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7 > 林权改革 > 各地改革 > 正文
 
分林契约上29个红手印 辽宁宽甸四平村林改故事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7月10日 09:27
    2005年9月,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丹东市林业局在调研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张印着29个红手印的“分林契约”——早在2003年2月,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四平村十组就把林子分了。

    红手印分林契约堪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雏型。印着29个红手印的薄薄的一页纸,无意中成为一项伟大变革的历史印证。

    当年分林,四平村十组成了辽宁自主林改的典型。去年,他们又成立全省首个家庭合作林场,重新走向联合。从合到分,又从分到合,十组村民当初如同签生死状般按下分林手印,如今汇入林权改革大潮再立潮头,其过程足以令人感慨。日前,记者走进四平村十组,探寻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改革经历。

    过去:冒着风险自主分林

    从宽甸县城到四平村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看到哪儿的林子比周围都好,就到四平村十组了。”丹东市林业局林改办副主任沈夫钧说。

    汽车拐进一条山沟,前方的山上显出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分界线一侧呈浅绿色,另一侧呈浓绿色。宽甸县林业局林改办主任孙善福说:“等到秋天树叶落了,反差更明显。十组的树像苞米地一样刷齐,而旁边村组的树木是窟窿疤眼的。”

    护佑十组山林免于斧锯之灾的便是村民的29个红手印。

    本世纪初,宽甸县有一场持续数年的乱砍滥伐,直到2004年9月被辽宁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报道曝光,才在领导的强烈关注下停手。当时,全县有近千家林木加工厂,四平村山脚下就建着几十家小型林木加工厂。半夜里,山上时常响起伐树声。“那么多林子光靠干部和护林员管不过来,也不敢管,又不是你家的林子,管了就可能挨打。”十组村民王树贵说,“那些盗伐者特别横。”

    十组村民组长韩福民看到乱砍滥伐心里疼。他联合同样心疼林子的老党员王树祥、王树贵兄弟商量:把林子分掉,让大家都尽责管护。

    打开当时研究分林的会议记录,泛黄的纸将时间退回到2003年初的那个冬夜。四平村十组党小组成员聚集在村民王树江家。“照现在的情况看,林子得分。”村民组长韩福民说,“不然的话,咱们这点林子都来砍,就靠几个人看不住。”老党员王树祥响应:“对,分给大伙儿,让人人都成护林员,但要定下规矩,林子只能看管不能砍。”但也有人提出,分林子现在没有政策依据,以后会不会出事?王树贵说:“把林子保护好,对保护生态、发展生产、农民增收肯定都有好处,应该不会错。”主张分林的人心中有一个信念:保住山林!

    先有秘密的讨论,再由十组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将本组2793.6亩集体山林均分到124口人头上,以后只要政策允许,分给谁的林子谁受益;谁要是保护得不好,就要受到相应处罚,甚至收回山林。此后几天,量山划界、抓阄分林,成了村民们见面的主要话题。为规避风险,村民们与村里签订的是承包管护合同,谁也不说分林到户。村里也作了变通,虽然同意,但不盖公章。

    林子分下去了,村民没有去砍树卖钱。王树贵说:“就算晚上听到伐木声,老百姓也会打着手电上山查看。要是不分林,你伐你的树,我睡我的觉。”

    宽甸县林业局林改办主任孙善福说,现在看,十组村民分林的程序完全符合林改政策,只是合同不够完善。在县林业局的指导下,四平村十组重新规范签订了集体林家庭承包经营合同。

    现在:政策明晰规模经营

    林改后,有了政策的保障,村民们护林造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

    全村护林。从当初自主林改开始,十组的山林就开始有了林农和护林员的双层管护。如今,村里的人都是护林员,小孩成了通讯员,看到谁家林地里进牛羊了或是看到有陌生人进山,马上跑回村里报信。全村的林子大部分密得进不去人,生态保护好了,沟沟岔岔都有清水流淌。

    树栽满了。今年春天,68岁的十组村民周桂英打了一场特殊的“官司”。她只顾一门心思种树,结果竟把175棵落叶松苗栽到了王树江家的林地上。王树江还不乐意:“看这苗子,质量太差,要我能栽吗?”

    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给苗子都没人栽,如今村民主动栽树,山上空地都栽满了,就是有块石头,也要扒拉开栽上棵树。为了保成活,一个坑栽两棵苗,过两年,拣长得好的留一棵。

    林地回家,村民把发展的目光不光盯在树木上,也盯着林下,放手发展林地经济。

    过去,看到林子被盗伐,村民们着急却不愿管不敢管。现在怎么样?王树江说:“林子没人砍了。林子太厚了,都进不去人。”孙善福为难:“村民的林权虽然明晰了,但林业部门没法给各家各户小片林地进行设计,也就不能下发采伐指标,没法对林农经营进行指导。”

    为破解难题,四平村十组选择了“合”,但这次的“合”不同于原来的“大锅饭”。

    去年6月,本着“自愿入场、产权独立、各自管理、合作采育、责权平等、收益分成”的原则,经宽甸县林业局批准,四平村第十村民组大木柱家庭合作式林场正式成立。这在辽宁省是第一家。2000多亩林地连成片,解决了林地分散带来的问题,谋划规模经营。

    经过多年管护,十组的林子郁闭度非常高,因为不透光,林下灌木和草很少,顶层乔木也长势不佳。成立家庭合作林场后,县里下达了间伐指标,批复透光抚育330亩,涉及农户10户41人,人均收益700多元。

    抚育过一次的核桃楸树,每亩剩了一百五六十棵,林下的草已经起来了,不时还能看到村民今春刚刚种下的人参钻出的小苗。王树贵说:“林子透光了,核桃楸树过两年就能结果,此后年年都会有收益。”

    丹东市林业局长李津生说,家庭合作林场集约经营的模式解决了木材采伐限额分配问题和林权抵押贷款问题,还将成为建立三防组织的平台和落实科学经营方案的平台。循环经济在十组有了模样。十组现有5户发展食用菌,过去要到市场上购买锯末做袋料。林木间伐后,村民们把枝丫梢头粉碎,又省了一笔开支。村民王长敏今春发展食用菌4000袋,每袋成本降低了四五毛钱。他过去外出打工,一年收入也就1万来元,今年食用菌预期收益就会突破万元,而且家里的活一点不耽误。

    现在,十组已经发展了林下参、中药细辛等林下种植产业数百亩。

    由于北方林木生长周期长,林农民也不能指望林木短期获利。他们,只能将目光从林木树上转到林树下资源开发。

    去年,宽甸县林业局为大木柱家庭合作式林场编制了5年的森林科学经营方案,计划到2010年,全村计划造林2800亩,、栽植林下红松2000亩,发展板栗1960亩、山核桃园2130亩、林下参1690亩、细辛1100亩和食用菌150万袋。

    现在,四平村十组已经发展了林下参和山野菜种植等林下产业数百亩,林木采伐后的枝丫梢头也被利用起来。村民王长敏去年加入了食用菌种植户行列,他说,市场上买锯末加工一个菌棒要1.7~1.8元,现在将自家林地里的枝丫梢头粉碎加工成菌棒,成本降低了四五毛钱。

    林地成了村民的聚宝盆。去年,四平村人均收入3367元,其中林业收入1885元,占总收入的56%,比上年增加了475元。

    将来:林地生金越采越好

    四平村十组有林地面积4620亩,其中人工商品林很少,绝大多数是天然林,需要继续执行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和公益林管护政策,对残次林改造、抚育间伐和透光采伐的管理相当严格。虽然辽宁省财政拨发公益林补助,但钱数毕竟真正能到老百姓手里的钱并不多。

    看到周边当年滥伐成风的村组,林改后开始在残破的林子热火朝天地发展林地经济,十组的有村民有些疑惑开始嘀咕:只让看管林子不让利用,这看到啥时候算是个头儿?

    目前,仅四平村十组,就有超过60年树龄的树木有天然林2000多亩。林子太老了、太密了。,生态效益会逐年下降,能不能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让老百姓看完旧林看新林?

    “现在最实惠的就是能有一些抚育采伐限额,既能提高森林质量,又能让农民增收,还有利于发展林下经济。”四平村村主任张春义说,“要是允许择伐,以后红松结塔,林下种参,老百姓都不用出门打工了。”

    天然林给十组村民带来的还有另一样烦恼:天然林林权不能用来申请抵押贷款。

    去年,宽甸县还成立了辽宁省首家林业要素市场,设立了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森林资源评估中心、林木交易中心、林业法律与科技服务中心、林业行政综合服务窗口和金融机构林权证抵押贷款窗口。四平村十组村民说,他们就是在办林权证的时候去过一次,至于林权证抵押贷款等业务目前离他们还有点远。因为根据规定,要树龄在15年以上的人工商品林才能用来申请林权抵押贷款,他们村的天然林被拒之门外。

    虽然发展林下经济需要前期投入,但很多村民表示,即使能贷也不打算贷。原因之一是贷款额度小,被限制在林地评估价值的50%;原因之二是贷款期短,一般为2年,而林下产业收益周期长,最快的大叶芹种植也需要3年才能见到效益。农民担心:“到期还不上贷款,林地就成别人的了。”

    根据调查,辽宁省办理林权证抵押贷款的多用于购林、经商等,仅有30%用于发展林下经济。

    孙善福说,林权证抵押贷款需要经过申请、登记、评估、审批等环节,整个流程对农民来说还是有些复杂。

    十组人均耕地不足1亩,只能填饱肚子,人均林地却将近20亩,蕴含着致富的希望。十组村民说,林子分到手了,心里踏实了,林子也管得很好,要是国家从政策上再倾斜一下,给点发展林地经济的启动资金,就能让林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短评:时势必然农民心愿

    绿林如海,林下生金,当初按下29个红手印的四平村十组村民正享受保护山林带来的回报。回顾过去,分林契约的出现看似偶然,实际上是时势必然,反映了农民的意愿。

    保住祖宗林,是四平村十组村民的朴素愿望,本世纪初当地的“两乱”现象成为村民冒险分林的直接动因。想护林子的老百姓没有名正言顺的理由,盗伐者反而“理直气壮”:林子又不是你们家的,你凭什么管?的确,集体林名义上是村民的共同财产,但村民从中得到的实惠不多,更没有充分享受权利,所谓“林不归我、我不爱林,利不归我、我不营林,责不连我、我不护林”。

    保住林子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林子砍光了,生态破坏了,也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农民早就渴求能通过林地获得收益。人均耕地少,收益低,农民致富的希望只能从耕地转向山林。分林就这样成为保护资源的自然选择,林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农民渴求发展的愿望体现。

    今天,红手印分林事件成为林改大潮的原始实践,验证了林改的出发点是尊重农民意愿,还权还利于民。正因为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充分尊重历史,顺应林农意愿,林改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红手印保住了山林,农民在林地种下了“金娃娃”,正像当地人创作的《林改之歌》所唱的那样:“铁树开花,林地回家,林兴民富的希望,如今就要实现。”
 
来源:国家林业局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