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工业:中国制造打造世界经济新版图

2009年08月11日 15:07   来源:央视《经济半小时》   

  央视《经济半小时》2007年10月8日播出“中国制造新版图之装备工业”,以下为节目内容。

  当今世界经济最热门的话题,相当部分都和中国经济有关,纵观去年和今年的一些经济事件,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强已经是不争的一个事实。

  透过各种宏观数字,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这几年来都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局。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以前很多落后的产业,在卧薪尝胆了多年之后,这几年开始在世界制造产业格局中崭露头角,我们欣喜的看到,世界经济的版图上,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分量越来越重要,从今天开始,我们栏目将用十天的时间,来关注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创造的这些新变化。

  首先把目光投向我国的重型机械制造业。这块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新开发的阵地,很值得大家关注,像煤矿用的特大型挖掘机,过去我国不能自己制造,进口一台要花一亿多人民币,但国内的一家企业今天却用六千万人民币造出这种世界一流的挖掘机,我们的记者殷莉亲自体验一下这个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大家伙。

  国产挖掘机打破国外同类产品垄断中国大型矿山20多年的历史

  记者:“我身边这辆车的履带比我的人还高,可以想象这辆车该是多么巨大,的确,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一辆车,不过它不是一辆普通的车,它是大型露天煤矿上用来采煤的大型挖掘机。”

  “这台挖掘机现在是在我国所有露天矿山上正在使用的铲斗容量最大的挖掘机。”

  位于内蒙古准格尔的黑岱沟煤矿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中国制造的最大的矿用挖掘机,而这也是同类产品中,唯一一台中国制造的挖掘机。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挖掘焦化设备分公司副经理石秀昌:“这台挖掘机有30米,相当于7层楼高。”

  记者:“有多重?”

  石秀昌:“是1000吨左右,如果开到马路上要把马路都压垮了。”

  记者:“那是怎么从太原运到这里来的呢?”

  石秀昌:“零部件装了40多车运到准格尔。”

  石秀昌告诉记者,这台挖掘机的零部件加起来有一万多个,而把这些零部件组装成整车,他们请了二十多个工人,花了整整45天的时间。

  记者:“其实我特别好奇,像这么大一台挖掘机驾驶起来会不会特别困难,因为我记得当时我学车的时候,那个卡车的方向盘就重得搬都搬不动,石经理,您看我能驾驶这车吗?”

  “没问题。”

  记者:“您说没问题,我还是没信心,不过我今天请来了一位开大车的高手。”

  许振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全国劳动模范,在集装箱码头上开了几十年的吊车,许振超师傅练就了一手绝活,即“无声响操作”、“一钩准”、 “二次停钩” 等等,而许师傅率领的青岛港桥吊队,更是以每小时起吊480个集装箱的码头装卸效率,创造了世界纪录。

  记者:“许师傅,我知道你在码头上开了三十多年的吊车,那您开过这样的挖掘机吗?

  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没有。”

  记者:“你想不想试一试?”

  许振超:“好啊。”

  记者:“许师傅,根据您的经验,要看这挖掘机好不好最重要的是看什么?一是速度,二是铲斗的容量。”

  这位司机师傅教的很认真,许振超师傅学的也很带劲,半个小时后许振超师傅决定亲自试一试。

  记者:“一般来说,一个司机需要培训多长时间可以驾驶这台挖掘机?“

  司机:“三年吧。”

  许振超师傅果真不愧为开大吊车的高手,很快,他就能轻松驾驶这台挖掘机了。

  许振超师傅兴致颇高,半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为了不影响煤矿的正常工作,我们和许师傅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驾驶室。

  记者:“许师傅,感觉怎么样?”

  许振超:“它反应非常快,完全按照你的想象,你想让它怎么动它就怎么动,操纵机构非常好。”

  重量高达1000多吨,驾驶起来还如此轻松,这让许振超师傅感到十分满意。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主任设计师王晓明:“一个熟练的司机,抓一斗60吨煤只要30秒,一分钟两斗。”

  实际上,这台超大型的挖掘机不仅采挖的速度快,而且采煤的容量还非常地大。

  “我们的煤矿现在是每天除了三个小时,其它时间都在作业,根据我们的计算,我们实际考核的话,这台挖掘机每天要挖3万吨煤炭以上,应该能装500节铁路运输车皮这个规模。”

  不过对于总设计师王晓明来说,让他感到更加自豪的是,这台挖掘机的问世,彻底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垄断中国大型矿山20多年的历史。

  “生产效率比国外的不低,性能和它相当,而且我们的价格还有很大的优势。”

  内蒙古神华准格尔黑岱沟煤矿采掘队副队长陈彦:“从价格上,比国外同斗容的进口设备要减一半,这个WK—35是6000多万,国外同类设备那得一亿多。”

  冒险拼搏终成世界制造大型挖掘机的三个企业之一

  许振超师傅刚才开的那台大型挖掘机,是太原重型机械制造集团生产的,太原重工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重型机械厂,它们的产品大伙其实并不陌生,我手上的这张60年版的五元纸币,相信很多观众都还记得,在这套人民币上,就有一台矿山挖掘机的图片,当时,钱币上这台挖掘机是从前苏联进口的,我们国家当时是造不出这样的重型机械的,直到1961年,太原重工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斗铲容量4立方米的大型挖掘机,这才结束了中国造不出挖掘机的历史。但20多年以来,矿山使用的 20立方以上的超大型挖掘机,我国一直只能依赖进口,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这个领域一直是空白的,这几十年来,中国重工机械制造业一直在卧薪尝胆,在这个领域谋求突破。

  太重和国外公司合作生产2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挖掘机始于1983年,外方出技术,太重做配套生产。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挖掘焦化设备分公司副经理廉广社:“在合作协议里没有转让,就明确,这个具有它的核心技术,就相当我们电脑里的芯片,你就再掏多钱我也不给你。”

  “这样就造成我们和国外公司合作,20多年代一直不能做整机,因为这个核心技术我们攻破不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方的合作条件越来越苛刻,太重在合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低,从最初的合作伙伴逐渐演变成打工仔。

  廉广社:“低级打工仔,为什么说低级打工仔,我们合作的制造的东西越来越少,他以各种理由认为你不行,再一个价格给得越来越低。”

  2004年的一单合同,让太重和外方20年的合作关系彻底破裂。

  廉广社:“他整机当时签了680万美元(的一笔合同),但是我们生产的重量占整机的80%,但是只给180万。”

  记者:“180万美元。”

  廉广社:“美元,当时我们经过核算,这个成本,怎么也下不来,要干就亏损,根本看不到盈利,当时我们最低的预算260万,当时,这个国外公司很横,他说话,非常横,就是这件东西,你爱干不干。”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外方追加了30万美元,太重以210万美元接下了这笔合作单。

  廉广社:“基本上是忍气吞声把这个单子接下来,下一步我们就讨论,下一步怎么做,就我不能,就说第一个单,我不能再有第二个单子这样做了,我老跟你这样打工,亏了损,对吧。”

  记者:“其实当时这笔单子没有赚到多少钱?”

  廉广社:“没有没有,后来算算也就持平吧。”

  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时好几个月,最后却没有赚到钱,这让廉广社和他的同事们感到特别窝火。

  “当时就是说,一个是非常的压抑,有火发不出来,对啊,你也不敢发火,对吧,再一个火你没地方发,为啥,你没有技术啊。”

  这件事情让太重人受到极大的触动,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机会来了,内蒙古某露天煤矿急需一台20立方米的大型挖掘机。

  廉广社:“后来我们又和他谈,我们来做这个事行不行。”

  记者:“当时怎么敢去谈这个事?”

  廉广社:“试着的心态,实际上当时心里没底。”

  事实上在此之前,太重独立生产斗容20立方米以下的挖掘机已经有很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对于斗容20立方米以上的超大型挖掘机,尽管没有独立生产过,但是研究人员从来没有放弃过技术攻关。

  廉广社:“这样通过给用户做了大量工作之后,用户还是同意了,因为他用了我们10立方,在他的现场用了十几年,效果非常的好。”

  尽管用户同意了,不过当这个消息传到厂里以后,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连核心技术都没有掌握就要做整机,这不是开玩笑吗?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俊:“如果说是这20立方,如果说是我们做不成的话,那我们就和国外合作的这条路子也断了,那就是我们这块市场可能就丢掉了,就整个挖掘市场,再进就很难了。”

  是继续忍气吞声地给外国公司打工,还是冒着失败的风险奋力一搏呢?在经过反复地斟酌研究以后,太重的管理层选择了后者。

  “这个路子是非走不行,就是如果说老,还是跟着外国人,这个公司跑的话,肯定我们这个自主创新,就不会有一个大的跨越式的前景。”

  2005年2月,国内首台20立方米大型矿用挖掘机项目在太重开工。

  “我们就全力以赴地组织工人,因为时间非常的紧,我们整个的装备工人,包括我们干部,整天,好几礼拜不能回家,要赶时间,24小时运转。”

  经过六个月的艰苦攻关以, 20立方米矿用挖掘机的核心技术终于被成功攻破。

  “我们就对着国外公司,我就要争这口气,我10个月就要干出来,而且一次要成。”

  十个月后即2005年年底,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台20立方超大型矿用挖掘机成功面世。

  “那是非常高兴的,那是太重的一个胜利啊,这样的话,就说在中国的市场,这个挖掘机,大型挖掘机的国内的企业的垄断我们打破了,而且我们就成为世界制造大型挖掘机三个厂家,三个企业之一。”

  追求创新,占有国际份额是太重做大做强的目标

  刚才我们看到了太原重工打破国外产品20多年垄断背后的故事,现在,我国的神华、中煤、华能等大型煤矿都在使用太原重工的产品,不仅生产力上去了,企业的成本也节省了很多,我们的记者也告诉我,在世界重工机械制造业的产业版图上,中国人不仅近是打出了这一张王牌,现在,我国300吨以上冶金起重机,完全由国内企业生产,产量在全球位稳居第一;酒泉、西昌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塔架也都由国内的重工企业生产,太原重工打造的全球最大的油膜轴承生产基地,目前也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德国企业三足鼎立,采访结束的时候,太重集团的负责人在世界地图前,为我们描绘了一下在世界经济版图上,他们现在和未来要打造的新天地。

  现在,大型矿用挖掘机已经是太重的主导产品之一,目前累计生产各种类型矿用挖掘机1000多台,国内市场占有率95%以上,产品遍布国内露天煤矿、铁矿、有色金属和建材矿,并已经出口到巴基斯坦、越南、秘鲁、印度等国家。

  事实上,作为我国重型机械的龙头企业,太重还是我国最大的起重机生产基地,在300吨以上冶金起重机市场,太重在国内的占有率达到100%,在全球位稳居第一;太重还是我国最大的航天发射装置生产基地,酒泉、西昌等卫星发射中心的绝大部分发射塔架都是由太重生产;太重还是全球最大的油膜轴承生产基地,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摩根、德国西马克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太重的董事长高志俊看来,这些成绩得益于他们对创新的追求。

  太原重型机械制造集团董事长高志俊:“我说我们太重厂每天晚上关灯最晚的时候,肯定是技术中心,你到九点,甚至十点的时候,到几幢楼里边还是通红的,所以他们非常辛苦。”

  为了鼓励创新,近几年太重每年都拿出1000万元来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对于重大项目,公司还会有特别的奖励。

  “我们现在的新产品每年占销售收入的50%,但我们的开发费用高,我们现在占到我们销售收入的4.9%,在全国来说是比较高的,我们国家平均才1.5嘛,所以我们到4.9,这个是比较高的。”

  对科研的大投入没有白费,科技创新为太重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现在太重的产品不仅行销全国,而且已经卖到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个企业如果要想做强的话,必须在国际上要占有这个份额,这样才能实现我们企业做大做强的这样的目标吧。”

  在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办公楼的一面墙上,记者看到一副巨大的世界地图,上面“创建世界太重”的字样十分醒目,提字人就是太重的董事长高志俊。

  “太重目标就是创建世界太重嘛,要创建世界太重就说我们的产品,要在这个地球的版图上应该哪个地方都要有我们的,这红点都到某一个地方,都有太重,那是我们的最终愿望吧。”

  刚才看到的是太原重工在世界产业格局中自己打造出的一份属于自己的新版图,但说起整个的中国重型机械制造业,这样的新版图比比皆是,在黑龙江,中国第一重工集团生产的冷热轧机组等中高端冶金设备,走在了世界先进技术行列,产品出口到了亚非欧美等地,得到的是世界的肯定;在江苏,徐工集团生产的工程起重机,销售居世界同行第一;徐工集团以平均12%的市场份额拥有了位列世界前三强的话语权,稳稳把控着全球32个国家、地区的主力市场;在上海,上海重型机械集团不仅结束了我国大型铝挤压制品从国外进口的历史,而且,还赢得了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市场份额。可以说,从中国制造,到眼前的中国创造,中国重型机械改变不仅推动了企业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经济走向更新的发展轨道,走出一片更大的天地。

  主编:李彬彬

  编导:殷莉

  摄像:李慧

(责任编辑:牟修锐)

精彩图片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