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赶鸭子上架”赶来的元老

2009年03月05日 1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娃哈哈集团市场部部长杨秀玲


    回首在娃哈哈的16年,杨秀玲说这份工作,虽然很累,但让人有很强的自信心。

    今天快人快语的杨秀玲,其实老本行是比较安静的产品检测员。但是她到娃哈哈之后,前后更换了多个领域,每一步都是一个挑战。

    “我自己觉得在娃哈哈,对人本身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一直在质检部做部长的话,我的个性可能比较死板,很枯燥很乏味,但是又需要精益求精。像这样十五六年的工作做下来,个人的开拓能力特别强。好像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不可以做的。”

    赶时间 24天被任命为副科长

    杨秀玲也是娃哈哈的元老级人物,1991年刚生完孩子的杨秀玲,为了兼顾家庭工作离开老单位华东药厂来到娃哈哈。

    在原来的工厂,杨秀玲的工作是一名质量检验员,她本身所学习的专业也是分析化学,是个技术活。所以刚到娃哈哈时,她在质检科工作,是一个每天安静做技术检验的工作。

    刚到娃哈哈24天,她就收到一纸任命书,任命她为质检科副科长。直到现在,她还说是“莫名其妙”。

    那个时候公司还小,宗庆后每到礼拜天的时候就会到车间来转转。正在检验产品的杨秀玲,按照之前在老单位清洗药品器具的标准,正在清洗当时的化验器皿。

    “可能他当时想这个人工作还是挺认真的。”杨秀玲回想起当初的情形,哈哈大笑着说。

    就这样,杨秀玲马上就背负上了压力,而这仅是她在娃哈哈三次赶鸭子上架的序曲。

    改领域从技术工作到公关部

    后来杨秀玲又负责兼并罐头厂的工作,后来又筹备建立娃哈哈医药保健品公司,并担任了总经理。但因为不喜欢管生产,她后来又回质检部门工作了一年多,直到被宗庆后任命为公关部的主管。

    “那个时候我是坚决反对的,因为怕接受不了公关工作。”技术人才出身的杨秀玲坚持认为,做技术工作才比较踏实。但宗庆后不断给她做工作,1993年,杨秀玲在娃哈哈的职业生涯发生了转折。“我也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所以只好赶着鸭子上架了。”直到现在,娃哈哈广告方面的工作还由杨秀玲负责。

    随后,在1996年和2002年,杨秀玲又这样被“上赶”着做了娃哈哈的美食城招商工作,后来又做了童装和市场部的相关工作。杨秀玲的每一步,在她面前的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我觉得我们还是挺有本事的,这么外行,我们还能坚持下来,而且做得很稳定,逐步扩大规模。”杨秀玲笑着说起在童装领域的发展,言语中颇有感慨。

    再赶领域管理市场部的新挑战

    但是她马上又遇到了一个新挑战。

    2004年冬很冷的一天,杨秀玲刚刚下班准备回家,却接到了宗庆后的电话。

    “我考虑了一下,我准备把几个部门全部合并,成立市场部。你来管。”宗庆后的这个决定让杨秀玲很是惊讶。

    她解释说,一般公司的市场部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门,老总亲自挂帅。当时娃哈哈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80亿元,就快突破100亿元了,如果说增长10%就要增长10亿元,而只有开发一个很成功的产品,才能做出10亿元来。而且很多地方级的经理,对某一领域的权力很大,直接跟宗庆后汇报。杨秀玲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驾驭,难以发挥作用。“他们是老师,我是学生。”那个时刻,杨秀玲说感受到了到娃哈哈之后最大的一次压力。

    “是不是可以这样考虑,市场部部长你自己兼任?”杨秀玲在电话中试探着问宗庆后,“我来做副部长,具体的事情,我来帮你做。”

    但宗庆后没有采纳这个意见。第二天任命文件就下来了。

    开始不懂,杨秀玲就到处向市场学习,到后来主抓具体市场工作,卓见成效,杨秀玲已经在这个领域游刃有余。

    “我的任务就是把低迷的市场激活起来,我们叫做洗脑子。”杨秀玲出语凌厉,“我给了经销商一个很简单很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怎么做才能赚到钱。如果听懂了你按照我说的做,如果你听不懂,你惟一要做的就是相信我,你连我都不相信,你就不用在这里做了。再简单点,就是我说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还有更多的年轻员工,正像杨秀玲一样,在娃哈哈经历着蜕变式的成长。

    “其实在娃哈哈工作真的挺累的,我们很向往享受一下生活。我希望我能再做几年,在我退休的时候娃哈哈能做到1000亿元。”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