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工业:产业创新轻骑兵

2008年12月17日 13: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栾璐
   如今,欧洲人也向往“美妙的”中国,如同几十年前中国人向往西方世界那样。有媒体称,中国不仅是“多姿多彩”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离不开中国产品。

    来自人民日报网上刊登的一则消息,30年前,美国人露茜对中国一无所知,但如今她的生活几乎离不开中国:小至闹钟、牙刷毛巾,大到冰箱、上班的套装和皮鞋,林林总总的生活用品,几乎全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日用消费品不仅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为全世界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世界越来越离不开来自中国的日用消费品。”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说。

    丰富的物质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外人们的需要,更成就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轻工产品累计出口额接近2万亿美元,全世界80%的小家电、70%的鞋子都来源于中国。我国从消费品供应短缺国,一跃成为世界轻工产品的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

    轻工产品生产大国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轻、重工业结构失衡,国家不得不对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1978年,我国轻工业产品严重短缺,说起当时的情景,63岁的北京电子管厂老职工刘大爷感慨万千,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会记得,原来要是想吃肉、打油、买布都要排长队凭票购买。结婚时如果能有‘老三件’——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就很知足了,可当年真是一票难求啊。”

    1979年9月,全国计划会议提出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革新改造优先,基础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及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轻工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确立“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作为今后经济建设的一个长期方针。至此,轻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在《激荡三十年》里写道:“从1985年到1987年,全国各地共引进115条彩电生产线、73条冰箱生产线,仅在广东一省,就引进21条西装生产线、18条饮料灌装线、22条食品面包生产线、12条家具生产线。

    而“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制造的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门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体系,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多种层次的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说。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我国轻工业在短短的30年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因之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了对外开放战略。”陈士能说,通过引进、吸收、创新,轻工产品的数量、质量、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科技水平跨进了一大步,产业的整体素质也大大提高,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轻工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产业集群脱颖而出:在深圳、苏州、上海、天津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自行车产业区域;在浙江海宁、温州,河北辛集,广东狮岭等地兴起了10大皮革产业区;在江苏常熟、浙江萧山、广东吴川等地建成了10大羽绒生产加工基地……截至目前,轻工行业有97个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涉及27个行业,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

    而小商品也可以做成大产业。浙江人陶海弟经营的伟海拉链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拉链企业,年产拉链可绕赤道200圈;楼仲平也将不起眼的吸管卖到了世界各地:日出口吸管8吨,年产量占全球吸管需求量的1/4以上。

    “轻工产品的品种从过去几万种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万种,产品转向多样化和系列化,大批企业实施了IS9001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创造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据陈士能介绍,目前轻工行业已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研发队伍,建立了相应的科研机构,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40个国家级技术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