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说:一个人生只能用那么多钱,娃哈哈的钱取之于民,现在要考虑用之于民。把钱还给社会,要考虑他的合理性和效益化,用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用得最值得。挣钱是企业的本能;花钱,花好钱体现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为员工打造实现价值的发展平台 宗庆后认为,为员工打造一个实现价值的发展平台,是企业的分内事,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前提,是企业履行的基本的社会责任。从娃哈哈创业之初,宗庆后就特别注重以人为本,为员工着想。他最初的想法就是让员工有活干,有钱拿,能够养家糊口。这是娃哈哈最初发展的动力。这种想法让员工团结在一起,成为娃哈哈凝聚力的最初来源。1991年,正是为了让更多人有活干,有钱挣,有饭吃,宗庆后兼并了当时的濒临倒闭的杭州罐头厂,为国营老厂重新注入生机和活力,解决了1500多名职工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
经过二十一年发展,娃哈哈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拥有员工25000多人。为保证员工实现自身价值,娃哈哈建立了一套完整制度,让员工在自己岗位上可以“人尽其材,材尽其用”,并且保证他们的付出与收获成比例。同时在员工住房、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走在其他企业前面,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娃哈哈建有自己的医院、学校、住房。仅2007年,娃哈哈就花了9000多万元用在员工的社会保障上。仅在杭州,娃哈哈就向员工分配住房近十万平方米,共1100多套,发放住房补贴4000多万元。娃哈哈在内部建立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各级学校,为员工子女免费解决教育问题。20多年来,员工平均年收入翻了整整100倍,并且一年享受一周的带薪旅游,按照工龄长短补贴500—3000元旅游费用。
让员工与企业实现共同成长,共同富裕一直是娃哈哈的追求目标。为此,娃哈哈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实现了全体员工人人持股,外来员工到了一定工龄与老员工一样拥有公司股份,一批表现优秀的关键岗位外来工者加入了公司持股会,真正打破了身份、地域界限,实现了按贡献分配,为员工打造了一个实现自身价值,奔向共同富裕的发展平台。
把企业发展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起来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宗庆后深知,国家的强大和经济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后盾,所以,娃哈哈在制订自身自发展战略时,都有意识地响应国家号召,把国家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
1994年,娃哈哈响应国家开发西部和振兴东北政策,开始实施西部战略,在重庆涪陵,湖北宜昌、红安,辽宁沈阳等地建立分厂,为“老少边穷”地区建立“自我造血机制”,解决劳动力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当地脱贫致富。娃哈哈在重庆和湖北,先后为1200多名三峡工程的移民安排工作,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活跃力量。其中,涪陵公司成为“重庆市大型企业五十强”,红安公司被评为“中国食品工业(饮料制造业)百强企业”,巢湖公司成为“巢湖市工业企业二十强”,沈阳公司成为“沈阳民营企业五十强”,广元公司被授予“全国轻工业系统先进集体”。娃哈哈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党和国家领导人数次视察娃哈哈涪陵分公司,对娃哈哈在移民安置、就业、库区扶贫、带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宗庆后坦承自己是一个“家国观念”很重的男人,现在能够利用自己创建的企业平台,为国家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他感到很充实,很自豪,做起来干劲十足。
以授之以渔的方式热心公益和教育 宗庆后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不仅不能丢,而且更要注重质和量,要发扬光大”。
二十多年来,娃哈哈先后向社会公益和教育事业捐助了2.6亿钱物,这些捐助都是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1998年洪水,娃哈哈捐赠物资368万元;2003年非典,娃哈哈捐赠物资900万元;2008年雪灾,娃哈哈组织员工,把饮料和食物送到滞留在杭州的百万民工手里。
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娃哈哈第一时间响应,通过在成都和广元的分公司,紧急捐款和调拨饮料、方便面,总值数千万元。宗庆后认为,抗震救灾最重要的是解决灾民的后顾之忧,所以,娃哈哈在全国企业界率先行动和呼吁企业为灾民安排工作,地震中有很多失去家园和家人的孤儿,娃哈哈通过四川民政厅,表明愿意集体领养500名地震孤儿,负责其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费用,直至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彰显了一个民族企业家的宽广胸怀!
宗庆后认为,现在口袋有钱的企业家很多,愿意从中拿出一点钱来做公益的也很多,但是很多把钱拿出来就不闻不问了,不在意怎么用。其实如何把钱用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不仅体现一个人的境界和善心,更体现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是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追求社会效应最大化,这是企业公民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施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