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拐点 从解放思想开始

2009年03月05日 14:17   来源:中国食品商务网   
    杭州,江南自古繁华,温柔佳丽乡,人文荟萃地。

    有这样一位卖冰棍出身的杭州人,却与世界饮料大鳄共竞风流。

    他,身材中等,炯炯的双眸间闪烁着一位金牌企业家的睿智;

    他,让心血自然的流淌,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他,从敢为人先的做事到甘为人后的做人;

    他,就是杭州哇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

    21年前,娃哈哈集团从宗庆后带着两名退休教师借款14万元“白手起家”,发展到今天,资产已达210亿元,2007年销售额258亿元,产量688.6万吨,约占全国饮料总产量的13.5%,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柯特这四家国际著名企业,成为国际饮料市场的新生力量,成为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娃哈哈饮料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成为饮料市场稳坐第一的民族品牌。

    这是一个还没有老去的时代,你听到的每一个商业故事都是那么鲜活,你见到的每一个创业者都充满了无限的激情。

    宗庆后的创业故事其实是由“三段论”构成的:

    一、闷头杀向市场,从小学校的校办工厂做起,掘得第一桶金。

    二、果断决策,创建自己的“根据地”,“小鱼”吃掉“大鱼”,开创了中国民间资本盘活国有资产的先河。

    三、第三次创业,以一种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尊严打败了阴谋,走向了世界。

    坚韧的品格,敦厚的性格,宗庆后并非没有经历消沉和迷茫,但乐观的种子倔强地生根发芽,对中国饮料业的责任让他心中愈发敞亮。

    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另一扇门。宗庆后用自己的生命激情,撞开了堆满鲜花和掌声的门楣。

    第一个拐点

    杭州,商贾如云,百物翔集,市声若潮,至夜不休。

    杭州人天生对清贫命运的不甘和对火热的商业大时代的憧憬。

    内秀而又个性倔犟的宗庆后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江南,时代的召唤、青春的激情、不时萌发的创业的冲动,常常使他不能自已。1987年的春天,杭州教育局领导任命宗庆后为校办工厂销售部经理,但资金短缺,钱得自己想办法。他隐约感到,这是个机会,可以放手一搏。他到处找朋友,托关系,东挪西借,凑了14万块钱——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少的数目,很多亲戚朋友为他捏一把汗,担心血本无归。

    但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创业征程,开始带领两名女工,为学校提供纸张、文具和冷饮。

    第二年,宗庆后敏锐地发现,很多偏食的小孩营养不良,他马上请了一流的专家,当时全国营养协会的这些主席,帮助配方研究,成功开发了中国第一支儿童营养液。由于产品技术含量高、效果明显,儿童营养液得到市场的认可,企业效益连年翻番。正是凭借这个产品,他才在市场夹缝中站稳了脚跟,掘得了第一桶金。5块钱一盒的娃哈哈品牌营养液迅速站稳了市场。

    当时很多人劝他稳妥一点,校办工厂已经利润稳定,发展步上了正轨,可以坐收渔利了,而投资儿童营养液要冒太大风险。但是他的思维已经成为脱缰野马,早就跑出了校办工厂的势力范围。

    “当时我希望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带领校办工厂走向浙江,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宗庆后的这番话就是他创业的第一个拐点。

    从今之后,他不再是为生计奔忙,也不仅仅是为了要简单的满足致富的愿望,一个崭新的企业远景,正在他的脚下铺开。

    雄心,欲望和抱负,交织在宗庆后的胸膛。一团火焰在燃烧着,虽然那只是星星之火。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中国改革开放揭开了新的一页。

    此时此刻,一股新的创业暖流在宗庆后的心底里涌动。

    大与小

    实践证明,宗庆后做大做强校办工厂的想法是走对的。投资儿童营养液后,市场更开阔了,产品供不应求,校办工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了100多人,但发展瓶颈随之而来:市场形势一片大好,但产能严重滞后,经常看着雪片飞来的订单发愁,再怎么加班加点都无济于事。

    如何解决供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那段日子,宗庆后一直在远离城市的家中坐困愁城。

    几天的苦思冥想后,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兼并一些效益不好的相关企业一次性解决问题。机会终于来了。1991年,靠出口为主的国营杭州罐头厂由于受欧美国家的经济制裁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大批完整的生产设备闲置,2000多职工领不到工资,眼看就要倒闭。

    宗庆后敏锐地意识到,杭州罐头厂正好与哇哈哈形成互补:他们有人,但没市场没钱;哇哈哈有市场有钱,但没人。如果娃哈哈能够“小鱼吃大鱼”,把杭州罐头厂兼并过来的话,两个企业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在当时是一个胆大包天的主意,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特别是杭州罐头厂员工无法接受从“大企业”到“小企业”的身份转变。

    此时的宗庆后已经把解放思想当做战胜一切的武器。他跳上工人面前的桌子,奋力疾呼,希望他们解放思想,打破“吃大锅饭”想法,承诺让他们得到实惠。他的激情演讲打消了工人们的顾虑,兼并如愿似偿,成为我国“小鱼吃大鱼”第一案。这次兼并是娃哈哈形成大规模生产的第一步。

    娃哈哈兼并杭州罐头厂,盘活了两盘棋,成为娃哈哈腾飞的新起点。娃哈哈步入了规模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原杭州罐头厂的干部职工,在被兼并后,得到更多实惠,日子过得更加红火,他们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一心一意地投身生产发展中。

    “小鱼吃大鱼”的最初岁月是艰难的,艰难在于要与几十年的“大锅饭”形成的平均主义、懒汉思想等作彻底的决裂。娃哈哈进行了干部体制改革,搬走了“铁交椅”,打破了“终身制”,20多名原干部因为“太紧张,吃不消”而离开,一大批新鲜血液进入了管理岗位;大胆地进行了劳动管理制度改革,决不养“懒汉”,决不搞“一刀切”,极大地调动了几千员工的积极性。

    宗庆后对全体员工说:“改革并不一定能给任何人以利益,但是给任何人自主选择、自我拼博的相同权利和机遇。”

    3个月后,杭罐厂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几乎所有人都承认“小鱼吃掉了大鱼,死鱼变成了活鱼。”?

    显然,这个关于大与小的哲学命题最终以宗庆后创造的事实胜出,尤其是“小鱼吃大鱼”的消息,传到了高层,敬爱的小平同志的女儿邓楠,亲自来到兼并后的娃哈哈,视察重获新生的杭罐厂原址车间,并信笔写下了“用科学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的题词。这是对“小鱼吃大鱼”的充份肯定,也是对娃哈哈发展方向的明确定位。

    这场兼并,实际上是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兼并当年,哇哈哈产值就达到2.17亿元,不仅使哇哈哈完成了从小到大的突变,而且初步实现了规模经营,为后来跃居行业龙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在飘摇迷离的江南烟雨中,一个饮料王国的崭新梦想已经开始化为一道浓烈而刚性的霸气。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