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军挑粮小道是“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的一堂体验式教学课。22日,我们这些刚刚抵达井冈山的新闻工作者,人人穿上了红军服,戴上了红军帽,重新走了红军的挑粮小道,感受井冈山艰苦奋斗精神。
当年红军挑粮的小道,蜿蜒几十里,一头连着井冈山,一头连着山下原宁冈县的茅坪。我们这次走的是从茅坪镇的源头村到黄洋界哨口的一段,差不多有4.8公里。这段经过多年雨水冲刷的小道,坑坑洼洼,很少有平坦处,而且坡度越来越大。来自中央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队伍中,年龄大的已有50多岁。走了没有多远,一些同志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了。
当年,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战士从附近的宁冈、遂川等地买粮运上山,以保证军队给养。大道不能走,只能爬小道。从挑粮开始,这条小道就深深地打上了革命的烙印。“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流传开来的。
走到三分之二的路程时,遇到了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今年已经55岁的他,始终走在队伍前列。他说:“和当年相比,这点累不算什么。”法制日报记者王建平说,“当年红军的艰难可想而知,今天重走挑粮小道感受井冈山精神,激励我们坚定信念,克服一切困难。”这时,不远处听到有人大声唱起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歌唱祖国》的歌。顿时,“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的歌声,回荡在山间。
经过1小时30分钟的跋涉,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黄洋界哨口。“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毛主席《西江月·井冈山》中的诗句,黄洋界便在这条小道的尽头。解放军报社记者卜金宝感叹:“那时条件如此艰辛,红军却能连打胜仗,可见当时红军的坚强和团结。”
汗水虽然湿透了每个人的衣衫,但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大。大家表示:“做新闻宣传工作,尽管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发扬革命精神,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责任编辑: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