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乡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开窗见山,山上有竹。"江西老区行"第7组第2小组的6位编辑记者,在这里体验生活、参加劳动。

第7组第2小组的编辑记者们

劳动者的笑容 高海英摄
说"不"的第2小组
第2小组刚一到体验调研地,中央电视台记者、小组长张俊,就对原定的计划说了"不"。原计划中没有到竹林这一项。工作人员说,当地多雨,山上泥泞路滑,上山很困难。张俊坚持,一定要上山,还要砍竹,从原料选取到成品,每一道工序都要体验/参与,一个也不能少。全组成员一致通过。
到达驻地,第2小组全体说了"不"。当地为每一位记者安排了单间。路上颠簸了近5个小时的记者,没有一个人进入房间。大家商量后决定,两人一个房间,本组的联络员李可因为要在体验点之间奔忙,"行踪不定",索性退掉了他的房间。

中央电视台记者汪晓霖四刀砍倒毛竹,被送绰号“汪四刀”高海英摄

中央电视台记者汪晓霖紧张劳动后,没顾上歇息又扛起了摄像机 高海英摄
"汪四刀"战平师傅
进到竹林,林场职工便教记者识竹、砍竹。我还编了顺口溜帮大家记忆要点--"三年竹子动不了,皮黄皮皱可放倒;45度砍斜角,根部下刀刚刚好。"因为是现场讲解,也因为格外用心,惟恐"错杀无辜",记者们很快进入角色,一根根毛竹被放倒。
中央电视台记者汪晓霖还和自己的师傅展开了劳动竞赛:看谁用最少的刀数砍倒竹子。师傅先来,他朝竹子根部四周各砍一刀,共四刀,一根竹子倒下了。汪晓霖挥刀上阵,"1、2、3、4",也是四刀。师傅竖起大拇指,我们拍起巴掌。想起几天前在井冈山黄洋界,汪晓霖扛着摄像机走完4.8公里挑粮小道,便不觉意外了。
此后,汪晓霖便有了"汪四刀"的美名。(来源:中国记协网)
(责任编辑: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