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一周年 成铁局与灾区携手共进

2009年05月07日 16:32   来源:四川新闻网   杨光
    在汶川“5.12”特大地震一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成都铁路局干部职工回首走过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三百六十五天,往事历历在目,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油然而生,更坚定了铁路职工与灾区群众携手共进,加快灾区恢复重建的步伐。
成铁职工帮助抢运伤员

    
    无法磨灭的记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人类将永远铭记这一刻,一场突然袭来的大地“痉挛”,撼动着汶川,撼动着地球,就连坚强的钢轨也发出了颤抖的声音。一时间,数万条生命瞬间陨灭,数十万条生命亟待拯救,断水断电断交通,缺衣缺吃缺帐篷……

    在那场惊世骇俗的特大自然灾害中,地处震中的成都铁路局管内设备设施遭受严重损坏,职工家属损失惨重。面对山崩地裂的大灾难,13万成铁人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铁道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指挥下,不怕困难,无畏牺牲,奋不顾身,冲锋陷阵,紧急抢修受损铁路设施,火速抢运救灾物资,快速转运伤员,与灾区人民共克时艰,并肩作战,谱写了一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抗震壮歌!

    成都铁路局组织力量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抗震救灾工作同步伐、共节拍。以最短时间抢通线路。震后,成都铁路局迅速调集了100余台大型养路机械、轨道车辆和2000余台小型养路机械投入线路抢修,组织职工98.7万人次直接参与抢修。成昆、成渝、达成、内六4条干线于当天全线开通;“生命通道”宝成线四川省境内于次日单线贯通,16日双线开通。成汶、德天支线分别于5月14日和16日开通,广岳支线于5月24日开通。至此,抗震救灾人员和物资可由铁路直接运送到都江堰、绵竹、汉旺各处,并经汽车转运快速到达汶川、北川和安县等重灾区。

    以最大运力抢运抗灾物资和人员。地震发生后,成都铁路局采取超常规运输组织方式,集中所有运力,保证“有多少、接多少、运多少。”据统计,成都铁路局共累计运输救灾物资80.8万辆,其中电煤555.3万吨,粮食340.7万吨,活动板房24.5万套,帐篷36.4万顶。

    以最快速度转运地震伤员,成都铁路局共开行伤员专列19列,向全国14个省(直辖市)的22个城市转运伤员5015人、陪护人员4882人、医护人员1882人。开行救灾部队专列287列,运送部队官兵12.77万人。同时圆满完成了大量的专运任务。

    应对唐家山堰塞湖溃坝,成都铁路局与地方政府齐心协力,共同组织了惊心动魄的万人大转移,实现了“不漏一人、不伤一人、不死一人”的目标。成都铁路局全面参与这场抗震救灾行动,取得这一组组骄人的数据,犹如一个个美丽的音符在每个人心中跳动。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千里战役中,成都铁路局始终站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高度,顾全大局,为民解难,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全局干部职工克服重重困难、紧急行动,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为确保铁路大动脉的畅通,实现救灾物资、人员和伤员的及时运送,挺起了钢铁脊梁。

    回想起那段时间那些人那些事,让人刻骨铭心,无法忘记,久久挥之不去……

    
发挥铁路威力运送救灾物资

    
    步步坚实的历程

    地震之后,灾区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大量房屋倒塌,设施遭受重创,重建任务十分繁重。为了加快灾区重建步伐和群众早日住上安全的房屋,成都铁路局在取得抗震救灾第一阶段胜利的同时,继续扮演着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重要角色,提供运力、优化组织,服务于重建工作。同时,全国各地发往灾区的原材料、物资、设备的列车还在源源不断地驶往四川。

    为全力满足抗震救灾物资运输需要,成都铁路局与地方在各个层次建立运输协调机制,开辟灾区重建物资运输“绿色通道”。在灾区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成都铁路局对涉及重建所需的原材料、钢材、水泥等实行快装、快运、快卸,优化运输组织,多拉快运,帮助灾区尽快恢复生产建设。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四季度成都铁路局货源出现下滑,成都铁路局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大力抢运灾后重建物资。据地处重灾区的绵阳车务段初步统计,去年9月至今年4月,到达灾区江油、绵阳、德阳等地的重建物资车较为集中,其中去年12月份最高,到达上述三地的重建物资总计4100多车。截止目前该段管辖的以上三个重点车站,接卸灾后主要物资为钢材11300余车,水泥也达11900余车。

    随着国家经济刺激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灾后大规模建设全面启动,全路到成都铁路局方向的请车需求逐渐回升。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路到成都铁路局的日均请车数达22259车。今年4月1日铁路实施新图后,成都铁路局在增开客车的情况下,加强货源组织,对运往地震灾区的煤炭、成品油、钢材、进口援建木材等重建必需品,保证重点组织运输装车不受限制。截至2009年4月10日,今年铁路部门已发送运往地震灾区的重建物资948.8万吨,其中煤炭98.8万吨、石油76.7万吨、钢材329.6万吨、粮食207.4万吨、矿建58.5万吨、水泥86.1万吨、木材73.2万吨,有力地支持了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今年3月25日,成都铁路局在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新北川县城安昌镇开设了第一家火车票代售点,足不出县就可以买到火车票,大大地方便了北川人民的生活。

    2008年12月15日,四川省委书记视察成都铁路局工作时,对成都铁路局全力确保灾后重建物资运输,努力为四川省灾后重建工作提供运力支撑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在地方灾后重建中,铁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成都铁路局与铁道部和省、市经委建立固定协调机制,及时掌握到达、转运信息。成都铁路局每日召开电视对话会,保证重建物资运输、接卸顺畅。针对重建物资集中到达和绵阳、德阳等站卸车量成倍增加的情况,成都局调集足够的装卸机具、设备和人员,采取超常组织方式,24小时不间断组织卸车,较好保证了灾后重建物资安全快捷运送到目的地。同时,成都铁路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一方面与企业联动,根据需求灵活组织铁路运输,并解除运输计划审批的一切限制,保证运输需求随到随批、随到随运、高效快捷,尽可能降低企业物流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利用铁路运输市场资源,帮助企业恢复生产。

    “5?12”以后,德阳地区磷矿企业几乎停止生产,导致当地磷化工企业大量减产。成都铁路局主动想办法,从贵州、云南省和重庆市装运磷矿2804车、17.4万吨到德阳。同样,地处德阳的重点企业——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地震以后,成都铁路局始终把该企业的重建恢复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来抓,全力满足其运输需求,铁路德阳站共为其发运产品285车,运送生产原材料1622车,帮助东汽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冬季是震后的第一个冬天,成都铁路局积极抓好冬季储煤运输工作,全力保证电煤运输需求,确保川内各大储煤企业存煤增加180万吨,灾区人民安全过冬。四川省2009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四川省工业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15.8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3月增幅高达19.2%。各项工业指标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快于全国经历了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考验,成绩得来不易。

    
抢修好的宝成线通过首列救灾物资专列

    
    为给灾区运输提供可靠保证,去年下半年以来,成都铁路局全面优化运输组织,整合运输资源,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提高运输生产效率。

    德天支线的汉旺车站是“5.12”地震中受灾最重的车站之一,车站站房全部夷为平地,遇难职工4人,遇难家属9人。地震过后,车站23名幸存职工在站长蒋传训的带领下,在临时搭建的板房车站内积极抢运救灾、重建物资,努力恢复运输生产。从地震到现在,该站共发送货物1460多车,共计66756吨,到达货物5569车,共计343320吨,极大的支援了灾区重建工作。

    据悉,成都铁路局将投入850万元重建汉旺车站站房。不久的将来,车站职工将在新站房内工作。现在,车站每天的到达卸车都在20车以上,车站职工都在忙碌地卸车,却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每一个职工都知道:车站受灾后,来自各界的关心让他们很快忘记了悲伤,为灾区做点贡献再苦再累都是应该的。

    今年四月初的一天,蒋站长又带着全站职工在板房车站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用他的话说,用不了多久,这样的板房车站将成为过去,就让它成为终身难忘的回忆吧。

    在全力保证灾后重建物资运输的同时,成都铁路局还积极开展铁路灾后重建工作,集中力量对受损设备进行全面修复和补强。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为灾区提供运输保障。建设安全标准线、全面整治和新建职工住房……

    宝成铁路,出入四川省的主要干线,被誉为地震中的“生命大通道”。“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在2008年年底把宝成线建成山区铁路安全标准示范线!”路局党政主要领导提出明确目标。按照“系统优化、建管合一、全面整治、一次达标”的原则,宝成铁路安全标准线建设轰轰烈烈第展开了。

    绵阳工务段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的拼搏精神,从2008年7月18起至9月10日,超常规组织、超常规作业,硬是在50天内建成了宝成线白田坝至沙溪坝、沙溪坝至上寺两个区段的安全标准线示范样板段。

    一年前,这里一片废墟,伤痕累累;一年后,这里焕然一新,干净整洁。12月15日,来自全局各单位的领导乘坐观摩列车穿行于宝成铁路线上,一个个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车站扑面而来,一闪而过,让人感到在画中一般。线路整洁,路标栅栏整齐划一,线容线貌整洁美观,沿线两侧苍翠葱绿……昔日设备老化失修、基础薄弱、外观杂乱的宝成线,如今旧貌换新颜。沿线站区环境更美了,设备质量更稳了,安全理念更新了,干部作风更实了,职工干劲更足了!

    今年,成都铁路局全面推行安全标准线建设,三年内该局所有干线将全部建成安全标准线,逐步缩短与东部铁路的差距。快速推进都江堰车站灾后重建和成汶支线恢复重建工作,并将成汶支线最高运行时速由45公里提高到100公里。宝成线广元、德阳、绵阳、江油四大站房重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切实关心受灾职工生活,加固修复受损生产和生活住房262万平方米,保证受灾职工顺利过冬过节。拟用3年时间修建职工住房2万套,去年已开工建设4500套。今年4月7日,在地震中受灾严重的都江堰车站,经过建设全面恢复办理货运业务,将极大地提升铁路的运输能力,为灾区重建和发展提供运输保障。18日,都江堰80户灾后新建职工住房的钥匙按时交到了铁路职工手里。

    更加美好的未来

    早日让灾区人民建设美好家园,过上幸福生活,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承诺和希望,更是灾区人民心中一个期盼已久的良好愿景。

    根据灾区地方的发展规划和方向,铁道部高度重视四川省的灾后重建工作,多次与四川省、成都市就恢复重建加快铁路建设达成一致意见。2008年5月28日,“5.12汶川大地震”后的16天,铁道部和成都市政府在成都正式签订关于加快推进成都市铁路建设的协议,共同建设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以及成都新客站、成都货车外绕线等相关配套设施。2008年7月2日,铁道部与四川省于签署了《关于加快推进四川省灾后铁路恢复重建会谈纪要》,2009年3月17日,铁道部与四川省于签署了《关于加快推进四川铁路建设有关问题会谈纪要》。

    成都铁路局多次向四川省委、省政府汇报铁路工作,双方就加快四川省灾后建设进行磋商,取得了多项一致意见。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以构建出川大通道为重点、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要求。一张灾后重建的交通基础铁路建设的蓝图展现在人民眼前:配合四川省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工作,成都将形成以成都、成都东为主,成都南为辅,兼顾成都西的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成都铁路枢纽。目前,四川省在建铁路项目有10个,投资规模1087亿元,达成扩能改造、襄渝增建二线、乐巴铁路、成都集装箱中心站、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兰渝铁路、成绵乐客运专线、成都东客站、遂渝二线和成昆货车外绕线全面有序推进。

    2009年,四川省拟开工“7+2”项目(即7个新建项目,2个改造项目),投资规模1940亿元,成兰铁路、成贵铁路、成西客专、成昆新建双线、成渝客专、川藏线(成都至康定)、巴中至达州铁路、成都站扩能改造、达万铁路电气化改造。五年后,以上项目基本建成,成都将形成内外两环、连接12条出川通道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届时,四川将真正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发达交通网。加快进度,早日开工,服务地方,促进发展。

    四川省一个个为加快和促进灾区建设的铁路“一揽子”计划项目陆续拉开了建设序幕:2008年7月3日,成都集装箱中心站开工;9月26日,兰渝铁路开工建设;11月4日,备受灾区关注的希望之路——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动工建设;12月12日,成都枢纽成昆货车外绕线开建;12月29日,成绵乐客运专线、成都东客站正式动工;2009年1月18日,遂渝二线吹响建设号角;2月21日,跨越重灾区的成兰铁路在风景秀丽的松潘举行开工典礼……

    为早日为四川灾区提供更加充足的运力,缓解运输瓶颈制约,成都局主动将达成扩能改造、襄渝增建二线两个项目的竣工日期提前半年,确保今年上半年6月30日通车运营,形成出入川的快速大能力通道。成都集装箱中心站也将在年内完工投入使用。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全长68.125km,速度目标值200公里每小时,将在2010年5月12日建成运营。该工程一开工就形成了高潮,目前施工人员已达1.2万多人,机械设备1400余台。该项目是四川省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成兰铁路,又一条地震灾区的生命之路。该线路经过的地方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跨越龙门山、岷江和西秦岭三个地质断裂带,上下落差上千米,难度比成昆铁路、青藏铁路还要大。该铁路由成都出发,经广汉、什邡后穿越龙门山,溯岷江河谷到松潘、九寨沟,穿岷山进入甘肃,在哈达铺站与兰渝铁路接轨。沿线的什邡、绵竹、安县、新北川、茂县、松潘,全是地震重灾区。这条纵贯地震灾区的铁路,对灾区重建将发挥重大作用。

    成都铁路局举全局之力加快推进四川铁路建设,专门成立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办公室,主动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形成定期的协调体制,成都局每周派人参加四川省有关交通建设的会议,及时掌握有关精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这一年,成都铁路局与灾区人民心连心、肩并肩、手牵手,犹如一对亲兄弟;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成都局和灾区人民一起克服种种困难,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铁路作为国家的运输大动脉,在灾区的重建工作中,成都局将继续扮演着“铁军”角色,发扬伟大的抗震精神,为灾区重建工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