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1年3月30日刘亚楼代表中国与苏联签订《关于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有K-13导弹的米格-21φ型飞机的生产许可权、技术资料和关于生产带有K-13导弹的米格-21φ型飞机方面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援助的协定》到2004年11月批量生产的歼7G的服役,歼7总共走了40多个年头。在这四十多个年头的不断追求中,我们探索过、彷徨过,当然还成功过。从70年代初对歼7I、歼7II的小改到2004年具有第三代战机基本特征的歼7G,无一不体现出共和国几代航空人对建立自我独立的成熟航空工业体系的追求。可以说,这四十年,是不平凡的40年,拼搏与奋斗的40年。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温一下这40多年走过的路,也好漫漫体味其中的发展与乐趣。
60年代,这一阶段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米格-21仿制出来。通过技术摸透和仿制试验,基本掌握了该机的设计原理和一系列关键的生产技术,当然这里所说的摸透离真正掌握该机的技术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歼7后来一段时间存在隐患,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的原因。
70年代,这一段主要是对米格-21飞机存在的隐患和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问题进行修正、改进。主要是由于受当时文革的影响,歼7的生产一直处于混乱状态,生产数量少而且质量差,无法装备部队使用。对歼7的技术改进方案也经过了多次反复,一直徘徊不前,耽误了宝贵的时间。直到1979年歼7 II设计定型转入小批量才基本完成对米格-21飞机提高使用维护性等方面的改进,初步实现了战斗力。而此时国外航空工业突飞猛进,高性能的第三代战斗机纷纷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在飞机性能、雷达电子以及武器装备将中国远远抛在了后面。
8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歼7的机载设备和武器落后的状态,通过引进欧洲先进电子设备和高性能导弹来对飞机进行改造,大幅提高了飞机的综合作战性能,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据屠基达介绍,歼7-M从英国引进的平显等火控电子设备,使歼7称为国内首先实现平显的机种,从此这一先进的火控被国内采用。之后又用国外的先进的近距导弹成功的改装了歼7。引进西方的技术使歼7得以大批出口,一方面为国家挽回了大量外汇,另一方面加速了歼7的技术进步和系列化发展的步伐。
9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现代空战的特点,在前期的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搞出了歼7E,使之性能接近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主要是歼7E在气动方面将原来的三角翼改为双三角翼,使之能接近第三代战斗机的机动飞行性能。全面更换了80年代研制成功的新电子设备和具备大离轴发射的空空导弹,使歼7E的空战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2000年后,这一阶段搞出了歼7G,使歼7飞机的作战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武器平台。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歼7G。歼7G的机头取消了原来的雷达测距器而换装了国产小型EL/M2001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飞机具有了全天侯的作战能力,而飞机的机动性能水平并没有什么下降,配合头盔瞄准可以充分发挥PL8的离轴发射能力。飞机外观采用圆弧整体风挡,有利于飞行员对座舱外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判断,这是近战必须的。手不离杆的设计使飞行员能够通过设置在操作杆上的按钮和开关来实现操纵雷达、发射武器的所有功能。所具有的战术数据链可以接受预警机的指挥进行作战。更令人欣慰的一点是歼7目前正在尝试超视距空战的能力,笔者的观点是在尝试安装毫米波机载雷达,如果成功的话,歼7将成为一个既能远战又可近战的多面手。
帖子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发问,区区米格-21就让我们搞了40多年,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更不值得大书特书了。笔者想告诉这些军迷的是,航空工业涉及材料、气动、动力、电子、信息、武器装备、机械加工等行业,是典型的高技术产业。想在这些行业的某个行业有一点成绩就很不容易,更别说建立独立的航空工业体系了。我们通过对歼7的仿制,技术摸透,引进欧洲先进的火控、航电等子系统到后来基本达到第三代战机飞行性能的歼7E、歼7G,可以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了建设独立的航空工业体系的全过程。是歼7使我们摸透了战斗机各种气动的特点,2000年以后我们搞出的山鹰、枭龙的气动外形就是借鉴歼7的气动研究成果,就连早期的以高空高速性能著称的歼8I也是歼7气动外形的简单放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歼7时打下的扎实基础;是歼7使我们接触了欧洲先进的火控、航电,到最后能研制自产;是歼7使我们拥有WP7/WP13的发动机,进入了航空发动机的初级门槛,正因为有了这个基础和经验,才有了后来世界先进水平的昆仑、WS10,这不能不说是知识和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还是歼7的研制使我们的空空导弹具有大离轴发射能力,促进了我空空导弹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因此,可以说是歼7的40多年的发展使我们从仿制别人的战机中解放出来,自主搞出了能勘大用的山鹰高教机和可与老美F16相当的枭龙战机。通过40多年歼7的研制使我们拥有了大型高、低速风洞;拥有了能适应飞行马赫2.0以上的高强度铝合金、钛合金等基础材料;拥有了通过向欧洲学习而自研生产的雷达、航电子系统;更重要的使我们拥有了能设计、研制、生产先进战斗机的梯队。因此,笔者不得不说歼7既是我们研制先进战机的起点,也是我们的倍增器。它历练了我们,造就了我们两代、甚至三代航空人,是我们的航空工业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责任编辑:施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