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集团饮料公司总经理张宏辉

张宏辉说,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早晨在办公室看到前一天的生产报表超额完成。
“我们公司是很苦的。”张宏辉在采访中时常说着这句话。然而,就是在这种很苦的工作中,张宏辉却甘之如饴,一干就是19年,一年365天最多休息2天。
在娃哈哈工作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张宏辉坦言,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早晨在办公室看到前一天的生产报表超额完成,如果没完成就会很不舒服。19年后,张宏辉早已成为娃哈哈的元老级人物,集团的70余个总经理中,张宏辉带过的总经理就超过20个,一些表现不大好的总经理也统一交给张宏辉“回炉锻造”后再“放虎归山”。
胡庆余堂打下深厚基础
19年前,张宏辉还没在娃哈哈工作,他在制造保健品的百年老店胡庆余堂高新产品组做着一名普通的技师,自20岁就到胡庆余堂工作,他一共呆了10年。前几年他跟着师傅学习,后来又去中医院脱产进修两年,然而等他学习完毕回到胡庆余堂后,胡庆余堂并没有给他具体的工作做,让他“游荡”了两年。
此时他非常苦恼,但是师傅让他不要急,经师傅点拨,张宏辉开始分别在各个班组学习,别人学什么干什么他也跟着学,跟着干,就这样,他很快就把胡庆余堂各个班组的整套工艺了然于心。
机缘巧合,时年30岁的张宏辉通过朋友认识了一心想在儿童营养液领域打出一片天下的宗庆后,并很快被求贤若渴的宗庆后借调到杭州营养食品厂(娃哈哈的前身)。
“说实话,当时胡庆余堂是个老国企,效益很好,我借调到杭州营养食品厂只是想出来看看自己的真实水平。”张宏辉说着。
草创阶段艰苦创业
1988年4月,宗庆后跟教育局借了一个在居民区内的瓦房,招了12个临时工,开始了娃哈哈营养液的生产。
当初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配方,是请当时我国惟一的医学营养系主任———浙江医科大学教授朱寿民主持专题研究而成的。鉴定时邀请的专家阵容则更为强大,其中有亚洲营养学会执行理事及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沈治平教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顾景范教授。张宏辉主要负责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方面。
草创阶段,每一件事情都要自己动手来做,然而这难不倒已经熟悉了各个工艺环节的张宏辉。
“那时候条件很艰苦,很多设备都没有,没有锅炉,我们就找来烧开水的锅;没有提取用的锅,我就用几个翻斗锅来提取红枣、山楂、莲子等物的营养液,把料配好送到清泰街那边的工厂灌装。”张宏辉说。
虽然张宏辉家就在杭州,但为了加紧生产,他几乎不回家,第一个月就生产了5万盒,第二个月生产了15万盒,娃哈哈营养液的销量逐步打开。
“三顾茅庐”留住人才
然而8个月后,张宏辉借调期满,必须回胡庆余堂上班,药厂也再三催促他,留在娃哈哈还是回胡庆余堂让张宏辉思考再三。在胡庆余堂封闭的高墙内工作并不吸引张宏辉,但胡庆余堂效益比较好,国企的铁饭碗十分安稳,不像杭州营养食品厂这样的校办厂,时刻面临倒闭的危险,他的家人也希望他回胡庆余堂上班。
时隔19年,张宏辉依然记得当时宗庆后为了挽留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可以说是三顾茅庐。”“那时候宗总和我说的一句话我直到现在都记得很牢,他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一个人平平淡淡过去很容易,但是如果想闯一番事业,大家齐心合力的话肯定会成功。我被说动了,感觉跟着宗总会闯出一条路来。”
为了把张宏辉的关系从胡庆余堂转出来,宗庆后还专门拜求了区委领导,让他们去和胡庆余堂协调。知道张宏辉没有自己的住房,宗庆后还把教育局刚分给他的三室一厅让给了他,自己一家仍然挤在原来的一间小屋。
“只有一流的专家,运用一流的技术,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这既是宗庆后的人才观、经营观,也是开发新产品的信条和指南。最终,张宏辉留在了娃哈哈,一干就是19年。
(责任编辑:施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