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源老板有颗“寂寞的心”(图)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润源老板有颗“寂寞的心”(图)

2012年06月18日 14:1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科研的道路上,或许正是因为能耐得住寂寞,润源才能变长线产业链为长线发展。实际的公司投资当下,聪明的企业投资未来

  记者近日跟随“中国经编万里行”团队到达第三站常州武进,走进当地经编机械制造领军民企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

  经编万里行团队到常州的时候,正赶上润源的全球企业客户答谢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们聊着自己的企业和产品,还有形形色色有关公司未来发展的梦想,煞是热闹。

  记者和一位来自长乐的企业主聊起润源,他很有感慨。

  “德国设备300多万元(人民币)一台,我们做了8年企业,前5年光走关税手续都特别闹心。有了问题退换维修都很麻烦。”他说,“4年前我听说润源的经编机做得非常不错,就从福建到常州考察了几次,价格很公道,最后就决定用他们的设备。”

  早在2002年的时候,润源就开始了他们的经编机械之路。10年的时间,润源从开始只有一种产品,到如今涵盖服饰家纺产业诸多领域,自主研发的新机型不断问世,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而且部分机型的市场售价不到进口产品的1/2。

  “废品堆”上建起的王朝

  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却忽略了它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汗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谁又能想到,最初的润源,是靠着回收废品作为生产原料起家的。

  “公司刚创立的时候,我们只有10多个人。厂房也是破破烂烂,条件特别恶劣。”润源技术部的刘总向记者介绍,“那会非常艰难,原材料非常缺,我们就去废品站收集废弃钢材自己加工,一直回收了好长时间。”

  跟随着董事长王占洪打拼了十多年的刘总是润源的“元老”之一,一点点见证了公司这么多年来的成长。从回收废弃钢材起家,到2004年生产出第一台经编机,从开发、生产到投入市场,润源只用了6个月,而且在第一年就回收了全部的资金投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现在的润源今非昔比。而且经编行业整体发展得非常快。我们的目标是想把经编这块蛋糕做大,而不是去分这块蛋糕。”王占洪这样说。

  起草编制了2项纺织行业标准、立项3项纺织行业标准的润源,如今正在全力开拓全球化市场,是行业里当之无愧的领军者。这个从废品堆里建立起来的王朝走到今天,像是偶然,却是必然。

  耐住寂寞做好“机”

  记者在参观时发现,润源的产业链非常长,几乎涵盖了产业用、生活用和科研生物全部领域。在民营经济领域中,许多企业常常会被过长的产业链拖垮。怎样避免产业链过长带来的不畅呢?

  王占洪用了一句话概括: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出好机器。

  耐得住寂寞,说的主要是研发。谁都知道,对于民企来说,研发是一项投入大但见效慢的长线持股。润源如果利用现有优势加大生产和市场投入,要实现效益翻番非常容易。但他们在保障盈利基础上做的基本是巩固老客户为主,发展重点并没有放在生产和市场上。据技术部经理介绍,润源每年的新产品比例占到了30%,年资金投入都在1000万元以上,近三年超过了整体的10%。

  “包括我们现在参与的人造血管的研究,”王占洪介绍,“其实人造血管的研究是没有经济效益的,创造的社会效益更多,也代表了我们公司的研发水平。

  据了解,润源和东华大学合作,即将成立纺织医疗研究中心,属于应用研究领域。在科研的道路上,或许正是因为能耐得住寂寞,润源才能变长线产业链为长线发展。实际的公司投资当下,聪明的企业投资未来。无疑,润源是聪明的。

  承认差距梦想传承

  “当然也有不足,设备的稳定性和国外的设备还是有差距。”谈起润源的经编机品质,许多客户都有这样的反映。

  “和国外相比,我们的价格和服务是优势,但我们的设备品质的确还有差距。”王占洪坦然承认,“润源2002年注册公司,从一无所有到国内行业领军,发展很迅速,我们一直在不断地"补课",现在的重点课程就在这里。为了提高设备和生产的可靠性,我们一边在加强员工的培训,一边进行研究攻关,预计1~2年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

  润源公司目前有员工450人,具备年产1000台高档经编机的能力,目前有7大系列51个机械品种,是国内经编机械制造领域发展最快、品种和规模最全最大的企业之一,对研发的投入从未间断。

  “缩小差距,加大研发。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创新和打破垄断,最后超越国外的公司。”王占洪说,“1年不行2年,2年不行3年,3年不行还有下一辈润源人接着干!”

(责任编辑:佟明彪)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