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金基层农村探访

2009年08月28日 14: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人民日报记者夏珺(右一)和新华社记者璩静在叶坪乡叶坪村下陂坞村村民钟起翠家的茄子地里调研 瑞金报 周建云摄

  作为中央新闻单位编辑记者江西老区行的成员,我们来到了瑞金叶坪乡叶坪村下陂坞村。这里曾诞生了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红色中国初露端倪的地方,十万烈士在红土地上洒下了热血。这里也是北京奥运火炬踏上红色赣南老区的第一站……如今,行走在红色故都瑞金城乡,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沃野田畴、空气清新、泉水甘甜、蔬果飘香,处处可见瑞金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勤劳致富的和谐场面。

"心系群众鱼得水 脱离群众树断根"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工,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这首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赣南山歌曾是苏区干部作风的真实写照,至今仍广为传颂。

  朴素、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当年苏区干部的优良革命传统。

  今天,当地的干部们依然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三天的基层生活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走进江西瑞金叶坪乡叶坪村下陂坞村村委员会,窗明几净、尽然有序,一块"群众求助事项办结销号栏"映入眼帘。无论是农技难题、矛盾纠纷,还是证件代办、医疗保健,村干部们事无巨细,只要是走访中遇到的、群众反映的,都会作为待办事项逐个记录,立即着手解决。村委会五位村干部每周前两天集体上班,周三至周日每天两名村干部值班,保证"群众有事能找到人"

  "这些书和光盘是村里的干部送来的," 下陂坞村的养殖大户谢来庆拿出《养猪大全》和《养猪实用技术光盘》。他告诉记者,得知他去年从深圳打工返乡,村干部多次上门走访,帮助他寻找立足家乡的就业途径。当他建设养猪场资金受限时,村干部出主意想办法,帮他申请农业银行小额贷款,使他能顺利创业。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直以来,下陂坞村家家户户都种植大棚蔬菜。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销售价格并不高。为此,村干部走家串户,动员群众组建无公害蔬菜协会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收集种植和销售信息,组织专家传授种植经验,帮助会员团购地膜,降低种植成本。三年后,合作社会员从原来的56户增长到252户,当地种植优势进一步产业化,"金坪牌"无公害蔬菜已在附近县市超市里闯出了名气,下陂坞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

  听民生、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近年来,瑞金市基层党员干部广泛开展了"弘扬苏区干部作风,密切联系服务群众"为主题的党员干部走访群众活动。各级乡镇干部党员干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转变干部作风,思百姓之难,解百姓之和忧,让群众的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叶坪村村支部书记谢学文的话朴实无华:"摸清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摸清群众内心的真实意愿,才能做好一名基层干部。"
 

人民日报记者夏珺(左一)和新华社记者璩静在叶坪乡叶坪村下陂坞村村委员会了解农村远程教育和“农函大学”的情况 瑞金报 周建云摄

"要治穷根先富脑"

  书香农家,文化惠农,新农村呼吁新文化,新阵地培育新农民。

  206国道旁,绿树掩映下的新农村小楼房一栋接一栋,清新宜人。我们来到叶坪乡叶坪村下陂坞村村委员会三楼时,30多个村民正在农家书屋里观看远程农业技术培训最新一期节目。

  测土配方施肥、霜霉病防治、黄叶花叶病防治、茄子黄瓜市场销售……节目的内容涵盖广泛。如今的农家书屋不仅有上万册各种书籍供村民借阅,还成了农民听讲座、受培训、谈经验的有益场所。

  农家书屋不仅有书还要有"教",农家书屋既是图书室、阅览室,也是培训室和宣传文化长廊。

  两年前,叶坪村下陂坞村在全乡率先开通了数字电视,收看到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频道节目。两年后,30多个远程教育频道的机顶盒已经遍布全乡,落户农家书屋,为农民提供各种政策法规、适用技术、农技经验、经营管理等知识。不少乡村还将农家书屋和"星火学校""法律知识进农家""移动信息进农家"等活动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共享共建。

  "农闲时,经常去图书室找书看书,去听听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叶坪村养猪大户谢海流说。

  去年以来,瑞金城乡还广泛开展了"为农民上农函大买单""我送科普影片下乡""科技致富经验大交流""创业论坛"等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多形式对农民进行示范带动和启发教育,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就业技能、创业致富能力不断增强,种养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一批批"田秀才""技术大户""农民代理商""白领农民"等新型农民脱颖而出。(来源:中国记协网 )

(责任编辑:刘巍)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