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百年孤独》开篇的这句话,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每一段变革的岁月。对于那些心怀高远的人们来说,激荡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充满机会、激情迸发的年代。
时光倒退20年,年逾不惑的宗庆后终于熬过了对自己来说“最坏的时代”———在农场与土地打了15年交道,回到杭州在校办工厂卖雪糕一晃又是8年光阴。
这一年———1987年,一纸只有寥寥几行字的任命书,让41岁的宗庆后成为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经理。当时,就连宗庆后自己或许都没有料到,寥寥几行的任命书最终掀起的是中国本土企业的一次新的革命。
但是,随后20年发生的一切都表明,简陋破旧的校办工厂就是那个可以撬起整个地球的支点。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最初的支点,成就了宗庆后与娃哈哈的非凡传奇。
20年,宗庆后用心血哺育的娃哈哈集团公司缔造了中国饮料史上最动人的发展奇迹,从一家凭借14万元借款起家的校办小厂,壮大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软饮料产量全球第五的饮料“巨人”。
20年,宗庆后率领的员工团队从3个人发展到2万多人。尽管早已不再用像20年前那样在煤球炉上给大家烧夜宵,但在宗庆后充满更多慈爱情感的心中,娃哈哈的2万多位员工依然是一个相濡以沫的大家庭。
20年,付出坚忍,付出操劳,付出情感。
在用智慧和光阴改写娃哈哈命运的同时,宗庆后为2万多名员工提供了职业发展的广阔平台。在所有员工们的眼中,宗庆后不仅是一位充满经营谋略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带着自己闯事业、过日子的大家长。
不抛弃+不放弃=大家庭
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坚忍,意味着艰难时刻依旧前行的果敢。
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信念,意味着冲破绝望走向未来的力量。
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使命,意味着相濡以沫扶携众生的胸怀。
不抛弃,不放弃———宗庆后让庞大的娃哈哈集团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2007年,娃哈哈年收入超过220亿元,企业在快速发展的通道上继续前行。
然而,比又一个辉煌业绩更让宗庆后感到慰藉的,还是那些在风波来临时始终追随并支持自己的娃哈哈员工团队。
风波始料未及。但是,只有在危机面前,才能看清一个人乃至一个团队的真心。
和以往任何一个关键时刻一样,2万多名娃哈哈员工再次以紧密团结的姿态,公开表示支持他们大家庭的大家长。
“坚决支持宗总”———这是那段时间娃哈哈员工说的最多的话。所有知道宗庆后和他的员工队伍相互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人都会明白,这句话真诚地发自娃哈哈员工们的内心。
对于一个始终坚持员工利益至上的企业家来说,宗庆后绝对有资格得到这样的支持。
20年前,当时的校办企业经销部经理宗庆后手下只有两员女将。为了兑现一年上缴10万元的承诺,宗庆后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上门送货,一分一厘地积攒着家业。
彼时,国内保健品市场风生水起。靠着敏锐的直觉,宗庆后看好儿童保健品这一细分市场,提出根据中医食疗原理,开发针对儿童市场空白的营养液。
1988年,中国第一支儿童营养液问世,同时成为娃哈哈推出的第一个产品。配上卡通形象以及“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娃哈哈儿童营养液风靡中国。
为了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高速发展的娃哈哈需要尽快扩大产能。1991年,宗庆后斥资8000万元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小鱼吃大鱼”的新闻轰动全国。
对于被一家校办企业兼并,相当一部分国营老厂的职工明显表现出抵触的情绪,更多的则是害怕失去工作岗位的担忧。然而,宗庆后在第一次员工大会上郑重承诺———不裁一员。此语一出,军心稳定。
宗庆后当然明白,全部接受罐头厂的2200位职工,包括所有的退休人员,对于当时只有140人的娃哈哈来说,如果不能尽早开发上马新产品,就意味着严重的人浮于事和企业运作成本加大。
3个月后,杭州罐头厂扭亏为盈,新产品娃哈哈果奶畅销全国,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板块。由此开始,娃哈哈相继开发出纯净水、非常可乐、茶饮料、果汁饮料和功能饮料等新品,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销量神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宗庆后当年不忍放弃任何一位员工———哪怕是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员工———的仁厚之心,确保娃哈哈坚定不移地走上丰富产品线、小步快跑的发展之路。
在娃哈哈所有员工的心中,宗庆后不仅是做事勤勉、管理严格的企业老总,还是坚持员工利益至上的大家长。他们说:“宗总永远不会放弃我们,永远不会放弃我们的利益。”
在与跨国公司的合资谈判中,强势的宗庆后立场鲜明地提出自己的“四个坚持”。其中,有两个“坚持”与职工利益息息相关———必须坚持退休职工待遇不变,必须坚持45岁以上职工不许辞退。
这样的坚持,不仅让那些退休职工和45岁以上职工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更让所有娃哈哈员工感受到宗庆后“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大家庭成员的浓厚情谊。
在宗庆后的内心深处,最柔弱的部分便是对追随自己创业的员工队伍的爱。恰恰又是这份柔弱的爱,让这位名声显赫的企业家在涉及员工利益的每一次博弈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强。
面对人们的惊讶,宗庆后心闲气平:“退休职工和年龄大的职工是相对的弱者,曾经为社会和企业做了那么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可能的利益就把他们抛弃掉。何况,一起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从感情的角度也不可能放弃他们。”
上善若水,汩汩流过每一个大家庭成员的心田。或许,正是宗庆后对于娃哈哈员工的“不抛弃,不放弃”,让2万多名员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坎坷时刻,都甘愿放弃自己的一切,选择和宗庆后站在一起。
娃哈哈的20年,不抛弃的20年,不放弃的20年。
宗庆后的娃哈哈大家庭,20年和谐,20年美满。
情感+分享=跟随
什么是管理?
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说:管理就是无边界。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管理就是借力。
娃哈哈的宗庆后说:管理就是让人跟随你。
人心难控。让人跟随———不是屈从,不是服从,而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跟随,这是每一位企业家都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宗庆后的娃哈哈大家庭里,人心又是最容易把握的东西。
简单做人,勤奋做事。这是宗庆后的座右铭。
身为在娃哈哈效力16年的元老级人物,杜建英拥有足够的发言权。这位娃哈哈集团的党委书记直言:“在娃哈哈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即便如此,娃哈哈的员工却始终如一地为娃哈哈打拼,因为娃哈哈有一个比谁都辛苦的‘家长’。有时候,员工们会这样自我激励说,看看宗老板,就觉得自己还不够辛苦。”
“2005年8月的一天中午,赤日炎炎,我照常到仓库抽样。突然看到一个人正在弯腰接过一箱饮料往铲板上叠放,那不正是我们宗总吗!”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娃哈哈员工陶锦华依然深深感动。“当时,宗总不停地扛起一箱箱的饮料,满脸汗水,头发和衣服也全都浸湿了,脸被烈日晒得黑红黑红的。”
陶锦华看到的这一幕场景,很多娃哈哈员工也曾经亲眼看到。宗庆后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让追随他的每一个人都找不到懈怠的理由。多年来,宗庆后每天早上7点准时上班,动辄忙到深夜,一天工作16个小时早已习以为常。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宗庆后的苦干,成为整个娃哈哈员工队伍奉献企业的标杆。
然而,宗庆后心里明白:“要让人跟着你苦干,没有成果是不行的。企业要发展,发展的成果要让员工享受到。”
一诺千金。娃哈哈发展20年,员工人均收入增涨高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10倍。
直到今天,在这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的饮料巨头公司里,正在渐渐淡漠的国企员工福利概念从来没有动摇。
逢年过节,娃哈哈2万多员工都可以领到过节费———包括教师节,这是从校办厂起家的娃哈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当年一道创业的退休老师的尊敬。
每年,娃哈哈的员工都可以享受一次旅游假,时间自己安排,旅游费用报销3000元。
看到很多娃哈哈年轻员工依然单身,宗庆后希望工会想想办法,“不能让咱们这么优秀的小伙子小姑娘没有家”。很快,思慕俱乐部成立,成为单身员工交友的平台。
20年来,让员工们都有一个家,一直是宗庆后努力做的一件事情。这几年,杭州房价高涨。宗庆后一边积极建设廉租房,解决在娃哈哈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一边积极争取经济适用房的购买指标。
娃哈哈下沙基地员工张玉兰刚刚获得一套经济适用房的购买资格。依照在企业的资历和贡献,她可以享受到一次性购房补贴9.6万元。这位在娃哈哈工作7年的年轻女性,用“温暖”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在娃哈哈的感受。“和我那些一道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相比,娃哈哈是最温暖的地方,温暖到无微不至,温暖到内心深处。”
宗庆后说:“房价太高,对员工生活压力很大,企业不能撒手不管。不能安居的话,员工是很难乐业的。”统计数字显示,娃哈哈迄今为员工解决住房1185套,总面积达到90.1万平方米,发放住房补贴3878万元。
在宗庆后的发展谋略里,让员工公平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从来都是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8年前,娃哈哈集团公司职工持股实施方案开始正式执行。从此,员工成为企业的股东。只要在娃哈哈工作满一年,就有资格购买娃哈哈股份,年终都可获得一份分红。
宗庆后说:“企业为员工考虑得更周到,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就更高。娃哈哈就是要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白,只要肯吃苦,人人都是老板。企业发展越快,自己就越有奔头。”
情感+分享=跟随。这是宗庆后最简单的管理等式。
“你不可能遇上一个比宗庆后更好的老板。”这是娃哈哈2万多员工选择追随企业一同成长的单纯理由。
竞争道德+事业发展=未来
价值观转变为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企业家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内心远大的企业家,才会有内心远大的员工团队。有内心远大的企业家,才会实现企业志向远大的未来。
在一个东西纵横上万里、南北温差50摄氏度的大市场中,让每一个消费者都曾买过自己的产品,这需要一个企业家怎样的视野?
有人预测,在过去的20年中,让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掏钱买过的品牌不会超过三种,其中便有娃哈哈。
20年前,还在骑着自行车推销雪糕的宗庆后,能够想到今天这样辉煌的事业图景吗?
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剧变的20年,这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成长的年代。那些心怀高远者掘得了第一桶金,却陷入发展的迷宫,有的自我膨胀折戟沉沙,有的名利所累蹒跚倒下,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探索着走出迷雾。
20年,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始终坚守着竞争道德的底线。在宗庆后的理念里,坚持道德的竞争,会让蛋糕越来越大。
竞争道德+事业发展=未来。宗庆后所坚守的这条道德底线,深深地影响2万多名娃哈哈员工,成为娃哈哈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进而让娃哈哈晋身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之列。
娃哈哈很多员工都清楚地记得,当英国媒体披露美国碳酸饮料添加的甜味剂对人体不利的消息时,宗庆后仅仅让自己的团队发表了一则简短的公告,简单到只告诉消费者这样一个事实———非常可乐自投产以来一直使用的是国产优质白糖。
面对这样的炒作“良机”,宗庆后选择了拒绝。在这位企业家的人生辞典里,永远都不会存在“乘人之危”和“落井下石”。
价值观转变为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企业家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企业家个人的品格决定着企业员工团队的品格。
善良。勇敢。关爱。付出。责任。
今天的娃哈哈员工团队,早已深深打上宗庆后人生品格的烙印。
伴随着企业的高速成长,娃哈哈员工找到了个人事业发展的最好平台。无论是拥有高学历的管理人员,还是从基层做起的外来务工人员,只要有本事,就一定不会被娃哈哈埋没。
7年前,20岁的何广垫跟随堂哥从老家安徽来到杭州,成为娃哈哈的一位普通员工。从装机工到工段长,何广垫与娃哈哈一起成长,获得杭州市上城区优秀百名外来务工者的荣誉。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何广垫相信,只要肯干肯学,还会在娃哈哈得到更多机会。
娃哈哈在全国各地设有100多个分公司,这就意味着需要100多个总经理。所有位置的人选都是透明的,凭借竞争者的业绩公开选拔。即便是一名没有学历的外来务工者,只要具有足够的能力,都可能独挑大梁。
现任河南新乡分公司总经理郑道哈刚刚而立之年,便已掌控娃哈哈5亿资产。10年前,这位高中毕业的温州青年闯荡杭州,进入娃哈哈的第一份工作是维修工。从维修工到工段长,再到车间主任,而后设备科长、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直到今年2月刚刚提拔为新乡分公司总经理,郑道哈几乎每两年便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在娃哈哈,只要你有上进心,勤奋,肯学习,就一定有机会。这里的环境很公平。”郑道哈说。
谈到在娃哈哈10年的感受,这位30岁的少帅情绪有点激动:“我最感激的是宗总对年轻人的那份信任。宗总给我们宽容的个人事业发展平台,是在任何其他公司没有的。”
在羡慕财富、崇尚金钱的人眼中,身家几十个亿的宗庆后,已经完全不是当年那个读着《毛泽东选集》走到41岁才开始创业的中年人了。如果想要安静地享受人生,这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绝对可以悄然隐退。
但是,在2万多名娃哈哈员工的眼中,宗庆后还是那个在农场筑海塘、搬砖头、干农活的稚气少年,还是那个骑着三轮车推销课本和冰棍的校企经理,还是那个操劳一天却强打精神给大家煮夜宵的创业同伴。
20年,宗庆后和员工的情感落叶生根。
宗庆后和员工一起拔河的照片,被挂在娃哈哈分公司的宣传栏上———员工们会这样骄傲地告诉娃哈哈的客户:“这就是我们的宗总。看,他离我们多近!”
宗庆后亲自指挥员工合唱《团结就是力量》,已经成为公司年会的保留节目———员工们会这样骄傲地告诉自己的家人:“放心,有宗总在,我们的好日子就在!”
娃哈哈20年,宗庆后打造出一个最温暖的大家庭。
曾经。现在。未来。
在2万多名娃哈哈员工心中,宗庆后永远都是最值得信赖的大家长。
(责任编辑:施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