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区”到“造城”

——写在淮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际
2011年08月30日 14: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淮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央对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鼓励与期待,也是中央对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能力、发展成就和发展潜力的高度肯定。 

  打开回忆的闸门,从当初起步时的1平方公里到如今所辖152平方公里,从当初起步时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特色园区林立、城市环境巨变,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用18年的光阴走出了一条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康庄大道,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领跑者。 

  先行、领跑的不仅包括开发的力度与广度,而且包括先进的开发区建设理念——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史,从某种角度说,可以视为从“建区”到“造城”的理念嬗变史。 

  筑巢方能引凤来栖 

  翻出1992年的《淮阴日报》,一则《我市兴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刊登于报纸并不起眼的位置。这则消息指出,8月8日上午,淮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并对外办公。根据淮阴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淮阴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市区东郊建设一个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淮阴经济建设超前发展的试验新区。淮阴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淮阴、淮安交界处,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首期开发6.3平方公里,启动区为1平方公里,将于年内完成“四通一平”工作。 

  市开发区管委会首任主任李厚君,当时手中握有的开发区启动资金只有区区100万元,光盖一幢办公楼就花去了不少,起步之难可想而知。但是,从成立以来,市开发区就一直倾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大投入、大建设换取大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开发区人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在全市较早地把BT、BOT等苏南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理念引入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之中。“三通一平”已经被“九通一平”取代,更加便捷的水、电、气、通信等设施已经成网。财政收入也由2005年的3.35亿元跃升至今年的近30亿元,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18年后的今天,当时管委会办公楼的主人早已换为市交巡警支队;开发区最早的“大路”深圳路两旁,早已矗立起密密麻麻的高楼;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夜晚也早已变得灯火辉煌。从深圳路周围1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到拥有“三乡五办”管辖面积达152平公里的现实告诉人们,18年,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蜕变、令人难以想象的扩张。 

  项目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就在台玻项目落户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时,开发区已经送上了“见面礼”:建成“两横三纵”道路框架,启动投资2.2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投资1.15亿元的110千伏玉河变电所、年吞吐量800万吨的专用码头以及总投资2600万元的国家级盐化工检测中心。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知道,筑巢方能引凤来栖。18年来,市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难以计数,仅今年城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达100亿元,所耗费的心血更是难以计数。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投入和付出,已经转化为焕然一新的面貌、浩如烟海的项目和令人击节的发展速度…… 

  特色园区大放异彩 

  9月26日,备受瞩目的淮安涟水机场正式通航。就在人们为机场通航而欢呼雀跃的同时,机场西侧、宁连公路旁的空港产业园工地上,却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我们将在这里打造一个集空港服务、空港物流、空港产业、配套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创新型产业高地以及具有生机活力、地方特色的城市门户地区之一。”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如是说。 

  空港产业园是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又一个“区中园”。2006年,盐化工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崛起于市开发区的土地上。随后,出口加工区、淮安软件园、台商工业园、海关通关点、省级盐碱科技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休闲农业示范区等一大批特色园区纷纷落地。2007年,市高教园区划入市开发区。就在本月2日,淮安浙商(宁波)工业园又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这些“区中园”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市开发区这片希望的土地上,以快速发展的姿态展示着夺目的光彩。 

  就在“十一五”以前,我们都难以想象,市开发区能够一下子“窜”出这么多“区中园”,而且接连创建成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两个“国字号”园区。在“装进篮子都是菜”的发展年代,项目只要来淮安就是一件喜事了。但短短五年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开发区不懈努力下,硬是让一个个特色园区拔地而起,成为开发区新一轮发展的有力支撑。 

  倾力打造“区中园”,构筑发展新载体,市委、市政府和市开发区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沉甸甸的果实。这一成绩也折射出市委、市政府和市开发区发展理念的嬗变:告别项目落地即是成功理念,树立引进、打造完整产业链的理念;告别粗放发展之路,走集约发展之路;告别制造业项目为主的发展思路,选择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思路…… 

  宜居宜业魅力新城 

  1992年市开发区成立时,特意强调了位置在“市区东郊”。这个字眼透出这样两个信息:市开发区起初是建在“城外”;与主城区相比,市开发区相当于一块试验性质的二三产业发展的“飞地”。 

  里运河显水透绿河堤景观提升工程、宁连路景观提升工程、古黄河湿地公园工程、西藏街公园工程……今年以来,一场声势浩大的“造绿”运动在市开发区展开,投资逾90亿元的七大类工程128个重点项目把市开发区装扮得更加靓丽。 

  走访这些城建重点项目,再回望市开发区成立时的“市区东郊”这个字眼,我们一定会生出厚重的历史感:18年的时光并不算久远,但市开发区却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产业功能区,而是成为淮安主城区的一部分,承担起一座城市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功能。 

  “努力把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实力雄厚、社会和谐、科技领先、环境优美、生活富庶的受人尊敬、令人向往、让人自信,充满实力活力魅力的工业新城、生态新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毅如此表示。 

  周毅的一席话表明,市开发区的建设理念已经从“建区”跃升为“造城”,从功能单一的工业功能区向功能多样化、综合性的城市新城转变。 

  打开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城、两点、三区”的规划,一个宜居宜业魅力新城仿佛已在眼前——一城即原先开发的22平方公里建成区,现在主要实施“退二进三”,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两点即新港和盐碱科技产业园两个新老盐化工集中点,重点是依托岩盐资源,发展盐化工产业;三区即高教园区、徐杨片区和南马厂片区。高教园区2007年划入开发区后,开发区投入3.2亿元开工建设了4条道路,已有7所高校、8万名师生入驻。南马厂片区则是跨京沪高速正在开发的新片区,重点发展沿京沪高速特色产业带。 

  近年来,开发区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东进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战略,以构建大交通为切入点,在完善区内道路网络的基础上,斥资5亿元,建设了通甫路大桥、跨京沪高速大桥、康马路大桥,彻底打通了开发区与主城区、淮阴区、楚州区的脉络,构成了开发区快捷顺畅的立体交通网络。在城市化过程中,开发区采用引进资金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开发思路,为商业、居住配套项目提供了安身之所。开发区还以前瞻性的眼光规划了集生活、生产、娱乐于一身的CBD,在古淮河沿线规划建设了古淮河湿地公园、日月洲生态乐园等生态休闲场所。本着“缺什么招什么”的原则,开发区大力加强专业市场、品牌超市、特色街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目前,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的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犹如一幅壮丽画卷徐徐展现在淮安东部,正成为淮安人向往的宜居家园。 

  从“建区”到“造城”,变的是建设发展理念,不变的是淮安人、开发区人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决心、信心和智慧。  记者 王维国 杭卫东 周洋 通讯员 曹曙春 王金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