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11 > 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 产油突破10亿吨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经搜索

难忘的记忆

2011年06月09日 13: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现胜利油田。1961年4月16日,在山东广饶县东营村附近的华8井首次获得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胜利油田。 

  九二三厂命名。1962年9月23日,东营地区营2井喷出高产油流,日产原油555吨,成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为此,胜利油田起初被命名为九二三厂。 

  发现胜坨油田。1963年10月25日,营5井(后更名为坨7井)获日产36吨工业油流,从而发现胜坨油田,为组织胜利油田会战提供了可靠依据。 

  胜利油田正式开发建设。196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标志着胜利油田大规模勘探开发建设开始。 

  中国第一口千吨井。1965年1月25日,在东营胜利村钻探的坨11井发现85米的巨厚油层,试油日产1134吨,是国内第一口千吨级油井。胜利油田由此得名。 

  中国第二大油田诞生。到1978年,胜利油田以背斜理论为指导,先后勘探发现了46个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946万吨,跃居全国第二大油田。 

  展开非背斜油气藏勘探。1979年5月,石油工业部在胜利油田召开首次中国东部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会议,提出大搞非背斜油气藏的勘探。 

  第一次地质论证会。1981年1月,胜利油田召开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地质论证会,确定80年代打稳产仗和发展仗的战略部署。自此年年召开地质论证会。 

  原油产量包干。1981年8月5日,国家经委、财政部和石油工业部下发通知,确定在胜利油田实行原油年产量1600万吨包干试点,开创中国石油企业改革开放的先河。 

  复式油气区聚集(区)带勘探理论形成。1983年11月,第二次中国东部地区石油勘探会议在胜利油田召开,达成“在一个断陷盆地内部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富集的复合油气藏”共识。1985年10月,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产量突破2000万吨。1984年11月19日,胜利油田原油年产量突破2000万吨大关。 

  孤东会战。1986年3月至9月,胜利油田组织55部钻机、3万多人,开展规模空前的孤东油田开发建设会战,当年产油323万吨,初步建成一个年产500万吨的大油田。 

  年产量突破3000万吨。1987年12月14日,胜利油田原油产量突破3000万吨,当年原油产量达到3330万吨。 

  发现埕岛海上油田。1988年5月,埕北12井试油发现埕岛油田。目前,埕岛油田年产量已达258万吨。累计产油3225.32万吨,成为胜利油田重要的产量接替阵地。 

  达到历史最高产量3355万吨。1991年,原油产量达到3355万吨,是胜利油田历史最高产量。到1995年,胜利油田原油年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 

  隐蔽油气藏理论产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油田勘探工作者创新形成“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2004年,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级储量”过亿吨。2003年9月,胜利油田首次实现年度新增探明、控制、预测“三级储量”均超1亿吨。到2010年底,胜利油田已连续8年实现这一目标,并连续28年年均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过亿吨。 

  “百年创新、百年胜利”。2007年1月,胜利油田提出“百年创新,百年胜利”愿景目标,争取到2064年,实现“持续百年创新,建设百年胜利”,继续保持全国大油田的地位。 

  新增13万平方公里勘探区块。2009年9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把新疆准格尔、青海柴达木等盆地的38个区块划给胜利油田,使胜利油田勘探面积、总资源量分别增加13万平方公里和27.6亿吨。 

  发现第77个油田。2010年12月29日,在新疆地区发现春风油田,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38万吨、预测储量3359万吨。这是胜利油田发现的第77个油气田,也是继永进油田、春光油田之后在西部发现的第三个油田。 

  发现50年产油10亿吨。2011年,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为国家奉献原油10亿吨,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0亿吨,累计上缴利税近6000亿元。

(责任编辑:施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