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业60年 已成国民经济支柱性战略性产业

2009年08月13日 11:58   来源:中国网   

  中国信息产业经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从曾经的全球过期信息产品的“抛售地”,到今天成为信息产业大国,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历程

  1、 筹划阶段

  中国是信息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其中就涉及很多数据的信息化处理与演算。然而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凋敝的经济尚无法完全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更谈不上支撑信息产业这类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信息化只是在国民经济的部分领域出现,信息产业尚没有出现。文革期间,全国一片混乱,国家经济衰退十年,信息化的应用也几乎处于停滞阶段。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善。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此次大会之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步入了新的轨道,信息化问题开始引起了部分单位和科研人员的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电子工业逐渐从以军为主转向以军民结合。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情况下,我国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事业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为了振兴我国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事业,1982年10月4日,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

  同年12月8日至12日,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计算济系列型谱专家论证会,确立了我国在此后一个时期,发展大中型计算机、小型机系列机的选型依据。1983年5月15日,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规划会议。会议提出若干措施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家为了切实推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争取在新技术革命中抢占制高点,国务院又成立了“新技术革命对策”小组,组织了计算机专项和光纤通信专项研究。

  在新技术革命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国家进一步认识到了信息产业的重要作用。1984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指出,为了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必须有重点的发展新兴产业。在现代新兴产业群中,信息产业是最重要、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核心因素。要逐步装备我国的信息产业,并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改造传统工业服务。应当把电子工业摆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改为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

  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于1984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了“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指出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要实现两个转移。这是信息产业的一次重大转折。过去,信息产业总是服务于军事工业,现在信息产业的重点转移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这将对信息产业的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电子振兴小组为了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七五”期间,重点抓了十二项应用系统工程。这些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为以后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广泛的技术和社会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宜速做决断,不可延误”,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 63”计划。该计划投资100亿元,其中信息技术相关项目的投资约占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

  2、 展开阶段

  1993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提出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1993年12月,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主席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确立了推进信息化工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了配合工作,1994年5月,成立了国家信息化专家组。信息化浪潮逐渐席卷整个中国。1996年以后,中央和地方都确立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国务院于1996年1月成立了以邹家华任组长,由20多个部委领导组织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经过1993-1997年的建设与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思路已经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国家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

  1997年4月18-21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深圳召开了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邹家华同志作了题为“把握大局,大力协同,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主题报告,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曾培炎作了关于《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编制说明,电子工业部部长、国务院信息化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胡启立在会议闭幕仪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吕新奎作了“1997-1998年国家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的报告。会议全面部署了信息化工作,并制定了规划,此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的发展开始步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轨道上来。

  中央为了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改变过去缺乏竞争的机制。1999年,信息产业部努力推动电信体制改革,进行了政企分开,邮电分管,电信重组和结构调整、国营企业改革。初步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多家电信运营公司开展市场竞争的格局。

  3、 发展阶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约半个世纪,国家逐步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这是发展思路的伟大变革,对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 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成果

  1、产业规模扩大,内部产业结构优化

  1998年以来,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国家大力扶持的条件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规模由1989年的世界第九位迅速上升到2002年的世界第三位。由于强劲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了吸引外资的强势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全行业吸引外资总额超过700亿美元,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万多家。

  由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迅猛,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到海外投资建厂,并建立科研机构,试图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因此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出口额持续高速增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致分为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三大类。目前三大类的比重逐渐趋于合理。随着“十五”专项、909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以计算机、通信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发展迅速,新型元器件等基础产品实现同步快速发展。三大类制造业协调发展。

  有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之称的软件产业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有战略性的意义。为了把我国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我国相继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措施,为软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软件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21世纪初,我国的软件产业销量额达到约800 亿元。其中软件产品销售额约为320亿元,软件服务业收入约为400亿元,软件出口额约为10亿美元。我国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为4000多家,各类软件从业人员约几十万人。

  2、信息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第一,信息产业的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中国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以深圳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厦门为龙头的东南基地;以北京为龙头的环渤海湾基地。这些基地的企业集中,产业链完整,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基础设施。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在形成一批信息产业中心,包括:以武汉为中心的光通信产业中心,以长沙、西安、成都等城市为中心的软件产业中心。西部企业如成都托普软件、陕西长岭、西安大唐电信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推动了西部信息产业的发展。

  第二,信息产业的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随着企业改革、重组及政企分开进程的加快大公司、大集团发展迅速,开始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信息产业的大公司,竞争能力增强。2002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十几家,其中前十家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额大概占到该行业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3、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信息产业在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引导下,加快了技术革新的步伐,在依靠自己自力更生努力探索和打开国门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前提下,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一系列重大成果不断显现。集成电路已具备0.25微米芯片设计开发和0.18微米芯片规模生产能力,紧跟世界一流水平。

  我国软件开发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在基础软件方面,我国已开发出了COSIX操作系统、COSA国产系统软件平台、中文LINUX操作系统和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在支撑软件方面,我国开发出青鸟等软件工程工具、软件复用技术和软件的构件化生产技术;在应用软件方面,国产电子排版系统、财务软件、杀毒软件和翻译软件在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我国计算机开发生产水平也已进入国际前列,“银河”、“神州”、“曙光”等巨型计算机计算能力不断提高。

  三. 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早在北京举行的“2000信息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做出推断: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和新生产力的代表,将成为中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将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由于信息产业知识含量高,应用范围广,它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199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总值已达7782亿元,产值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有些产品已成为世界最大生产国。中国信息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对GDP的直接贡献率约为百分之十左右。

  到了近几年,中国的信息产业仍以高于GDP的两倍以上的增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对整个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显著。信息产业不仅因其较高的生产效率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通过广泛的适用性将其影响传输到其他相关的产业,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一方面,信息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其他相关产业对信息产业的需求,其他产业部门对信息产业的需求越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就越能有效的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科技文化事业,钢材和塑料等材料业的发展。由于信息产业的实用性广泛,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投资会引起各个产业部门需求量的增加,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推动技术的创新

  一方面,信息产业本身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它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始终高度关注信息技术的革新,1982年10月4日,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在1983年由上述小组主持召开的全国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规划会议上,强调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抓紧、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在国家的努力推动下,信息产业的技术日新月异。从电子计算机产业到软件产业到信息服务业,各领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广泛应用的特点,也使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国民经济部门,从而推动其他领域的技术创新。

  3、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第一,信息产业促进了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的改造,使传统产业的生产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例如,计算机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后,中国的汽车、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新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从而开辟了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例如,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发端,以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网络化为基础,开辟了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如核工业、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

  当然,电子信息产业是个污染深度很大的产业,如果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妥善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信息产业将取得更大的发展。(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主任 张苏,经济学博士,副教授)  

(责任编辑:牟修锐)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