新的思想提出来,有什么新的理念提出来,这些科研本来的东西没有了,只是成为一种量化的东西。那么技术创新来讲,国家支持技术创新,设立了很多种奖励,这种技术创新为了得奖而得奖,至于对生产、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用,大家不关心,只要有利于获奖就可以了。  [03-05 16:46]

王海波:
  后来也导致我们的科研评价越来越异化,越来越本末倒置,最后就是所有的这些评价,使事物更加地扭曲,或不断地向扭曲化的方向发展。应该说重点学校的这种办法使教育发生了扭曲,重点实验室和重点项目的设立使科研的评价异化,使科研管理也异化,使科研本身也异化,科研是什么?就是为了发表论文,获得成果,这样获得名利,有了名和利以后,你就可以拿到更多的项目,做更多的科研成果,这样就形成一个单位和个人为了自己名利地位的一种循环,至于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需要的事情,没人管了,这就是当今科研领域的很多情况。  [03-05 16:46]

王海波:
  那么现在的一些教授和研究员忽然发现,就是近十年来同行忽然变多,相似的大学研究机构、研究团队也越来越多。等于是国家增加了很多的投入,没有增强国民经济各领域的覆盖,没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形成扎实的创新。结果都是文章的数量上升,我们的论文已经在国际上排第二位,但是哪一个新的发现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投入了这么多钱,而我们还没有一个大的科学发现可以引领整个世界的科技界的改变和跟随,我们过去讲跟随,现在还一直有很强的跟随痕迹,在别人后面跟随,照着人家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去做事,那永远都找不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  [03-05 16:47]

主持人:
  我觉得您说的这个特别好,我之前在听我们传媒大学有一个长江学者胡老师他讲课的时候,他说做国外访问学者的时候,有人说胡老师你最近研究什么项目,这个项目基于国外哪个学者哪一个理论研究出来的?当时胡老师说我为什么要基于国外的某个学者的言论去研究。现在有一种现象,基本上国内很多学术界好像必须基于某一种学科,比如美学、艺术学,然后你才能研究东西,才有价值。如果说你完全原创的,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的领域的话,可能觉得你这个研究并不是他们觉得所谓的高大上的东西,这种现象很多的。  [03-05 16:50]

王海波:
  要看影响因子,最好用外文发表,这个问题就是大家都感同身受的,就是这些文章对于学生来讲可能只对毕业有用,对毕业以后参加工作来讲,只对职称有用,对将来涨工资或者是评更多的其他的名衔有用,真正大家讨论这些东西,真的很少考虑。  [03-05 16:53]

主持人:
  你对重点论现在呈现出来的效果表现质疑,但是有人拿这个理论说了,我们有一个叫主要矛盾,所有的事情都要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去解决,您的这个重点论和它这个所谓的抓主要矛盾,是不是有相冲的地方,我们怎么去理解?  [03-05 16:56]

王海波:
  这不相冲,作为方法论来讲,做任何事情,看待任何问题,都是有重点的,都是有先有后的。我所说的这个重点论,它是事物本来有原本的本质。评价一个方法正确与否,该不该,要看它的效果的,我是看科技和教育领域里的重点论的做法导致了事物向他本来面目上相反的方向发展,因为设重点学校,导致了教育的扭曲,因为设太多的所谓的重点项目,那么每个科研单位都想在这个重大专项当中去占有一席之地,最后导致我们现在科研单位数量很多,但是都在趋同化、同质化的发展,这种情况显然不是在抓重点,不再是那种方法论意义上的重点论,是被我们传统观念当中爱分高低贵贱的文化枷锁束缚了。  [03-05 17:11]

王海波: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总爱把事物分出一个高低贵贱,科研效果分出高低贵贱,教育要分出高低贵贱,但是这个高是建立在个人和单位的局部利益上的,并没有站在整个民族的利益上,我想就刚才谈到的重点论和哲学方法论的问题,包括我们接受访谈,我们谈问题是从前往后谈,做任何事都是这样的,我所说的重点论问题是采用这种措施和方法产生的效果导致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终止。所以我今天接受这个访谈,我想阐述的一种观点,就是尽快终结教育和科研领域里的重点论做法。  [03-05 17:13]

主持人:
  的确,也就是说在这个事物本身已经马上要偏离它初衷和本质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停止。它并不是在发展重点论,它好像使人更加的功利了,更加为了追求名利而去放弃一些学习,包括科学的一种精神。  [03-05 17:14]

王海波: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那是要扎扎实实的,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才,实际上也助长了这些错误做法。这个人有才能,有水平,是通过考试测试能测出来的,但是他未来能不能有很大的成就,一定是要拉开一个场子,一个巨大的实践的基地,让实践来说话,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具备创造才能和很多的才华,最终是要靠历史来总结。我们不能在起跑线上判定谁是冠军,也不能在跑的过程当中判定谁是冠军,也许最先起跑的人他是最后一名,也许在中间暂时领先的人,他也不能拿冠军,这只是一段过程,最终要看结果,满足一项事物的完整过程后,要做出最后的评判和判断。  [03-05 17:15]

主持人:
  说到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多人最习惯的解决方式就是加大投入,但是似乎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怎么去解决?  [03-05 17:17]

王海波:
  加大投入为什么没有好的效果,就是把希望寄托于少数人。这实际上是对科研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其实对于科学研究、科学成就,投入只是一方面。创造性是科研的重要因素,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决定因素,这种财力物力的投入,是保证创作性能够得以实现的一种条件因素,当满足基本保障条件的时候,如果不再去扩展更多的头脑参与,更多的具有创造性智慧的大脑参与,这个时候再增加投入实际上是没用的。  [03-05 17:21]

王海波:
  我们说现在国家经济发达了,我们有钱来投入科技和教育了,我们的教育投入要超过GDP比重的4%,我们的科研经费要超过GDP比重的2%,我们钱多了,这种钱多是一种资源,但是作为创造性的资源,人是更加重要的因素。我们实际上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如果我们总把希望寄托在少数人身上,我们建学校也是把希望寄托在少数学校,我们培养人才也是把希望寄托在少数人才,当你寄托于少数人的时候,其实这些少数人,这些少数单位他们的压力也非常大,所以重点论下无赢家,重点论受益者最后所受的益也不是真正的益,对国家不是益,对个人也不是益。  [03-05 17:25]

王海波:
  可能为了进重点,为了保重点,为了守重点,成为了他巨大的包袱,使他不敢放开来研究重大、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他只是在每次短期评价评估中得到好的分值,并没有敢于选择十年磨一剑,取得重大的科学突破,比方说获得诺贝尔奖那样的成果。诺贝尔奖成果的获得,不是像外国人学来的,获奖者一定是在一个领域里提出全新的理论,特别像我们国家,我们国家科研人员还没有得过奖,这一定要把一个冷门做热,从而引领全世界的科学发展,引领了领域的革命,只有这样的成果才是值得去得诺贝尔奖的。  [03-05 17:29]

王海波:
  当然我们不是为了得诺贝尔奖做科研,但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经济发展是需要我们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的,我们要解决中国今天面对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解决问题,希望通过教育解决问题。我们参与国际竞争,我们也希望提升我们的竞争力。我们今天之所以教育有钱,科技有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了,那么我们的科技和教育也应该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反馈和反哺。但是今天很遗憾,我们很多的核心技术还依靠外国,我们谈到很多的价值观念、方向领域,都是外国人提出来的。这里头还得要我们谈自信,中国人要有民族自信,民族自信在教育上要体现的话,就是要开展平等的教育,不要把我们已经客观存在的那些学校分出一个高低贵贱、三六九等来,而是要让它们都能发挥作用,但是这种都发挥作用不是让他们都一样,而我们那种重点论是逼他们走向同质化。  [03-05 17:33]

王海波:
  科研上也是一样,我们不是要建立很多一样的实验室,我们不可能就在几个领域研究。所以说现在谈一谈,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科学研究的规划和指南,中国科学研究面对很大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大学和大学之间,大学和科学院之间,都面临着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这种同质化竞争一旦形成以后,就影响了科学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客观存在这么多的学校和研究机构,这么庞大雄厚扎实的科研队伍,要充分地发挥它们的潜能。首先科技教育经费的使用,一定要有一批基本的费用来支撑,让每一个教育机构能够健康地发展,那么如果我们想重点地解决某些问题,想重点地培养某些特殊的人才,要在大家都能够保障自己有饭吃,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事的前提下,还有余力还有优势去竞争。  [03-05 17:35]

王海波:
  那么现在问题是,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参与竞争,也只能参与进去。如果这些事情做不好,我们的企业就没有创新的土壤,我们创新的土壤就非常地瘠薄。如果说国家培养大批的创业人才,我们就不会有今天就业的压力,我们也不会有经济增长乏力这个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大批的创业人才一定是围绕各种需求来创造产业的,再通过开创的产业发展。那么科研也是,如果科研能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社会更和谐,经济更强盛,会有更多良性的循环,但现在这些都成为一种设想。  [03-05 17:37]

王海波:
  其实有很多想去解决这些问题的人。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曾经发生过“逃离科研”的一种讨论,也是一种现象,当时是因为有一个博士毕业以后,他宁愿到中学去教书,也不愿意做科研,他讲了他的苦衷,后来我们组织中国科学院的年轻人做座谈会,组织了四次座谈会,我当时在中国科学院人事局挂职,正好参与这块工作。有的年轻人说的内容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他说如果我要对得起国家,我必须十年磨一剑,选择自己过不去的难题,但这样我很可能就发表不了论文,将来我就不能评副教授、教授,我就对不起我自己,如果我要对得起我自己,我就得要发很多很多的论文,去弄很多很多的奖,那么这时候我对不起养育我的人民。所以有人就选择逃离,这其实是因为一个事情,就是老师想把学生留下来做科研,因为他是做科研的好苗子,但是孩子就想如果是为了自己发论文做没用的研究,他不忍心,但是呢,为了做十年磨一剑的事情把自己埋没了,他也没有勇气。  [03-05 17:40]

主持人:
  所以他干脆从这个局里出来了,他不去选择了,他干脆做另外一个方向,但是他的精神境界蛮高的,我问过我博士的同学,大部分想到某些研究所,科研机构去工作,但是王院长。  [03-05 17:43]

王海波:
  我补你一句话,中国科学院和很多科研单位有很多有思想境界的人,但是他们在这种恶性竞争的机制下,在重点论导致的竞争下,他们首先求自保,而没有心思、没有能力去攻坚克难。  [03-05 17:44]

主持人:
  也就是他首先得学会生存。  [03-05 17:45]

王海波:
  被边缘化以后,他连话语权都没有,他会被社会瞧不起。  [03-05 17:45]

主持人:
  可能他的父母、他的亲戚会给他一些压力,所以这个时候他很难释放他的某一些情绪。  [03-05 17:45]

王海波:
  作为学生,毕业以后没有人招他,他得不到很高的工资,他为了生存,为了很多现实问题,他就不得不那么做,所以这事到底怪谁,也不是怪哪个部门,而是我们思想方法错了,我们的做法错了,所以要纠正。  [03-05 17:49]

主持人:
  我有点担心,科教界的重点论存在很久了,会不会有人不理解,您有没有预测过有这样的一种情况。  [03-05 17:50]

王海波:
  这是肯定的,这个重点论实际上我认为他是科技界的“皇帝的新装”,包括发论文报成果,包括评各种荣誉称号。我经常说我们正在演绎“皇帝新装”的新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个皇帝啥衣服都没有穿,但是大家不去说,因为你这么去说会遭到别人的攻击,会被别人说是愚笨的。这里头还有一些人,他因为在这种格局下是既得利益者,他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地位被动摇,而且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是得益于这种机制的人,他肯定不想反对,因为他在这种机制下得到了很多的资源,他会成为很有影响力的专家。  [03-05 17:51]

主持人:
  他们成了所谓重点论的拥护者。  [03-05 17:55]

王海波:
  我今天之所以谈这个问题,就想让人尽早认识到这个问题所在,尽早地走出这种困境,尽早地认清“那个皇帝没有穿衣服”。  [03-05 17:55]

主持人:
  那在节目最后,也想请您预测一下,如果您的这个建言提出之后,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效果?  [03-05 17:56]

王海波:
  首先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科学研究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得很好,因此对科研经费的需要不是很高,只要把创造性充分地挖掘出来,融入到创造性的劳动中去。我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别的说法,我没有去随声附和这种重点论,我甚至把自己推向了边缘化,但是我想,今天在教育上来讲,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孙子还继续受这种苦,受这种影响,那么我不希望未来的那些年轻人,特别是我看到了中国科学院那么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和我们很多科研单位,很多大学的很多优秀年轻人,他们的内心既然已经在呐喊,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必须为他们来发言、来说话。  [03-05 17:57]

王海波:
  我想呢,通过这次讨论,我们能够推动大家对这个问题尽早的认识,最终推动重点论走向科学的方法论,真正的推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这种局面的形成。因为我想,我今年说这个我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因为重点论的受益者最终也没有受到真正的益,大家都受到害了,我们国家虽说强大、富强,但还是要面对很多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中国面对的问题是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这种矛盾,这种矛盾的尖锐程度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不具有的,中国人的出路必须是创新,我们不光是要创新驱动发展,我们更要创新求生存,我们要创新开拓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  [03-05 17:59]

主持人:
  好,再次感谢王院长。感谢您对我们科教界的努力和您的呼吁,也再次感谢您今天做客我们的节目,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全新的解读,也感谢各位的收看,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也期待与您持续分享,再见。  [03-05 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