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物流业6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就

2009年08月13日 13:31   来源:中国网   孙晓菲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历程

  1、 筹备阶段(建国初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发以前,中国仍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国家对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品实行计划生产、计划分配和计划供应。商业、粮食等流通部门自成体系,分别建起了本部门的供销公司、批发零售网点和仓储、运输队伍,按计划储存和运输;铁路、航空等专业运输部门也各自拥有储运企业。我国在这一时期只有传统的储运活动,即传统的物资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活动,它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活动。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国策后,我国各个经济领域都开始了解发达国家的进展,我国不同的政府部门组织相关领域的工作考察团,开始广泛地对国外进行考察,并从国外引进物流的概念。我国引入概念主要依靠两条途径:一是80年代初随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而从欧美传入;二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从欧美传入日本,日本人翻译为“物流”,而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的概念。物流概念传入国内后,得到了政府和领导者的高度重视,他们开始改革国家的物资分配体制、商品流通体制、交通运输体制,并且加强企业自主权,同时大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

  2、起步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又掀起了经济建设的浪潮。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物流水平的显著提高,可是当时中国物流业相当落后。为了改变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物流业发展十分落后这一极不协调的现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动物流业在国内的迅速发展。1992年,原国内贸易部提出了《关于商品物流中心发展建设的意见》,在上海、广东确定了试点企业。为了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1996年,原国内贸易部草拟了《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规划》,提出了发展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商业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建设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网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并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总体构想。在起步阶段,中国物流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物流理论研究工作更加深入,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产品供应日益丰富,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国内市场出现了类型繁多的物流服务企业。我国物流业初具雏形。

  2、 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新世纪开始,中国现代物流大踏步进入发展期。中国开始致力于现代物流的普遍发展。我们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进展:第一,物流政策环境得到改善。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2001年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出台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九部委又出台《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国家有关物流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物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二,物流规划工作井然有序。物流产业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加强了对物流业发展的规划。2000年,我国“十五”物流发展总目标正式确立。另外,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制定物流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会广泛成立。企业也通过制定物流规划开始现代物流系统的建设。第三,物流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受惠于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我国的信息基础网络和实用技术已经能够支持现代物流的信息运作要求。铁路、公路网络的建设,在我国的东部和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布局,而且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平台建设开始向中西部演进。例如,高速公路网络平台,今后三十年将形成总量为8.5万公里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包括七条首都放射线、九条南北纵向线和十八条东西横向线,并且能够实现和台北的高速公路对接;2007年以前,西部12个省市全面建成国道主干线,2010年,西部地区公路网总里程将超过94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超过2万公里。2020年,二级以上的高等级公路骨架网会覆盖西部地区;2020年,新建的西部铁路也会达到1.6万公里。 第四,物流技术日益先进,应用日趋广泛。互联网信息平台、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条码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使现代化物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第五,物流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五年前尚不为人知的物流业,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物流企业大量兴建,几十亿、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资本涌入物流领域发达国家名牌物流企业开始大批量地进驻中国10年前国内名牌大学极少涉足物流领域,高等院校仅有一两个物流专业,现在已达到一百多个。

  二.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成果

  中国物流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07年,中国从事物流行业的企业有2万多家,物流业市场已有2万亿元人民币的巨大规模,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戴定一说,近年来中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总额持续较快增长,物流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由2006年的2.9,提高到2008年的3.2,经济发展对物流业的需求继续增大。2007年上半年全国物流总额同比增长25.6%,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7.2%;完成货物运量105.9亿吨,同比增长11.9%。

  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基础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家高度重视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储运设施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军队等行业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年投资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并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与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连通。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传统的手工搬运方式,并且带动了包装、搬运等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物流业的基础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突破。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物流行业的基础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突破。为了加强对物流业的引导和监督,2003年9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我国也高度重视物流业的规划工作,按照国家标准委等八部门制定的《2005-2010年物流标准发展规划》,至2008年9月,全国物流标委会以及全国物流信息标委会和其他物流相关机构已完成、正在编制、已立项计划编制的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总计约110项。

  为了鼓励物流企业的发展,自2005年5月1日起实施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截至目前,已向社会公布了370家经评估确认的A级物流企业。200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批准建立“全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报表制度”。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向国内外发布统计结果,部分省区市物流统计工作启动。为了推进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成立。

  2、 物流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随着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在国家的扶持下,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国有物流企业如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中邮物流、中海物流、诚通物流、中储物流、中铁物流等,他们通过改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目前它们有的已经或正在融入国际物流市场,有的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在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国家加强对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引导扶持的背景下,中国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物流企业,如传化、大田、南方、宅急送、诚协物流等。另外,中国物流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大批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如丹麦马士基、美国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总统轮船、荷兰天地、德国邮政等。它们扩大了对中国物流业的投资。中国国有物流、民营物流自身的发展再加上国际大型物流企业的进入,使得中国物流业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更加多样化,企业结构更加合理。

  3、 物流信息化和技术进步迈入了新的发展轨道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取得重大突破。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国内100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有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支持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70%,大型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达90%以上。此外,条形码、智能标签、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扩大。中国移动、联通等网络运营商参与物流信息化运作,移动电话成为获取物流信息的便捷通道。

  我国物流业的技术进步也迈入了新的发展轨道。数据显示,到2007年年底,我国叉车产量达13.9万辆,自动立体仓库保有量超过600座,流通中的托盘数量约为9亿个。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型制造企业在物流作业中采用物流集装单元化技术的占31%,使用工位器具的占67%,使用叉车/拖车等搬运设备的占76%,采用吊车/起重机的占27%,在生产线采用连续自动输出线的占46%,采用自动包装与码垛技术的占19%,采用其他物流技术的企业占28%。

  三.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 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加,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业作为一种年轻的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物流业的规模的持续扩大,物流业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由此可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加。另外,由于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其运行成本不断降低。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也呈现出下降趋势。物流业运行成本的下降有效地降低了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从而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2、 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物流业作为一种年轻的服务业,它自身的发展壮大可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另外,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可以推动流通网络的组建,使得各个行业内部的流通更加畅通,促进各个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物流业的振兴也有利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联通和配合,可以促进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此外,物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去,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直凭数量取胜。但是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全社会的成本逐渐降低。数据显示,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的下降,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这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依靠数量到主要依靠质量,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

  第一,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可以有效调节和平衡市场供需。一方面,物流产业可以加速商品流通,降低商品流通费用,减少流通环节,调节市场供求。另一方面,以流通部门为载体对流通领域的物价水平进行调控,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可以利用物流产业的发展实行更为有效的调控,平衡市场需求。第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可以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 。物流产业的发展导致交换与贸易活动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规模日趋扩大,从而使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另外,物流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在更为广阔的区域中的分工与协作,从而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各个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国家的扶持下,在中国物流企业的奋斗中,中国物流业将铸就更加辉煌的成就,迎来更加璀璨的明天!(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主任 张苏,经济学博士,副教授)

(责任编辑:牟修锐)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