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描述:老油田开发拿起“绣花针”

2011年06月08日 19: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拿绣花针的人”。胜利东辛采油厂地质所的张艳增不介意这样的称谓。与进入开发中后期的老油田打交道,张艳增觉得确实需要拿起“绣花针”。 

  对永3区块沙二10的解剖,非“绣花针”功夫不行。永3区块已经开发了近40年。今年上半年,张艳增和同事通过沉积体系和老区块摸排,发现永3区块沙二10中储层分布较广,尽管层薄,但含油性高。于是他们拿起“绣花针”,对这一构造精细描述。新描述小断层16条,新增小断块12个,最小的面积仅有0.1平方千米。部署的永3-斜156井成功投产,目前已累计产油2300多吨。 

  张艳增拿起的这根“绣花针”,被专家称做“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这个技术就像医学上的B超,可以透过地层查出剩余油分布在哪里,储量究竟有多少。专业上来讲,是从油藏地质、油藏工程、测井二次解释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对浩如烟海的勘探开发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分析,建立起符合油藏实际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从而更加准确地揭示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简单地说,就是把油藏特征搞清楚。 

  搞清楚了油藏特征,才能有效提高采收率。油藏描述的精度越高,对地下的认识就越准确,找到的剩余油就越多,采收率也就越高。胜利油田分公司副经理孙焕泉说得很形象:“如果把地下油藏比做一个建筑物的话,我们过去只能知道这个建筑物的大概轮廓。通过精细描述,能清楚地知道柱子在哪,承重梁在哪,楼梯在哪,大房间在哪,小房间在哪,大房间多大,小房间多小……” 

  如果能对地下“看”得这么清楚,所有的措施都将做到精准有效! 

  目前,胜利油田综合含水已达90.3%,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的地质储量占油田动用储量的70%,地下剩余油总体高度分散,但局部又相对富集。 

  寻找这些剩余油需要一副好“眼力”。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就给了油田开发技术人员一双“千里眼”,一副“透视镜”。按照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苏树林的说法,精细油藏描述是一切提高采收率工作的基础。这个基础抓不好、抓不牢,提高采收率就是空话。 

  “勘探上精查细找,开发上精雕细刻。”胜利油田用实际行动不断筑牢这个基础。 

  以孤东采油厂为例。孤东油田是1986年投入开发的大型疏松砂岩稠油整装油田,储量动用程度很高,1992年达到521万吨高峰产量,此后进入高含水、产量递减开发阶段,尤其是剩余油在空间上高度零散,成为制约开发的“瓶颈”。 

  自2004年开始,孤东采油厂开展了精细油藏描述工作,先后进行了老油田精细对比、构造精细研究、开发单元模型重建以及剩余资源量的准确量化。到2007年底,三年内共完成精细油藏描述20个开发单元,覆盖地质储量2.4亿吨,占孤东油田的92%,采收率提高3.3%。 

  整个胜利油田层面,截至目前,已在135个开发单元开展了精细油藏描述,覆盖地质储量20.37亿吨,应用描述成果增加可采储量5900万吨,提高采收率2.9%。 

  通过技术攻关和应用,胜利油田建立起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配套完善精细地层对比、低级序断层表征、夹层精细描述及预测、水淹层测井精细解释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定量化、可视化、一体化,提高了储层刻画和剩余油定量识别的精度,解释精度可以达到描述长度小于100米、断距小于10米低级序断层,微构造幅度精细到1~5米,可精确识别0.25米厚的夹层。 

  这就意味着,在地下2000多米的地方找油,以前我们只能“看到”足球场大小的油藏。随着油藏描述精度的提高,现在则可以“看到”篮球场大小的油藏,油藏厚度有的不到半米。 

  精细永无止境。尤其是对胜利老油区,在历经多轮调整后,地下油水分布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地下剩余油高度分散,剩余油相对富集区越来越隐蔽,开发技术的适应性变差,更需要不断加大油藏描述力度,提高油藏描述精度,确保所描述的对象及描述的成果,能够满足越来越高的开发需求。 

  而且,按照集团公司要求,胜利油田在国际油价80美元一桶的经济条件下,平均采收率要从目前的28.9%提高到42%,主力油田力争50%、挑战60%。精细油藏描述将继续担当重任。 

  据了解,胜利油田目前正在20个区块开展精细油藏描述,覆盖储量3.95亿吨。在此基础上,胜利油田在2008~2015年,又安排油藏描述储量8.5亿吨,预计增加可采储量3195万吨,提高采收率3.7%。 

  将精细油藏描述进行到底。在提高采收率的攻坚战中,胜利人思路清晰,步伐坚定。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