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专题频道 > 2007 > 能源 > 民营油企 > 新闻评论 > 正文
 
谁剥夺了民营油企的尊严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6月21日 10:18
王石川
    全国90家民营油企正在酝酿联手“卖身”外企。日前,牵头方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专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称,90家民营油企正与9家跨国巨头谈判,其中15家已签署意向协议。这些民营油企之所以出售,根本原因是一直没有固定油源,生存困难。

    根据入世协议,我国开放了国内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无论所有制形式、内外资企业,只要符合《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都可以申请成品油和原油的批发、仓储经营资格。但是,去年12月《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今年3月《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次第出台后,民营油企先是欣喜后是哀怨。表面上看,措施的出台,对于翘首以待的民企和觊觎已久的外企来说,似乎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然而,消息传来,并未泛起多么剧烈的涟漪。究其原因,《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没有触及巨头们的垄断根本,油价制定机制的改革也依旧不明朗。

    再来打量《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的规定。我们看到,企业要想申请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包括:全资或50%以上(不含50%)控股拥有1万立方米以上成品油油库的法律证明文件。这一条款对垄断巨头是重大利好消息,但这一规定却让民营企业叫苦不迭———势单力薄的民企将难以跨越这一门槛。

    可以说,随着这两大措施的出台,成品油经营资质的门槛大大提高,民营油企的前景无疑雪上加霜。到了今年5月,商务部公布了中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开放以来首批获经营资格的8家企业,只有一家民营企业入围。至此,几乎可以认为,这验证了民营油企颓势毕显的困境。

    可以说,民营油企的投身外资只是整体尴尬困境的缩影。众所周知,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发了“非公经济36条”。令人悲哀的是,对于一些垄断行业,横亘在民营企业面前的是一道玻璃门。以石油行业为例,所遭遇的玻璃门可谓多矣。比如,在石油战略储备的企业中,民企往往望洋兴叹;比如,我国油源大部分还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民企难以分得一杯羹。

    显然,如果不破除民营油企遭遇的玻璃门,如果不真正设置公平的竞争平台,民营油企就无法改变陪太子读书的命运,只能积贫积弱,这样一来必将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早就有专家预言:“由于规模小、实力弱,民营企业没有话语权,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相当一批民营企业难逃被外资或者国内的石油巨头收编或淘汰的命运。”寄身于人,夹缝中求生,这难道是民营企业的宿命吗?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义,何时让民营油企重整旗鼓,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证券时报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