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负增长中的转型之变:"黑"与"绿"的抉择

2009年08月11日 12:56   来源:新华社   张羽、陈忠华、晏国政

  今年一季度,GDP增速-8.1%;上半年,GDP增速-4.4%。作为全国唯一负增长的省份,山西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持续负增长的背景下,山西做出了“黑”转“绿”的抉择,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今年上半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92%,万元GDP电耗下降8.54%,二氧化硫减排量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目标。

  安全事故及环境污染,向粗放发展亮起红灯

  山西煤炭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焦炭占五分之三、火电占十六分之一。因此,山西人经常自豪地说,华北地区一半以上的电灯是山西点亮的。特别是在国家需要煤的时候,山西从未皱过一次眉头。2008年我国南方部分省份遭遇雨雪冰冻灾害时,作为北煤南调主要通道的大秦铁路平均每7分钟就要发出一列万吨运煤专列。短短一个月,山西煤炭企业放弃春节休假,生产煤炭3385万吨。此后的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关键时期,都能看到山西为国家提供能源保障的影响力。

  在煤炭等能源产业支撑下,山西GDP在2001年至2007年间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该省人均GDP首次突破两万元大关。

  而在荣耀的背后,山西不得不品味“酸楚”。全省多年水资源总量123.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而每年因开采煤炭破坏损耗的水资源就达15亿立方米以上;采煤还造成全省5000平方公里面积“悬空”,引发严重地质灾害面积达2940平方公里,每年新增塌陷面积约94平方公里。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煤炭开采还使山西近几年“是非”不断,形象受损。外界一提起山西,更多的谈资是污染、事故、官员问责……

  事实的确如此。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因采煤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高达3980多亿元。在全国污染严重的城市中,该省临汾、阳泉、大同曾连续几年名列三甲;白天少有蓝天白云,黑夜少有月亮星星,湛蓝的天空和新鲜的空气一度成为众多城市市民渴求的“奢侈品”。污染,成为山西的一张“黑色”名片。

  而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则是影响山西形象另一“痼疾”: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煤矿事故累计造成1.7万人死亡、1.3万人伤残;每年还有为数不少的官员因安全生产事故被问责,有的直接被免职。

  频发的安全事故与严重的环境污染为资源高度依赖和单一粗放增长方式频频亮起“红灯”。痛定思痛,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再也不要“带血的GDP”和“污染的GDP”,全省上下调结构促转型、抓安全治污染,向粗放式增长模式“宣战”。

  转型调整力度加大,节能减排亮点纷呈

  国际金融危机对山西经济冲击很大,多年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弊端,更是在此次危机中暴露无遗。面对绿色经济的呼唤,山西省提出了“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应对之策,全面加强了安全生产问责。

  山西省一位负责同志表示,山西正处于发展的拐点,要从传统产业独占天下向支柱产业多元化转变,从粗放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调整首先从煤炭产业开始。“这几年煤炭安全压力太大,小矿早晚都要被淘汰,还不如早点退出来。以投资股权进入重组后的大矿,既不用担心出事故负责任,还能分红。”左云县一位煤矿老板说。

  他说的“退出”,是指该省正在推行的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计划。省煤炭厅厅长王守祯介绍说,全省将在现有2598座煤矿基础上保留1000座煤矿,形成3个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4个5000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届时,煤炭行业集约、高效、安全发展将成现实。

  除了煤炭,这个省还出台了九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不仅包括焦、冶、电等传统支柱产业,还包括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

  相对于结构调整,普通百姓更关注污染问题。对这个能耗及污染大省来说,节能减排的任务显得尤其迫切。

  “我的车后备厢里一直放着一副望远镜,这样就能很容易地发现哪个烟囱冒黑烟,是不是在超标排污?”阳泉市副市长王旭明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环保装备,除了望远镜,还有一双雨靴--方便随时进入排污现场检查。

  2003年阳泉二级以上天数仅为56天,200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345天。“高污染与高能耗通常是一对‘双胞胎’,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是阳泉市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之一。”王旭明说。

  继今年一季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后,今年上半年,山西二氧化硫减排量达到3.9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8.9倍;化学需氧量减排量约1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78%;11个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平均达到了172天,大气综合污染平均指数同比下降近24%;汾河水库的水质20年来首次达到二类水质……

  从今年6月开始,太钢发电厂燃煤发电的历史被改写:每年86万吨原煤消耗由高炉、焦炉、转炉所回收的煤气、余热等替代,每月还可减排二氧化硫1722吨,烟粉尘113吨。

  太钢集团董事长李晓波说:“今年上半年,太钢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91亿元。”未来两年,太钢将投资48亿元建设33个“绿色”项目,预计年可增加产值62亿元,增加效益17亿元。

  去年,山西单位GDP能耗下降7.39%,为全国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今年上半年,山西单位GDP能耗降幅超过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92%,万元GDP电耗下降8.54%。

  截至今年6月底,山西已累计淘汰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400多万吨、小火电70多万千瓦。

  “在促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山西找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抓手。”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洪发科说。

  绿色发展需要勇气,转型压力变为动力

  煤是山西最大的优势,转型并不是摒弃这一优势而另辟蹊径,也不是简单地关闭小煤矿,而是将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高,以实现集约、安全、高效发展。

  站在同煤集团塔山煤矿宽敞明亮的井口,人们几乎看不到一点煤炭的痕迹。几百米下挖出的煤输送到井口后,直接通过皮带封闭输送到洗煤厂,洗出的精煤装车外运,而煤泥、中煤等又被继续输送到坑口电厂燃烧发电。

  今年7月31日,随着高岭土和煤矸石利用两个项目建成投产,同煤塔山工业园区产业链的最后一环实现了闭合。1500万吨矿井、洗煤厂、坑口电厂、高岭岩厂、粉煤灰砖厂、污水处理厂、高岭土加工厂和煤矸石墙体材料生产厂……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真正实现了“黑色煤炭、绿色开采”。

  在山西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煤、焦、电、冶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脉络”,全面体现了由粗放到集约的“黑”变“绿”思路。

  面对负增长依然强力推进经济转型的做法,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山西不打算为一时的经济增长而降低产业准入的门槛,或者停止淘汰落后的产能,以及放松安全生产,也不打算为粗放增长而牺牲环境,而是要推进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发展动力等方面的全面转型。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说:“从领导到群众,山西没有被负增长所吓倒,反而把这次危机当成一次‘思想解放’的契机和结构调整的机遇,一手保增长,一手促转型。练好内功,蓄势待发,山西将在下一个增长周期有良好表现。” 

(责任编辑:牟修锐)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