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工程师:“这里让我如鱼得水”

2009年03月05日 14: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人物:金世合,科研中心产品研发工程师

    娃哈哈“工龄”:3年

    2004年,金世合研究生毕业进入娃哈哈科研中心担任产品研发工程师一职。此前,他在一家食品厂从事了3年乳品饮料方面的研发工作。在食品厂工作3年后,再到娃哈哈工作,金世合感觉这两个单位十分不一样。前者因为比较小的缘故,主要负责一些应急项目的研发工作,集中在乳品饮料调整口味上面。而到娃哈哈工作后,创新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里先进的研发设备试验条件以及在试验方面的大投入都让他感到如鱼得水。

    金世合表示,如果有好的项目,科研中心的领导会大力支持,申请立项后,每年的研发经费都会比较充裕,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科研人员不仅可以去找相关企业咨询、请教,还也可以向领导求助,整个研究部门的氛围比较好。“娃哈哈给了你一个平台,就看你自己怎么去发挥,机会要靠自己去把握。”

    和食品厂最不同的一点是,在娃哈哈,研发人员不仅要涉及研发环节,还要涉及到投产环节,在投产过程中确保产品能保证质量地生产出来。研发人员在生产一线还能发现很多只有在实际生产中才会面临的问题,迫使研发人员站在实际生产的角度来考虑供应的条件,设备能不能达到研发要求等问题。而一个新项目投产,研发人员起码要花四个月的时间在外面出差。

    在娃哈哈,创新简直就是“使命”,宗庆后每次出国归来都要交不少的“超重”托运费用,因为他每次都要大肆采购当地的饮品,每种2瓶左右,回到研发中心和研究员们一起品尝交流,确定研发的新方向。公司也会针对世界饮料趋势等内容请一些专家对研发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全球饮料的一些概念、新产品的推荐、新原料、一些新的成分,也会谈到现在流行喝什么样的酸奶,流行什么样的包装等等。“每年都会有这种三到四次大型的培训。我们不用出门就知道世界饮料的趋势。”金世合表示。

    金世合进入娃哈哈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参与“爽歪歪”的后期研发,所有研发人员每天都要坐在一起,品尝“爽歪歪”,看看样品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在娃哈哈,研发人员每天都要喝下不少样品。“遇到的困难很多,为了解决饮料泡沫多的问题,我们花了大力气,做了无数遍测试。如果这个解决不了的话,生产就会随之停掉。”金世合说。让金世合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爽歪歪”研发后期,为了确认各种型号的原料,金世合所在的项目组每个人都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这样持续忙了两个星期。每天想到一个解决的方法,实验室里面尝试一下觉得可以,就立马拿出去做终试,再跑到生产线上面去试,整个过程十分辛苦。

    “现在我自己三岁的小孩儿每天都喝爽歪歪,我们自己做的产品我觉得很放心,从质量管理、原材料的把关、整个营养素的配比,我最清楚了。每次他喝的时候我还和他一起喝。”金世合提起自己的孩子,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