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井冈山当天,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赶往慕名已久的黄洋界。
在革命年代,井冈山根据地共有五处险要哨口,其中黄洋界是井冈山在江西境内海拔最高的哨口。站在黄洋界哨口举目远眺,只见群山起伏,云雾缭绕,令记者马上想起了那句“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然而黄洋界之所以闻名,更多是由于它承载的历史。1928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四个团向黄洋界进犯。当时守卫在黄洋界哨口的红军不足一个营。可守山军民毫不畏惧,用极有限的武器和檑木、滚石等顽强地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一次次进攻。关键时刻,刚从茨坪红军军械处修好的迫击炮被抬上了黄洋界,当时我军仅有三发炮弹,前两发因受潮未打响,但第三发准确命中了国民党军队的指挥部。同时,埋伏在各个山头的少先队、儿童团纷纷点燃鞭炮,并挂起一面面红旗。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返回,仓惶败退。
毛泽东主席在率领主力返回井冈山途中闻讯后,欣然写下《西江月·井冈山》,正是这场战斗的光辉写照:“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黄洋界保卫战谱写了一曲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英雄主义壮歌。为了纪念这次战役,井冈山政府保护和修复了两处原哨口工事,一处是山顶壕沟,另一处是山腰的檑木滚石,并按原貌安放了一门迫击炮。
如今,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已离我们远去,只有山顶的炮台、废弃的壕沟和斑驳的弹坑,默默向人们讲述着当年那场激烈的战役。实地回顾了这场战役后,在高耸的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大家感慨万千,82年前,井冈山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然而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却从这里燃起,也正是在这里,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孕育了伟大的具有原创意义的井冈山精神。或许从黄洋界一战中,我们已经可以寻找到许多关于中国革命“为什么”胜利的答案。
(责任编辑:施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