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城镇化发展 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

2009年08月24日 10:03   来源:新华网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凸显了城镇化的核心——人的发展。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收音机大喇叭……”曾经是城镇化生活的代名词,而今天的现实已远远超过这个曾有的梦想。

  68岁的郑州居民曾先梅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不知道啥是暖气。后来有了土暖气,就是在客厅生个煤火炉,然后接上一根烟囱,通到窗户外面,非常简陋,还担心煤气中毒。现在有了集中供暖,真是又方便又舒适。”

  曾先梅讲述的取暖的变化,只是城市生活变化的一个细节。一些数据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城镇化带来的生活变化。

  交通更便捷。城市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万1千公里发展到25万公里,43亿平方米的道路面积较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58倍。越来越多的自行车“骑手”变成了私家车“车手”,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极大地方便了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缩小了生活半径。

  住房变宽敞。解放前城镇居民每间瓦房或土房住3至5人的家庭占总户数70%以上。解放后逐年有所改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面积小、条件差、无产权逐步走向住房设施齐全、拥有产权。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平方米上升到人均建筑面积28平方米。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沿海到内陆,各级各类学校、医院、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不断满足着城镇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更加追求居住环境的优化。60年来,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积,而是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环境整洁。

  统计显示,全国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从1959年底的12.8212万公顷增至2008年底的174.7493万公顷。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都经历了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历程。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致力于打造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宜居城市。

  综观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再次印证一条颠扑不破的道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来谋划发展方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小到一座城市的发展大到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2005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阜南县城镇化移民新村王家坝村柳编厂,两名女工正在翻晒柳编制品。移民新村的良好环境吸引来外商投资,解决了近百名新村农民就业问题。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