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新中国航空工业即将走过六十年辉煌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在上级机关的关心帮助下,在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航空工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大到小、由弱到强的奋进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贡献。回顾六十年的奋进历程,憧憬航空工业美好未来,我们更加坚信一个真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建设航空工业强国的伟大目标,是我国航空工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航空工业六十年的发展积累,奠定了自主创新的深厚基础
1951年4月17日,国家颁布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经过几代航空人的顽强拼搏,我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飞机修理到仿制再到跟踪创新的跨越,为自主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奠定了自主创新的科技基础。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国家百业待举、经济困难,航空工业矢志报国、艰苦创业,在国家重点扶持和前苏联的技术支援下,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和13个重点骨干企业得以组建,航空工业实现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跨越:1954年我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1959年,我国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歼6试制成功,使我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批量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行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航空工业进入了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克服“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严重干扰和冲击中继续发展,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完善了航空工业布局,提高了航空科研能力:1965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强5强击机设计定型;1966年,2倍音速的歼击机试制成功;1968年,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首飞成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航空工业抓住机遇、肩负使命,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了一大批航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完全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和发动机、涡扇支线客机、先进直升机研发技术,取得了近百项重大科研成果,使我国跻身于能够系列化、信息化、体系化发展航空装备的国家行列。以歼10飞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发动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以预警机等特种飞机装备为代表,实现了我国航空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民用航空科技进步也加快突破,在国家大飞机专项的有力拉动下,我国民机制造业加速振兴。航空科研基础体系不断完善,拥有了一批先进的设施。仅在“十一五”期间,中航工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
研制了一大批军民用产品,奠定了自主创新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以飞机、直升机为龙头,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和航空武器配套齐全,技术基础较完备,军民结合、相对完整、具有较强实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特种飞机、强击机、运输机、侦察机、教练机、直升机、空中加油机、各类导弹以及多型号、成系列的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军用航空器批量生产列装,形成了“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装备发展格局,使我国跻身于能够多型谱研制生产航空武器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歼7系列、K8系列、国际合作研制的“枭龙”飞机及生产线批量出口,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民机MA60、MA600、运8系列、运12系列、直11系列、直9系列直升机等广泛应用,并批量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使得我国在国际民机市场上与西方企业同台竞技,其中MA系列飞机累计获得近200架订单,批量交付48架,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波音、空客干线飞机有一半飞机装有我国配套的大部件,S-76、直15/EC175、EC120等重大跨国合作项目,加速了航空工业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的进程。积极发挥航空高科技优势,发展了锂电池、TFT液晶面板、风力发电、复合材料、特种车辆、制冷设备等重点非航空民品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积极发展支撑主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金融产业、工业地产、连锁酒店、时尚消费品等蓬勃发展。
锻炼了一支优秀科技队伍,奠定了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坚持党管人才和党管干部原则,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坚持培养人、塑造人、提升人相结合,大力加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度重视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水平、高强度的科研生产锻炼,培养了一支素质精良、德才兼备、勇于奉献、善于攻关的优秀队伍。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推行首席专家制、实施科技津贴、建立突出贡献重奖制等措施,使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创新团队脱颖而出,有力促进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通过国际科研、研发项目合作和送国外学习培训等形式,大力培养和凝聚具有全球视野与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目前,集团公司拥有两院院士1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41人,中华技能大奖 6 人、全国技术能手110多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近3000人。品德高尚、报国有成的优秀党员专家吴大观同志,以其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党的航空事业无限热爱、对航空发动机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奉献,感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被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激励着航空人前赴后继,为建设航空工业强国而拼搏奉献。
在取得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航空工业与党和国家赋予的“富国强军”使命相比,与世界航空工业强者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基础科研、预先研究、探索研究历史欠账太多,技术储备不足,缺乏原始创新,严重制约了发展;二是科技创新的机制不完善,科激励机制、资源保障机制、行业协同机制等,还不能完全适应自主创新的要求;三是科技人才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很好满足自主创新的需要,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十分缺乏;四是我国航空科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还不能有力支撑自主创新。
二、国家民族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赋予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神圣光荣的使命
当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建设航空工业强国,赋予了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近代世界工业化的历史,就是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的改善、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领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科学技术及高科技产业的坚强支撑。我国的加快发展受到了西方反华势力的封锁与遏制,其中实施对华高技术禁运是重要手段之一。航空工业作为高科技战略性产业,作为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特殊行业,日益成为大国核心竞争力的焦点,成为了大国博弈的高端平台,世界强国无一不是航空工业强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抢占航空工业制高点,占领航空科技进步的前沿阵地。中航工业将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掌握前沿技术,突破核心技术,跻身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性产业,切实承担起“富国强军”的历史使命,强力支撑大国崛起、民族复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呼唤航空工业自主创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缺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世界名牌产品,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是要靠科技力量的支撑,最关键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航空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具有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宽、乘数效应大、带动性强等特点,对加快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推进科技进步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必须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肩负重要使命。中航工业将立足于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自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杠杆,健全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从跟踪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跨越,用自主创新支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奋力做大做强做优,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建设航空工业强国呼唤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建设航空工业强国,是履行航空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历史使命,更加有效地支撑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航空工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不断创新出领先技术,研发出创新的产品,是在这一领域生存立足的根本依托。建设航空工业强国,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始终引领世界航空科技进步和航空产业发展潮流。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已经反复证明,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是用金钱买不来、用市场换不来的,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这也是世界航空工业强者的成功之路。长期以来,航空高技术及其相关的关键设备、零部件、系统、原材料等,一直是西方国家对我高技术禁运的重要内容。中航工业作为我国航空工业的骨干力量,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增强航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增强全球竞争力,在建设航空工业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切实发挥出骨干作用。
三、把握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用自主创新托起航空工业的脊梁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使命征程,中航工业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原则,始终把自主创新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重要位置,用自主创新挺起我国航空工业问鼎世界的脊梁。
(一)抢占航空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打造支撑自主创新的能力基础。一是大力加强科技攻关。针对国家大飞机专项、ARJ21等重大项目研制,组织精兵强将,凝聚全国资源,开展集智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确保项目成功。二是大力加强预先研究。紧跟世界航空科技发展动态,认真梳理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基础技术,制定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期技术研究在内的预先研究计划,积极开展与未来装备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先期技术研究,实施技术成熟度管理,增加技术储备。三是大力加强探索研究。高度重视并积极加强技术成熟度1~3级的研究,加大现象发展和原理验证力度,积极推进航空科技原始创新,努力改变我国航空科技进步长期跟踪研究、缺乏原始创新的局面,跻身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四是建设好支撑创新的基础条件。加大航空发动机等制约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瓶颈领域的技改投入,加强重大关键试验设施、系统综合试验平台建设,支持型号研制和航空技术发展;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协同平台,全面推行数字化设计、工艺、试验、制造和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化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全力发展航空发动机技术,摘取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人类工程技术的最高智慧,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四国能够全型谱自主研发先进航空发动机,航空动力技术成为了大国强国对其盟友也要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航工业下决心在“十二五”期间,用五年时间,革故鼎新,改变传统思维,结合现有项目研制,积极开展原始创新和科技攻关,按照已有的型谱规划,先行一步研制一批军民用发动机型号,先于飞机形成货架产品,并以此培养和锻炼出一代航空发动机研发人才。针对现役发动机型号,积极加强使用中技术质量问题的跟踪研究和问题解决,加强技术成熟度8-9级的研究管理,不断发展完善现役装备。
(三)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打造支撑自主创新的产业体系。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自主创新提供产业支撑。一是跨代发展航空武器装备,形成技术先进、系统完备的航空武器装备谱系。二是跨越发展民机产业。推进MA系列支线飞机、AC系列直升机、高端公务机、通用飞机等的系列化发展,努力培养知名品牌;抓住大飞机项目历史机遇,成为C919、ARJ21主要供应商和世界著名民机企业一级供应商;抓住低空空域改革机遇,全价值链发展通用航空产业;转包生产增强技术实力和投融资能力,向一级供应商和风险承包商转变。三是放量发展非航空民品产业。加强顶层规划布局,整合行业资源,通过资本化运作、国内外并购等途径,突出抓好集成度高、产业链长、附加值大、带动效应广的重点项目,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培育一批适应市场环境、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四是大力发展支撑主业发展和提升企业价值的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拉动主业发展的航空运输服务业;着力发展服务于主业的金融产业,推进产融结合;积极推进已有一定资源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发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培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企业和品牌,推进实体经济与广义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加快航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支撑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推进航空工业改革调整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权责分明、流程畅通、运作高效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为自主创新奠定组织基础。建立由内部科研单位和外部战略合作伙伴的研究机构组成的、涵盖航空各专业领域和基础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推进战略导向、基于全流程前沿探索的研究中心(COR),市场导向、基于全流程系统集成的能力中心(COC)和效率导向、基于全流程核心公共部件的优异中心(COE)为主要内容的“3C”体系,特别要组建若干飞机、发动机、机载专业化能力中心(COC),打造高效的设计、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组织;依托新项目组建若干新机试制快速反应中心,提升市场响应能力;继续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开展科研合作;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标准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进航空应用型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先进生产力更好地走进市场。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通过提升企业盈利、吸引国内外投资、资本市场融资,形成支撑自主创新的多元投入机制;不断扩大创新基金集聚规模,加大对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将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视同利润,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五)大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支撑自主创新的卓越队伍。增强航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要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科研队伍。一是通过型号锻炼、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渠道,加大人才培训特别是跨国学习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面向全球大量吸引、大胆使用市场化、国际化的人才,并创造其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以此培养和凝聚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四个尊重”,积极探索科技人员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激情;要制定特殊的激励政策,对那些长期从事基础科技工作和预先研究工作,不能参与型号立功受奖和增加待遇的科技人员给予有效激励,形成正确的科研工作导向。三是结合应用型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突破原有事业单位的编制,壮大科技人员队伍规模,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四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培养并大胆启用年轻有为的科技领军人才,持续推进“长、家、匠”分离和“长、家”分设,建立技术专家体系,拓宽人才成长渠道,让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五是弘扬技术民主,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形成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营造科技人员放飞思想、自由创造、成就事业的良好环境。
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航空工业肩负着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将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做大做强做优,为民族复兴、大国崛起做出无愧于历史的功绩,绝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期望,绝不辜负全国人民的重托。
(责任编辑:施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