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的核心:明确医疗成本分担

2009年03月12日 10:51   来源:江西日报   赵志疆
    没有加大财政投入作为最基本的保障,这样的医改注定不可能令公众满意,只要医院依旧存在资金缺口,患者就必须为此“埋单”——

    3月9日,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指出,目前中国的公立医院并非真正公立,“我们的‘公立医院’,国家投入的部分只占10%,医院需要自筹90%的资金,这些资金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从患者身上来的。这样的投入水平,自然使得患者负担沉重。”(3月10日《新闻晨报》)

    在公众看来,公立医院理应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本身就不应该高收费,满足公众这一需求的基本前提是,维持公立医院运营的生存发展资金能够得到保障。然而,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不仅原本不足,而且还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卫生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由1985年的38.58%降至2000年以后的15%,而民众支付的成本却从1985年的28%升至2000年以后的近60%,如果吴明江所提供的数据属实,更是将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90%,倘若看病不贵反倒是咄咄怪事。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医疗卫生总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

    由于卫生投入不足,从而使医院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导致医院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生存方式发生严重分裂,乃至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名正言顺地追逐利润,最终导致医疗费用的逐步攀升。在此过程中,“以药养医”只是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所谓“以药养医”,是指以药品的高利润拉动医院的经济效益,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这其中,追求经济利益只是手段,维持医院运转才是目的。如果无法满足维持医院运转的目的,纵使叫停“以药养医”,大不了迫使医院变换手段而已。而这恐怕也正是取消15%药价加成,令医院叫苦不迭,公众却依旧不满的原因所在。

    医院收入主要来源于药品收入、诊疗服务收入、政府补贴三部分。三者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斩断药品收入必然意味着需要提高诊疗收入,或者加大政府补贴。令人遗憾的是,新医改方案率先选择了前者。显而易见,无论“以药养医”还是“以技养医”,实际上都是“以患养医”,财政投入的缺乏,使得医改更像是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博弈——医院面临困难就将包袱推给患者,患者无力承担则将包袱还给医院。没有加大财政投入作为最基本的保障,这样的医改注定不可能令公众满意——只要医院依旧存在资金缺口,患者就必须为此“埋单”,变换收费名目又能减轻他们多少实际负担呢?

    公众炮轰“以药养医”,不仅仅是想取消药价加成,更是在呼唤一种合理的医疗成本分担,以减轻自己的医疗负担。改革医疗体制沉疴,首先就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明确政府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院的健康发展、体现出其公益属性,如果“以患养医”式管理思维不能得以真正改变,纵使取消了“以药养医”也是枉然——既然医院依旧要靠患者来养,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养显然并不重要。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