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经在线访谈”2011聚焦两会特别节目。本期节目由中国经济网和搜狐新闻联合播出。今天我们高兴地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委、全国青联常委、德龙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立国来到我们的节目,跟我们交流一下民营钢企的发展之路。  [03-12 17:17]

主持人:丁总,咱们就开门见山的进入今天的话题。我们了解到德龙以钢铁为主业。很多人都有传统的固定思维,觉得这种重工业,好像是国营企业的市场份额比较多。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怎样在钢铁行业分到一杯羹,占据一席之地的呢?  [03-12 17:18]

丁立国:我从事这个行业近20年,经历了中国钢铁工业从小到大、从短缺到富足的发展过程。2010年,中国产钢6.3亿吨,占全世界产量的45%。在这个比例中,民营钢铁企业的产量已经超过50%。河北的情况更特殊,河北去年的产能达到近1.5亿吨,但70%都是民营钢铁企业生产的。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近十年来,也就是“十五”“十一五”这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市场短缺,民营企业在有资源的地方、有市场的地方,抓住了发展机会。我们也是在这十年快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之一。  [03-12 17:18]

主持人:您对目前国有和民营的这种行业布局,有没有自己的评价?  [03-12 17:18]

丁立国:民营和国有钢铁企业是相对互补的,并不存在恶性竞争的格局。因为,民营企业的产品结构往往都是围绕建材,进行中低端的产品定位。国有企业这几年进行设备改造,向高端产品发展。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都是互补的。  [03-12 17:19]

主持人:我们也听说这么一个词,叫做国进民退。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民企很难抵抗风浪,国企兼并了民企,可能实力大一些,跟金融危机抗衡的时间久一些,渡过难关,很多民企退出了。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03-12 17:19]

丁立国:最近河北的河钢通过渐进式的方式合组了12家民营企业。这12家民营企业,无论是从管理、技术、资源、资金,还是审批立项,都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是想通过跟河钢进行重组,来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资源配置、产业政策、金融等各方面相比,国有企业更具有优势。说国进民退,我还不是百分之百的认同。可能经过“十二五”,甚至“十三五”,这次总理讲到GDP发展稳定在7%左右的水平。通过未来的发展,民营企业如果能够坚持,也一定可以在钢铁市场留有一席之地。  [03-12 17:22]

主持人:国企和民营企业之间有没有什么问题?  [03-12 17:22]

丁立国:河钢这个模式是渐进式的,并不是资本并购,主要是河钢输出技术、资源,民营企业要无偿的付出10%的股份,并且向河钢缴纳管理费用。到目前为止,大的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态势还没有形成。现在国企会选择比较好的民企,进行强强联合,或者是民营企业之间进行合并。民营企业处于弱势,不具有较强的谈判话语权。  [03-12 17:22]

主持人: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您切身感受到民营钢企在经营过程中有哪些难以突破的困难?  [03-12 17:23]

丁立国:难以突破的困难还是来自于产业政策。十年来,产业政策制定部门对经济发展估计不足,对钢铁需求估计不足,比如“十五”期间国家规定产量是1.4亿吨。到“十一五”末,规划的钢产量是3.2亿吨,实际消耗6亿吨。在严重低估需求的基础上,国家对钢铁进行了控制性发展。民营企业最大的困惑来自于政策支持。还有就是对预期形势的判断和观念转变,怎么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开始关注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环境改善、用工等等问题。“十二五”要转变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03-12 17:28]

主持人: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工作在哪些方面?  [03-12 17:28]

丁立国:一方面,国家最近也在清理,国务院委托工信部制定的钢铁行业经营生产条例,规定了钢铁行业的生产原则等问题。通过政策法规,认同先进企业,同时淘汰落后企业。而不是简单依靠装备水平的大小、企业数量的多少,或者是产量和产能的多少来判断。主要是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和职能部门的政策法规对企业进行保护。企业家自身要快速转变观念,转变过去的增长发展方式。  [03-12 17:28]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在2008年、2009年,德龙曾经进行过一次引资的尝试,可是没有成功。现在回过头来看,您怎么评价这次事件?您觉得它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03-12 17:29]

丁立国:我们国家对钢铁行业出台了对外资企业进行限制的条例。我们公司在2003年以前就到境外进行重组,应该是百分之百的外资控股企业,但企业主体还是在国内,我还是作为公民身份。08年在资本市场最高点的时候,我们还是想抓住资本市场的机会,通过海外资本市场,和俄罗斯最大的钢铁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企业进行嫁接。引进它的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通过这个平台在国内的钢铁企业进行发展。因为这个事情触碰到商务部和发改委的条例,没有能够成行,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03-12 17:29]

丁立国:经过这三年的调整,围绕内部制定了小而精、小而快、小而壮的发展思路。通过这三年的调整,去年下半年我们结合国家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调整了自身的发展战略。原来所谓的看似是退,其实我们也没有退,我在这个行业经历了20年的成长和变化,对这个行业行业有产业情结。我认为钢铁行业已经进入了微利增长的产业阶段,08年以前的暴利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十年会继续保持高成本增长,产量是微量增长,利润是制造业最低的行业。我们之所以坚持,主要是想做点事。从人生的角度,另外我对这个行业确实产生了产业情结。虽然08年我们没有如愿,但好在我们还在,只要我们在这个行业,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03-12 17:29]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钢铁行业已经进入微利的时代。我们确实看到,一方面钢价飞跌不休,另一方面铁矿石价格非常高。民营钢企是不是感觉到一定压力?  [03-12 17:32]

丁立国:民营钢企的压力相对更大,因为我们很少有自己的矿山。第二,近十年矿石价格高位运行,国外三大矿产集团进行垄断。国有企业与他们有长期协议关系,很多民营企业没有矿山资源,完全靠采购。铁矿石成本占钢铁成本的60%,铁矿石涨价给钢铁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和生存压力非常大。为什么刚才我说今年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不到3%,河北更低,河北是全行业的2.3%,民营企业比行业平均水平还低,是2.1%。一方面是受铁矿石高成本的影响,二是相对而言产品质量低,技术落后,民营企业的生存进入最艰难、最黑暗的阶段。  [03-12 17:32]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现在铁矿石的价格在矿山公司的手里掌握,钢价主要是由三大钢铁巨头控制,民营企业好像有一些腹背受敌的感觉。您觉得这种局面怎样才能打破?  [03-12 17:33]

丁立国:我认为不是简单的统一谈判就能解决市场供需关系的问题。  [03-12 17:35]

主持人:谈判不行。  [03-12 17:35]

丁立国:我认为这是市场关系的问题。是由钢协代替我们去谈判的,但面对供需关系不平衡,我们的话语权始终处于弱势。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远远大于全球对矿山的投入。矿石的产能始终是供不应求的,钢铁的增长远远大于矿石的产量。在这个发展阶段,只靠谈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应该充分鼓励国内钢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加大找矿、探矿、开矿的力度,只有市场的供需关系平衡,才能取得谈判的话语权。另外,还要严格控制钢铁增量的发展速度。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应该率先做表率。  [03-12 17:35]

丁立国:从这两年来看,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会越来越少。一是由于行业效益不好。二是国家从政策法规方面严格管理新增项目。从现在来看,矿石的投资比例都是2位数以上,钢厂的投资已经是个位数以下,再有三五年的时间,可能会发生矿石和钢厂需求关系的平衡,但这一定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是较长的时间。还是得靠市场的手段解决这个事情,只是单一的靠谈判,这个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03-12 17:36]

主持人:您觉得目前国内的钢铁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03-12 17:36]

丁立国:从目前来看,还不能完全说是产能过剩,应该说是居于平衡。从国家的宏观经济来看还是高度发展的,“十一五”的GDP增长达到10%以上。“十二五”的GDP增长目标确定在7%。我相信经济总量还是会增长。经济总量增长,钢铁行业就有需求。现在钢铁增量放缓,经济总量看似放缓,但需求依然存在。这个阶段是相对平衡,有些品种过剩,有些品种还需要进口,比如说动车组的火车轮、大飞机的起落架、风电的轴承,这些设计的用钢还需要进口。有些产品,看似原来高端的,反而是要过剩。围绕基础建材用钢领域,还是会有所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都还是需要钢铁。  [03-12 17:36]

主持人:这跟民营企业的产品还是比较对口。  [03-12 17:36]

丁立国:为什么现在有些大型企业的装备水平高、产量规模大,但相对而言销售利润和效益还是不太理想。  [03-12 17:37]

主持人:谈到钢企,我们一般想到的就是高耸入云的烟囱,袅袅的白烟。我的父辈刚来北京的时候就在西郊,我小时候就在西郊的山上面看首钢的烟囱。人们感觉到这是咱们国家工业发展欣欣向荣的表现。到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觉得工业的污染问题很严重,特别是像北京的首钢,它的主体厂区已经迁到河北的曹妃甸。作为钢企来讲,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会不会也是一种约束挑战?  [03-12 17:39]

丁立国:既是挑战,也是动力。钢铁工业经过近十年的增长,由过去单一满足产量,下一步要追求产品质量。还要围绕节能减排、环境治理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投入和突破。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最近河北的唐钢、石钢也是走在了前面,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看似还是处于落后状态。我们去年做“十二五”规划的前提就是从今年开始,要围绕绿色制造、打造绿色钢铁的环境,在节能环保、环境治理上,包括在员工的福利和生活环境的改造上,比如食堂、宿舍,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一步到位,提出向国有企业学习,争取可以赶上国有企业,要创样板,创标竿。  [03-12 17:39]

主持人:有一位网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钢铁企业一方面要节能减排,一方面又要发展。您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种矛盾?  [03-12 17:39]

丁立国:节能减排和钢铁发展在本质上并不矛盾。过去我们的投入只单一围绕着提高产量和增加品种做文章。节能减排是在现有基础上,在不增加钢产量的基础上,比如脱硫、废渣、水渣、钢渣的超细粉研磨以后,变成水泥材料、建筑材料。原来我们都把这些东西扔掉,污染了环境。烧煤机脱硫,烟尘就排放了。现在我们进行煤气回收,然后进行发电。还有电的能耗,钢铁企业的电耗很大。我们通过节电设备的技术更新,降低耗能。  [03-12 17:41]

丁立国:节能减排的同时,并没有影响产量的减少,把原来看似是废弃的东西全部利用起来,让它形成闭路循环。过去我们不重视这方面工作,也不能完全发挥它的效能。从现在来看,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装备也有所提高,钢铁企业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在这些方面,我们也跟国外企业有很大差距。在“十二五”期间,全国钢铁企业都会围绕这个问题做文章,要快速赶上或超过国外企业。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的硬件设施已经不落后于国外企业了。  [03-12 17:41]

主持人:今年两会的中心议题就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人大代表也要进行审议。您觉得“十二五”规划纲要里面,对钢铁行业发展的表述,您怎么理解它?  [03-12 17:42]

丁立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细则还没有正式发布。通过“十五”和“十一五”,我相信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会更趋于合理,通过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政府的政策法规进行监管,而不是通过过去的行政命令、领导意愿干扰企业的义务和责任。国家可能会在转变职能上做工作。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规划和市场严重脱节,才造成钢铁工业这么多年越控制越发展,因为它有需求,反而制约了一些先进企业的合理生存和装备水平的改进。  [03-12 17:43]

主持人:在您的心目中,您对钢铁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怎样实现?  [03-12 17:44]

丁立国:我认为钢铁工业在未来的五年,在量上还是有增长,但这个行业在未来五年会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利润始终会维持在比较低迷的态势下运行,甚至低于全国的制造业水平。未来的发展之路,一是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到的重组兼并。随便盲目上项目,政策和环境都不允许,必须进行强强联合。国有企业之间的重组已经基本上完成,下一步就是国企和民企或者是民企和民企之间的兼并重组。二是通过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环境改善,形成绿色钢铁。围绕产品的升级换代,追求质量、品种、效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盲目的追求产量、产能的扩大。这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  [03-12 17:44]

主持人:您觉得钢铁行业今后的发展前景怎样?还有没有黄金时期?  [03-12 17:47]

丁立国:我认为钢铁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但这个行业还是要长期存在的。一个是中国的经济在未来的五年、十年还是要发展。钢铁工业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市场需求基本趋于平衡,甚至有些产品过剩,有些产品还有所不足,但总体上是平衡的。像过去那样高增长、高盈利的时代,我认为已经过去了。  [03-12 17:47]

主持人:具体到德龙,作为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您以后的发展思路是怎样的?  [03-12 17:48]

丁立国:在“十二五”期间,一是要坚持主业。我们这三年沉寂下来,苦练内功,积蓄了人才,也积蓄了能量。通过研究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坚持,而不是放弃。不是在原有单一的平台上扩大产能,原有的就是内延的工作。外延是进行兼并重组,在河北几十家企业里面选择有优势的、能够分享的,通过收购重组,扩充在行业中的地位。我们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产能扩大到2000万吨。  [03-12 17:48]

主持人:我们也注意到在2007年,您以妻子的名义参股了华谊兄弟,成为了第五大股东,这是不是您事业的转型尝试呢?  [03-12 17:49]

丁立国:我们在主业以外也在进行转型式的投资尝试,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主业。主要是围绕中国未来五到十年资本市场的高增长,我们选择了做股权式的基金投资。投资华谊只是项目之一,预示着我们已经从钢铁的主业走出去了,围绕资本金融市场进行战略性转型。  [03-12 17:49]

主持人:您觉得这是不是制造业未来的转型方向呢?  [03-12 17:50]

丁立国:这是未来制造业和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趋势。美国、欧洲、日本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有一些制造业的实业家从非常辛苦的,甚至是赚钱很少的制造业领域退出,利用他们的资金、经验来培育或者选择更优秀的企业家,来推动他们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资本市场。我认为未来十年资本市场迎来高增长的阶段。最近,很多企业家都进行转型,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尝试更多。  [03-12 17:50]

主持人:今天听了丁总的介绍,我们对德龙,还有民营钢企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我们祝愿德龙能够有更大的发展,也祝愿整个钢铁行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感谢丁总。中国经济网,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03-12 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