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轻轨三号线开工现场。罗斌摄
十年铸轻轨,今朝列车驰。
交通发奇葩,华夏第一枝。
今天的重庆,很难想像这样一个命题:如果没有轻轨,重庆将会怎样?
虽然轻轨开始真正伴随我们的生活,只有短短两年多时间,但是,轻轨给我们带来的喜悦,带来的深刻变化,却点点滴滴渗透到我们的每一天。
6日,连接江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部新区的轻轨三号线正式动工建设。重庆城市轨道交通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2000年我市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开工,到2005年投入运行,再到2007年第二条轨道交通线路动工兴建,算起来只有几年的时间。其实,却凝结了几代重庆人的梦想,几千个日日夜夜的艰辛。而作为我市惟一的专业从事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和沿线资源开发的重庆市轨道交通总公司也由成立之初的不足百人,企业资产刚过50万元,发展到拥有职工近2000人,资产接近60亿元的大型现代化国有企业,形成敢打硬仗,勇于创新的坚强团队。他们用坚韧的努力,提升了重庆的形象,他们用执著的创造,揭示了生活的魅力。
轨道之梦一波三折
重庆,是一座山水之城,文化之城,拥有3000年历史。
因为城市依山而建,道路弯多、坡陡、面窄,所以也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著称于世。为了改变重庆的交通面貌,重庆人一直在努力。
“重庆建地铁的设想早在抗战胜利时期就开始酝酿了。”重庆市轨道交通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沈晓阳告诉记者,“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仍然未能建成。”
上世纪80年代,重庆成为计划单列市后,时任市长肖秧再次提出引入空中客车和高架胶轮中运量轻轨两种交通方式。80年代末,市里成立轨道交通筹备工作小组,正式有组织地进行筹备。“当时大家都很激动,一下子规划了1、2、3三条线。”沈晓阳回忆,这3条线分别是地铁、轻轨和空中客车。
经过中外专家的反复论证、考察,最终选择了跨座式胶轮单轨系统。1991年,市长办公会批准了这一方案,并确定了沿江线路规划。这就是今天已经竣工通车的轻轨二号线。
“跨座式单轨交通,国内没有先例,重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沈晓阳说,当时主要基于四方面的考虑:一是重庆的地形特殊,山高坡陡,需要爬坡、转弯能力强的轨道交通系统;二是重庆财力有限,轻轨的投资相对较低;三是引导城市功能的调整,把住在山上的人们引到江边来住,让渝中区的中干道发展商业,同时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四是环保性。1992年,重庆市轨道交通总公司成立。作为我市国有独资企业,经市政府主管部门授权负责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和沿线资源开发工作。
经过多年的轨道交通建设筹备,当重庆人为了解决山城行路难鼓足干劲准备大干的时候,1996年,因国家政策的调整,全国轨道交通项目暂停审批。“那是重庆轨道交通最难的日子。”回忆起那段岁月,沈晓阳感慨万千。
“当时,很多城市放弃了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准备,从事轨道交通建设筹备的队伍解散。但重庆从上到下却始终没有放弃过。”沈晓阳说,“为了实现重庆人‘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这一梦想,当时大家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坚定信念,坚持不懈。”
在等待与坚持的艰难岁月,重庆市轨道交通总公司的大批技术人员一边坚持轨道交通技术研究和建设筹划,一边开展对外技术开拓和多种经营来维持运转。
“是直辖救了重庆轨道交通。”沈晓阳回忆。1997年重庆直辖,蒲海清上任重庆市市长签发的第一份文件便是上报国务院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恳请批准重庆较场口至新山村高架轻轨线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紧急请示》(渝府文[1997]1号)。这是新生直辖市的“一号文件”。
此后,捷报频传。1999年,包叙定到重庆上任市长,同时也带来国务院给重庆回复的一份“大礼”———同意重庆建轨道交通二号线的批文。轻轨二号线成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号工程”。
为了实现轻轨梦,也倾注了重庆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血,也得到了国家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关注。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等中央领导也多次到重庆视察轻轨二号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