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诠释"创新者"为企业之路披荆斩棘

2009年03月05日 14:48   来源:千龙网   
    自1980年4月10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以来,每年中国都有成千上万家合资企业登记注册。

    然而,合资和并购的背后,伴随着的却是中国民族品牌的逐个消亡。美加净、中华牙膏、活力28、乐百氏、小护士、大宝等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企业,都在同外资的联姻中消失殆尽。

    早在汇源收购案时,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秦合舫就曾评论:“一系列外资并购案的背后,在中国企业这一方都体会到一些理由——原有的发展方式已经见顶,负面效应逐步显现,遗留问题难以解决,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

    我们可以相信,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在它当初决定进入中国的时候,未必就愿意建立合资企业或合作企业,他们之所以选择建立合资企业,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于政治原因造成的对中国及中国市场的不了解甚至恐惧心理,但同时又被十几亿人口的市场所深深吸引,如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样,跨国公司也需要一个本地的合作伙伴,借此渐渐熟悉并进入中国市场。正如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陈荣祥先生所分析的,“当时国外对中国的理解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在他们眼中,中国法规的人治因素非常浓厚,中国政府存在着诸多神秘感,所以面对任何一件事情都觉得有关卡,他们觉得有一个合作伙伴必将提高自己的安全系数。”

    第二,中国引进外资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方面,合资企业是最好的边干边学的方式。

    出于上述理由,1996年,毫无跨国经营经验的娃哈哈和宗庆后以品牌和在中国的渠道为聘礼,迎娶了来自法国的贵妇“达能”。期望合资能为娃哈哈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使得娃哈哈能够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婚后生活却与期望大相径庭。

    首先,娃哈哈同时迎进门的香港百富勤原来是达能的陪嫁丫头,通过收购百富勤,达能轻松的曲折获得了娃哈哈51%的股权,从法律上得到了娃哈哈的控制权。

    其次,来自法国的达能不安于室,到处找情人。先后收购乐百氏、梅林正广,参股光明、汇源,又招惹了蒙牛。现在却将娃哈哈非合资企业以竞业禁止为由告上法庭。

    最后,最重要的便是在11年的婚姻中,达能只是坐享其成地分享娃哈哈创造的财富。在11年的婚姻中,达能从娃哈哈拿走了38亿元的“生活费”,却从来没有在技术、营销、管理方面提供过帮助。对于期望与达能合作能够在技术、管理等方面有所提升的娃哈哈来说,失望之情不言而喻。

    的确,无论是离婚案爆发前还是爆发后,娃哈哈一直都是自力更生,娃哈哈所销售的产品是由自己的科研人员征求各级经销商、销售人员、消费的意见研发而成,这是娃哈哈极富前瞻性地以科研、销售为主导的运营机制,为"求新"的产品策略的结果。

    着名经济学家李肃不久前在2008年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年会暨中国资源战略论坛话上说:“在娃哈哈达能算老几,管理营销能力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他(娃哈哈)做到中国的饮料老大,(年销售量)一千万吨,打仗之前20亿利润,去年打到37亿利润,今年打到50亿利润,到最后看到民营企业就能打出品牌。”

    从李肃的话不难看出,在达娃合作之时,娃哈哈的利润是20亿元;到了达娃婚变的时候,离开了达能,娃哈哈反而创造出了37亿的利润,在今年全球金融风暴中,更是创造了50亿的佳绩。这一张张业绩单表明达能的退出不仅没有给娃哈哈带来负面影响,让娃哈哈萎靡不振,离开了达能的娃哈哈反而越来越好,越做越强。

    达娃婚姻破裂的背后,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众多的合资案中,为何就娃哈哈逃脱了被兼并的命运?为何就娃哈哈在外资抽身之后创造了更大的利润?这一切于娃哈哈在自身的经营中不断“求新”的战略密不可分。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外资企业已经不再需要通过中方企业来摸索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外资将以独资形式来抢占中国市场。中国民营企业能否在今后这种更激烈、更直接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将直接取决于其“创新”的能力。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