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城乡巨变:居住环境愈加优美 住房条件日益改善

2009年08月24日 11:07   来源:人民日报   

  2008年10月6日,联合国人居署在内罗毕宣布,南京成功治理并开发流经市区的秦淮河,授予中国南京市政府“2008年年度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同时授予中国绍兴市政府、张家港市政府“联合国人居奖荣誉奖”。由联合国人居署1989年创立的“联合国人居奖”这一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励,截至2008年中国已16次获奖。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的蓝天天数比去年同期多23天,一、二级天气比例达到80%。北京空气达标天数从1998年的100天、占全年的27%,增加到2008年的274天、占75%,10年间增长了近50个百分点。

  高速城镇化中的大规模建设,使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一度恶化。国务院于2001年召开了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确定了21世纪前10年城市园林绿化的奋斗目标。如今,城市数量增加了、面积扩大了,但绿地并没有减少。至2008年底,全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已达174.7万公顷,公园面积21.8万公顷,分别是建国初期的9.42倍和12.8倍。全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三项绿化指标分别为9.71平方米、33.29%和37.37%,获得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达139个。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系统已基本形成。到2008年末,全国环卫系统从业人员达到110万人左右,环卫清运车辆总数达到7.64万台(辆),与2000年相比增加60%。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已达500座,日均生活垃圾处理量31.5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6%。城市污水处理厂数量由1978年的37座、日处理能力64万立方米,发展到2008年底的1529座,日处理能力8836万立方米,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

  “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是人类的梦想,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持续改善。目前,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4平方米,发展到2008年底的接近30平方米。进入新世纪,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构成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建设不断加速。到2011年,我国将基本解决现有1000万住房困难的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在世界陷入金融危机之际,中国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也为世界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去年底在我国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上,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女士高度赞誉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努力。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