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税改立足节能减排
2008年12月10日 14: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
发表评论
] [
推荐朋友
] [
关闭窗口
] [
打印本稿
]
“吃货”的世界
· [
食品
]
月饼税再掀波澜或刺激企业“合理”避税
· [
房产
]
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将开工 108层510米
· [
电子
]
央行如期发放二批支付牌照 13家企业获牌
· [
产业
]
中国400位富豪身家接近全国居民储蓄1/10
· [
产业
]
47号公告"真身"面世:无关个税 锁定楼市
· [
房产
]
恒大被曝违规大范围内部认购员工七折购房
宝马版变形金刚!
国际油价大幅回落至每桶40美元左右,终于给酝酿14年之久的燃油税改革提供了良机。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税务总局12月5日公布了《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改革方案将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多用多缴燃油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和水运客货运附加费,逐步有序取消已审批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二是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由0.2元提高到1元;柴油每升由0.1元提高到0.8元;其他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汽、柴油等成品油消费税实行从量定额征收,不是从价征收,与油品价格变动没有关系,征税多少只与用油量多少相关联。提高的成品油单位税额属于价内征收,现行汽、柴油价格不提高。
专家表示,从刺激经济角度而言,从量征收燃油税较之从价征收更有优势。长江证券分析师认为,如果未来油价上升带来用油成本加速上升,这与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确立的"积极扩大汽车消费"的精神相违背。而从量征收既满足了"多用多缴、节能减排"的政策改革思路,又不至于对长远的汽车消费市场产生太大负面影响,总体而言此次改革考虑了多方面的利益得失。
改革方案在保持现行油价不变的基础上,对成品油零售价格进行了结构调整。如果将油价分解为基础油价和燃油消费税这两部分,并假定目前成品油零售价格为6元/升,那么,基础油价由调整前的5.8元/升下调至5元/升,下调幅度约为13.8%。13.8%的下调幅度低于此前市场预期。据测算,基础油价下调之后对应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在75美元/桶左右,这也意味着国内成品油价格仍有下降空间。
从中期来看,草案没有明确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具体内容。国家再次强调"成本加成",但"继续对成品油价格进行适当调控"。新的改革点是"将原流通环节差价中允许上浮8%的部分缩小为4%左右"。对此,中金公司认为,国家继续适当调控,政策风险将长期存在;将原流通环节差价中允许上浮8%的部分缩小为4%左右,直接压缩了营销业务的毛利空间,对石油公司有负面影响。
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成品油价格将来面临持续多次下调的压力。不过,一旦油价再次大幅上涨,"适当调控"的正面效应将显现出来。
小排量车显优势油价降低到5元/升,30%的燃油税率(即1.5元燃油税)是此前外界盛传最可能的方案。而目前的方案采用定额征收1元的方式,低于市场的预期。
目前国际油价处于较低位置,未来上涨的可能性较大。如果采用税率方案,那么随着油价的上涨,燃油零售价将以更快的速度上涨,用车成本将大幅上涨,对交通需求会出现较大的负面影响。
而采用固定的燃油税方案,燃油零售价将随国际油价同幅度上涨,用车成本相对平稳,交通需求受影响的程度也不大。
分析人士因此认为,长期而言,采用该方案有利于保持用车成本的平稳,对推动交通需求的稳步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油价不变,但养路费不用交了。因此,乘用车的使用成本下降了。养路费的征收对所有排量乘用车大体一致,因此不同排量乘用车此次使用成本下降的大小是一致的;但是不同车型油耗不同,所以不同车型使用成本下降幅度并不一样。
国信证券分析师表示,在"多使用,多缴税"的背景下,小排量轿车凸显出其燃油经济性在节省开支方面的优势。因而此次税费改革对小排量轿车的需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部分车商已经敏锐地从中捕捉到了商机。在刚闭幕不久的广州车展上,国内车商纷纷表示,已将2009年的战略重点放在中小排量轿车上。在广州车展上亮相的近50款新车中,中小排量车型占到70%以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1月乘用车共销售52.28万辆,环比下降2.90%,同比下降10.28%。业内人士预计,明年一季度的乘用车月销售额可能出现持续的负增长,而比销量下滑更严峻的挑战则是乘用车价格的下跌。
12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传达了"积极扩大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和"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积极发展'三农'、住房和汽车消费、健康、养老等保险业务"等精神。国泰君安分析师张欣表示,国内汽车只有不到15%是通过贷款购买的,燃油价格、停车费用、道路运行状况等汽车使用环节的因素较之购车款而言对消费者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如果出现"买得起车而用不起车"的尴尬局面,那么仅仅刺激购车是远远不够的,可能还需其它配套政策的跟进才能奏效。因此"积极扩大汽车信贷"政策的出台能否有效刺激和扩大汽车消费,改变目前汽车行业的运行态势,其效用还有待观察。(来源:上海金融报)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网友评论
目前已经有
条评论
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热点新闻评论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网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经济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经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产业专题
·
三保行动 我们一起出发
·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第18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
推动中国
企业家
王兴注定“永无宁日”
雷军要警惕“胜利病”吗
·
何小鹏:未来20年内飞行汽车有望形成万亿美元级市场
·
叶国富接过永辉方向盘
本网专稿
·
福建省公共数据赋能产业发展第一批重点培育示范场景发布
·
【图解】中外学者谈关税“冲击波”:美国仿制药市场或承压
·
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联合发布防范“保健品”诈骗消费提示
·
第一季度检验检测行业综合景气指数100.4 发展稳中向好
·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超百个互动体验项目亮相现场体验区
·
2025中国信息协会数据要素应用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7
>
节能减排 全民行动
>
小图
> 正文
中经搜索
商务地带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CNTV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中广网
中国西藏网
中新网
中工网
光明网
百度
新浪
搜狐
网易
凤凰
腾讯
和讯
友情链接
国家机关
地方政府网站
地方新闻网站
媒体网站
中央企业
金融机构
热点网站
财经网站
电子商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