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淮安论坛回顾之一 崛起于苏北的高地

2011年08月30日 14: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06年9月28日,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富士康空降淮安,被看成是台资北上的风向标;两个月后,首届台商淮安论坛举行,吹响了淮安打造台资集聚新高地的集结号。从那时起,更多的台商认识了淮安,走进了淮安,在台资北上的风潮中,淮安加快了崛起的步伐。 

  在“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声名远扬的今天,首届台商淮安论坛举行时的情形历历在目,让人感慨系之。 

  风水宝地人初识 

  2006年11月29日,首届台商淮安论坛(时称淮安经济开发区金秋投资洽谈会暨台商企业-苏北经济发展论坛)举行,应邀与会的嘉宾和台湾客商包括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新闻局副局长范丽青,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宁骚,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赵永茂院长的代表卓伯仲,江苏省外经贸厅副厅长吴晓晶,富士康科技集团经理戚道阜,韩泰轮胎董事长宋义焕,淮安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吴添福等200多人。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发来了贺信。 

  淮安是苏北平原腹地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开放的胸怀、现代化建设的勃勃生机,让参加论坛的嘉宾对淮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淮安处于中国沿海、沿江和沿亚欧大陆桥开放开发带三大热点区域的接合部,而且比较靠近长江流域经济带的龙头长三角,地理位置优越。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样优越的区位环境令其心动。 

  淮安交通便利,京沪、京宿徐、宿淮、淮盐、宁淮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会,确立了淮安在苏北乃至全省的交通枢纽地位;新长铁路纵贯全境,直达青岛、哈尔滨、成都等城市,连接腹地和沿海;京杭大运河等多条流域性航道汇聚淮安,水路通达上海港、南京港、镇江港和连云港港等重要货物集散港口。随着淮安民航机场的建设,更将使淮安拥有飞速发展的广阔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和积累,淮安已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万多家。其中重点骨干企业90家,形成了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食品、建材、医药等八大支柱产业。较强的工业基础和配套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合作伙伴的余地比较大,合作的基础条件牢固。同时,淮安丰厚的人力资本储存,为台商企业用工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淮安具备投资“熟地”——淮安经济开发区。当时,这一省级开发区行政管辖面积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人。开发区位于城区未来发展的中心区域,同三高速、宁连高速交会,还有沿海交通大动脉新长铁路淮安站和淮安新港码头。区内规划设有出口加工区、留学人员创业园、韩国工业园、民营工业园区、外商休闲度假区、物流园区、商贸综合功能区以及市区西郊8平方公里的盐化学工业园区。开发区主城区范围内已布满项目,并全部达到了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的要求,具备了成熟的投资硬件以及互补的产业集群。 

  转接之间正逢时 

  首届台商淮安论坛的中心议题是台资在大陆的发展走向以及苏北地区承接台资的优势。诸多专家、学者和官员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阐述,让淮安上下对台资、台商有了全新的认识,继而树立了打造台资集聚新高地的信心。 

  商务部台港澳司司长唐炜认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这两大潮流的巨大渗透性,使得两岸经贸关系的互动成为全球化不可分离的一个部分,也将两岸经贸关系推入一个以更高层次合作为基础的重要转型时期,成为主导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的推动力量。2006年1到7月份,两岸贸易额达58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3%;至当年7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0128个,实际使用台资429.1亿美元。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最初集聚地主要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然而,正如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宁骚所分析的,随着来大陆投资的台湾大厂商和大型投资商的逐步增多,大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台资企业的接纳越来越困难。最近几年台资在大陆的流动情况,已形成一个显著的趋势:台资北上,即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向北移动。苏北正成为台商投资新的集聚地。 

  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范丽青认为,台商企业投资苏北,落户淮安,是台资企业发展过程中进行区域性投资转移的必然。台商企业投资大陆地方经济,最基本、最直接、最明显的贡献在于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台商企业在大陆的投资活动,从投资地域的空间上看,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台商投资具有集聚性。这一点,已被富士康入户淮安以来产生的巨大集聚效应所证实。在一个投资区域,先期常常只有少量的台商投资企业入驻。但台商文化的特点决定了随后会有更多的台资企业跟进入驻,形成“以台引台”的跟进效应。他们在产业上相互补充,形成一条从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到营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台商投资企业的区域性集聚,不仅可以做到“以台引台”,还可以起到“以台引外”的作用,大大拓宽了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外来资金的路子。这些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了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有力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尤其重要的是,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淮安市持续不断地狠抓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通过积极主动的制度创新创造了一流的服务和环境,牢固树立“百姓是天、客商为重、企业至上”的公共服务理念,用一流的政策、一流的秩序、一流的服务吸引国内外客商,在全市上下形成“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打造了比较优势,形成了吸引台资的“洼地效应”,成为淮安吸引台商的比较优势之一。 

  崛起曙光亮起来 

  “政府、企业、学术界互动交流的论坛形式,集政策性、理论性、专业性、务实性于一体,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充满活力的互动与交流平台对于形成优势互补、共创双赢的两岸经贸合作新格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赵永茂院长代表卓伯仲对首届台商淮安论坛的评价。 

  卓伯仲认为,这次论坛达成了三个共识,一是在台资发展走向上,台资北进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共识。台商在大陆投资走向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台资北进不是人为的因素起主导作用,而是客观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直接结果。对于广大台商而言,这种趋势就预示了一种前瞻性的商机,只有抓住机遇、把握有利商机,才能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投资价值,获得最大化的投资回报。二是在苏北地区是否具备承接台资北进的潜在能力上也形成了共识。随着苏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准的提高,像淮安这样的苏北地区中心城市不仅已经具备了承接北上台资的能力,而且本身就具有吸引台资、开辟苏台合作新领域的巨大潜力,这是两岸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营造双赢的基本前提,也是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的良好历史机遇。三是在台资北上苏北地区的时机上也形成了共识。无论是从政治空间、政策空间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台资北上苏北地区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合作双赢的前景十分光明,因此可以说当前正是台商大举北进的良好商机。 

  台资北上对淮安发展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但这个机遇,不为淮安独有,也不属于苏北所专有,环渤海、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区也受到台商的关注和青睐。能不能抓住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论坛期间,淮安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严明规范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治安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给嘉宾和台商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市委市政府表示,在真诚合作中实现台商企业与淮安的双赢,这是我们对待台商投资的一个基本原则。明确提出,先让客商赢利,再实现双赢。来淮投资企业,除享受国家和省里的各项优惠政策外,在税收、购买土地、地方规费收取、地方政府配套奖励、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等方面,还享受我市的特殊优惠政策。例如,对重大工业项目给予补贴和奖励;投资工农业生产项目享受土地出让金或租赁费减免优惠政策;在淮安经济开发区、淮安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新投资的工业生产项目涉及地方性规费(含基金)一律实行“零收费”;投资经营期10年以上的工农业生产项目,从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等等,充分显示了我市对外商来淮投资的真诚和互惠。 

  论坛加深了台商对淮安和淮安经济开发区的认识,增强了他们投资淮安兴业发展的信心。台商代表、兴中塑料集团执行总裁陈绍文激情澎湃地说,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几年内,淮安和淮安经济开发区一定能形成很强的竞争力,将来的发展大有潜力和希望。他还表示,将介绍更多的台商企业到淮安来考察、投资、兴业,为发展淮安,造福淮安尽心尽力,与淮安共创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