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左娅:新思想、新风貌,唯精神不变

2009年08月17日 22:25   来源:中国记协网   

  作为半个陕西人,延安我不是第一次来;作为一名记者,到农村和农民聊天,也有很多次了。但是和老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真是第一次。收获之大,是此前不曾预见的。

  读书时老师就常说,中国人2/3是农民,不了解农民,就不算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就写不出好报道。这次走进农民的生活,才发现,原来自己对农民的了解,几乎要赶不上他们的变化了。当代之农村、农民,天天都有新发展,只有常常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真正了解农民。

  同吃--

  享受当年红军之待遇 就要有当年红军之品质

  在陈家洼,感受到了当年红军所受的优待。

  内敛的陕北农民不善拉话,就是一个劲儿地让我们吃这吃那。挑水果下山去卖的汉子,正遇见我们上山。虽是第一次见面,隔老远就招呼我们吃水果。我们自是不肯吃的。我们转身逃上山,他就冲山上果林里的人喊,让他们摘新鲜的果子给我们吃。

  陪同的乡镇干部也很热情好客,我们说想学打腰鼓,他们就专门跑回县城借了腰鼓来。农民说请我们吃水果,他们就拼命把水果往我们手里塞。可是我发现,如果农民不说话,他们从来不主动招呼我们吃农民的水果。

  陈家洼靠果业致富,是安塞数得上的富裕村,村里最多的是水果。可乡镇干部未经农民同意,都不曾摘农民的果子。“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延安传统,不仅在延安的革命遗址里,也在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这真让人高兴,也让人钦佩!我想,只有具备当年红军的品质,才能享受当年红军的待遇吧。

  同住--

  我们见到了村里最穷的人

  去农村采访,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谈设定好的问题。但是和农民同住,却可以随时随地谈各种各样的话题。这消除了很多我对农民的印象。

  要不是同住,我不会看到农民早上五点就在地里干活的辛苦,就不会感受到延安人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要不是同住,我不会想到70岁的农民安爷爷会说出“家里还是有个女娃娃好,女娃娃会疼人”这样的话。原来如今的农民,已不都是重男轻女。

  要不是同住,我不会知道在延安上学的小安也会打安塞腰鼓,是因为“打一天腰鼓能挣100块钱,我肯定愿意学嘛”。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或许是其传承和发扬的一条出路。

  更让人兴奋的是,在我们的要求下,乡镇干部还带我们去看望了村里最穷的人。原来乡镇干部并不全是“报喜不报忧”。他们不怕展现最真实的农村,这说明他们自信而坦荡。

  同劳动--

  真正的智慧在民间

  同劳动,才真切感受到,农民真是聪明!

  他们很会想办法。当我怎么也剪不断果树枝时,以为是自己力气小。可是农民兄弟教--左手把树枝向上推就容易剪断了,原来是我没有动脑筋想办法。

  他们会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直和陈家洼合作的三大果汁厂去年都没有收杂果,这影响了陈家洼村民的收入。他们通过总结认识到,必须要把技术培训放在首要位置,优化品种和提高产品质量是唯一出路。今年,为适应市场需要,陈家洼引进了早酥这一成熟较早的品种。

  他们眼光长远。陈家洼的果园从前两年起进入了盛果期。按照自然规律,其水果产量已经到了高峰,下降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陈家洼开始种新果树,并且做到“高起点”,在管理技术上下功夫,还修了配套的机耕路。

  他们的思想很先进。“不讲科学发展观,果树也结不出好果子”、“种果树要精耕细作、标准化生产”、“要掌握市场需求”、“卖果子要讲诚信,有信誉才有市场”……这些,都是出自陈家洼普通农民之口,都源自他们的实践经验。在不久的将来,陈家洼还将通宽带。可以上网后,他们的眼界会更广,他们的知识会更丰富。难怪前辈们常说真正的智慧在民间呢。做记者,在办公室里拍脑袋、不如去基层寻找答案!

  转眼已经回来好几天了,每天见到新的人、了解新的事。可是与陈家洼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天,与我生命中的其他日子,实在是太不同。那些可爱的乡亲们,仍然不时会出现在梦中。或许,他们走进我的生活,就永不会离开了。(人民日报 左娅)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